APP下载

信息技术课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

2010-08-15李嘉

办公自动化 2010年8期
关键词:电脑软件情境

李嘉

(河北省秦皇岛市燕山大学附属中学秦皇岛066004)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一切的开始,始于兴趣。只有当学生的兴趣被最大限度的激发,使得他们去主动学习,才能取得好的效果。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可如今,一些教师与多数学生仍然把信息技术课程认为是电脑操作课,他们认为只要操作好电脑了,会掌握一些软件了,便认为是上好了信息技术课了。而对信息技术课的兴趣理解成为对计算机的兴趣。近几年,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的发展,一些流行软件,聊天工具和网上购物,网上冲浪等迅速普及,对学生有着极大的诱惑力,几乎没有学生不喜欢电脑,却很少有学生真正意义上喜欢信息技术课。针对这种情况,教师们应该研究原因,采取一定措施,改变这种局面,对学生做出正确的引导。

一、信息技术教师应该更新教育观念

旧有的教育教学思想已经不再适应现阶段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教育的创新与变革是时代的需求。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应该转变个体的教育观念。教师应该认识到,教育不仅仅是训练和灌输的工具,一个成功的教师不单是上好一节课,还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还要具有创新精神。

电脑知识的更新,可谓日新月异,让人目不暇接。即使今天教授的是今天最新的东西,可能明天就成了过眼云烟。但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敏感度和举一反三的能力才是最需要信息教师做到的。教师不但要做到具有创新能力,还要对学生的创新精神给予鼓励,使得学生的兴趣更加浓厚。

二、帮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信息技术课早已成为必修课。要让学生认识到,修习这门课程,不单单只为了应付考试。会使用QQ等聊天软件或浏览网页、使用杀毒软件等基本操作技能,并不等同于具备信息技术处理能力。会操作几个软件绝对不足以应付信息化社会的今天。正确、有效、迅速的筛选和获取信息、准确的鉴别信息的真伪、创造性的处理和加工信息,将是社会所有成员都应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并受益终身。

三、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应从多方面入手,使学生从对电脑的兴趣转变成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1、培养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信息技术课,一定不要照本宣科,课程的内容其实并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就可以完成,因此在完成教学内容的同时,还要达到培养信息技术素养的目的。如果只是一味的完成教学内容,很多学生上着上着课就觉得枯燥、味同嚼蜡,久而久之就失去对这门课的积极性了。

信息技术课程是具有灵活性、实践性、综合设计性较强的课程。教师可以在教学中,结合教材,大胆的进行教学设计。也可以在某个章节让学生亲自当“教师”体验教师的感觉,从学生的视角,以学生最感兴趣的出发点开始“教”与“学”。还可让学生从网络上下载一些优秀的作品,大家共同鉴赏,总结出作品的优点,一起讨论作者是怎样实现这些功能的,提高学生的创作热情与创作能力。

2、大胆创设教学情境,引发学生兴趣

在讲到《硬件识别》这一章节时,单纯按照图片或者实物展示电脑器件的这种方法已经不能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我就在机房的两个位置设置了两个具备“家”的氛围的场景。并在两个“家”中各放置一台电脑。有了这种情境,学生感觉到新奇又亲切,学习兴趣在关注与好奇中渐浓。随后将两台电脑分别“拆箱”,大家发现到,这两台电脑一台配置非常低,一台配置则高些。我让学生观察两台电脑主板上的器件在形状、外观上有什么区别。比如过去的硬盘采用的数据接口标准与如今流行的SATA接口在外形上有何区别,再介绍传输数据的速度上的区别等。当学生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再设置如下情境:如果把两个“家庭”的机箱中的配件进行下交换,两台电脑两种类型的主板能不能支持对方电脑上的各种插卡?能不能随意增加内存容量进行升级?此时再进行分组讨论。学生由于家中都有电脑,学生为了提高各种软件游戏的运行速度,自然对电脑升级的事情更感兴趣,于是大胆发言踊跃讨论,此节课程达到良好的效果。

当然,教学情境要设计的合理有价值。新课程呼唤科学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强调情境创设的生活性,其实质是要解决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关系。为此,第一要注重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在学生鲜活的日常生活环境中发现、挖掘学习情境的资源;第二要挖掘和利用学生的经验。陶行知先生有过一个精辟的比喻:“接知如接枝。”他说:“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部分。”任何有效的教学都始于对学生已有经验的充分挖掘和利用。情境创设还要具备形象性,其实质是要解决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我们所创设的教学情境,首先应该是感性的、可见的、摸得着的,它能有效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并促进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转化和升华。

