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的版本系统源流考*

2010-08-15

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年3期
关键词:沈德潜刻本乾隆

翟 惠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沈德潜《清诗别裁集》的版本系统源流考*

翟 惠

(苏州大学文学院,江苏苏州215123)

《清诗别裁集》是乾隆时期的文学家沈德潜选录清代前中期诗人诗歌的一个断代诗歌选集。它的八个版本分属初刻本、重订本和钦定本三个版本系统。初刻本完成于清乾隆二十四年 (1759),重订本对其进行了增删和改错,是最完善的版本,钦定本则因为种种原因删减了大量诗人和诗歌,改变了选本的原貌,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清诗别裁集》;沈德潜;版本源流;初刻本;重订本;钦定本

《清诗别裁集》,原名《国朝诗别裁集》,是乾隆时期的文学家沈德潜选录清代前中期诗人诗歌的一个断代诗歌选集,是清代诗歌选本的杰出代表。目前看到了它的八个版本,分别是:乾隆二十四年刻本、[1]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刻本、乾隆二十六年钦定本、[2]四库禁毁书丛刊本、[3]万有文库本、[4]国学基本丛刊本、[5]中华书局本[6]和上海古籍本[7]等。

除了以上所见八个版本外,还有一些录而未见的版本,《古籍目录 (1949.10—1976.12)》[8]记载了4种:(1)《清诗别裁》,[清]沈德潜选,商务印书馆出版,1958年4月,用《万有文库》本纸型重印;(2)《清诗别裁集》,[清]沈德潜编,中华书局出版,1973年10月,线装,据清乾隆二十五年重订本影印;(3)《清诗别裁集》,[清]沈德潜编,中华书局,1975年11月,平装,据乾隆二十五年(1760)教忠堂重订本为底本缩印;(4)《清诗别裁集》(线装本)(一至十)(目录上、下册),[清]沈德潜选,中华书局,据扫叶山房石印本影印。

经过笔者对这些版本源流的考证,发现它们属于3个系统,即:初刻本、重订本和钦定本。现对这八个版本的3个系统源流说明如下:

一、最初的亮相:清乾隆二十四年初刻本

初刻本是清乾隆二十四 (1759)年,《国朝诗别裁集》第一次刊刻时的本子。《中国古籍善本书目》[9]和《 (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10]中,都记载了《清诗别裁集》的两种善本:一种为《国朝诗别裁集三十六卷》,清乾隆二十四年刻本,十行十九字,白口,左右双边,藏于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等17地。(《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与《 (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对于《清诗别裁集》的馆藏单位的记载略有不同,前者记载有清华大学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山西省图书馆、太原市图书馆、山西大学图书馆、辽宁省图书馆、吉林市图书馆、黑龙江省图书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图书馆、安徽省徽州图书馆、福建师范大学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新乡市图书馆、河南大学图书馆、湖北省图书馆、暨南大学图书馆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图书馆17地。后者记载没有山西省图书馆,其余16地相同。)一种为《国朝诗别裁集三十六卷》,清乾隆二十四年刻本,有邓之诚跋,藏于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笔者所见为苏州大学图书馆藏本。书名题为《国朝诗别裁集》,题前有“长洲沈归愚纂评”等字,凡三十六卷,其中正集三十二卷,补遗四卷。

全书第一部分为沈德潜自题之序,介绍了此书的收录的诗人和诗歌数目,成书年代等情况。序文如下:

国朝圣圣相承,皆文思天子。以故九州内外,均沾德教。余事作诗人者,不啻越之钅甫寸,燕之函,秦之庐