3、适当的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在讲“加工表达信息”这一单元的“制作电子作品”这一节,我先问学生有没有心目中最向往的国内旅游圣地,必然会得到学生肯定的回答。然后再问学生想不想领略异域风情,这次学生们的欢呼声更大了。紧接着,我展示了我制作的一个用Windows movie maker 5.0版本这个软件制作的一个电子相册。采用的素材是一个朋友在互联网上面发布的,他利用一周时间慢慢领略日本北海道的一系列精彩照片。通过这个软件的特殊处理,做成了具有多种的变化效果的电子相册。用单反相机拍出的北海道照片也很吸引人,图片中既有“和风”风格的小物件,又有大气的欧式建筑。红色的落叶,寂静的异域马路,学生仿佛真的到达了日本这个神秘的国度……通过这个小的电子作品,学生不但对单反相机的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对这个如此简单易操作的软件的强大功能所震撼。学生的课堂情绪达到了高潮。这个时候,我让他们自己选择喜欢的图片,按照各人的喜好,制作好的电子作品。下课后,学生仿佛意犹味尽,我则适时布置了新的任务——利用这个简单的小软件,还可以回家加工用数码摄像机拍摄的视频信息,将视频文件分割剪辑。至此,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最大限度的激发了起来。

4、任务驱动法,维持学习兴趣

上机操作是信息技术这门课程教学的一大特点。通过上机操作,学生可以将学到的理论知识马上付诸实践,手脑并用,可以极大的提高学习的兴趣,容易形成较好的学习氛围。但是组织不成功的上机操作,会使学生学习热情逐渐冷却,直至索然无味,与教学设计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使学生维持很长的学习兴趣?

首先要明确上机目的,才能有地放矢,提高学习效果。如果上机目的不明确,只凭新鲜好玩的心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或者“随大流儿”做一些跟别人相同相似的事情,这样没有课堂效果,学生亦没有收获。

任务驱动法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目标,一个任务完成了,一个目标达到了,就会产生新的任务,并尽量使每个任务环环相扣,步步递进。如果一个任务没有完成,下面的任务也无法开展下去。比如,学习邮件的课程时,可以用演示法在教师机上演示如何收、发邮件。当学生掌握了知识后,将本堂课的作业内容布置成将上一堂的作业用电子邮件的方式发给老师。检查作业的时候收到学生的邮件并完成的非常好,教师就回信提出表扬。这样,任务驱动法使学生循序渐进的掌握好信息技术的知识和技能。

5、适当的留白,引得学生多思考,兴趣自然提升

留白就是讲课不要面面俱到,要给学生留有思考、想象和尝试的空间。有人可能认为,“讲课要尽量多讲,讲的清楚,让学生一次记住操作方法,不是更顺当,少走好多弯路?”我认为不尽然。首先学生从这种课上获得的知识是轻轻松松听来的,不是经过动脑筋下功夫学来的,没有思考,理解的不深刻,想必掌握的也不牢固,对信息素养的提高、信息技术的掌握不会有很大帮助;其次,这种“搀”学生“走”的教学方法,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权利,学生体会不到学习的真正兴趣所在。久而久之,学生会觉得学习无味又无用。

于是在教学中,我会选择适当的时机,比如一些简单的操作,或者学生容易犯错的地方,在课堂上并不讲解操作方法,留给学生通过自己思考或者多走“弯路”得出真正的结论。这种“留白”的教学方式,既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也体现了教学中的“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的教学理念。锻炼学生独立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莎士比亚说过“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可得益”。信息技术教师应认真学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领会课改的精神和实质,通过不断的钻研与探究,使学生对信息技术课产生更浓厚的兴趣,掌握这门终身受益的本领。

[1]陆宏,冯学斌.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理论与实践[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2.93~94.

[2]郭芳.中学信息技术课中基于任务的协作学习[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02年6月.

猜你喜欢

电脑软件情境
电脑节来了
电脑能够自己思考吗?
禅宗软件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工业软件 自主创新
情境新颖的概率问题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即时通讯软件WhatsApp
电脑子变学霸
The Apple of Tempt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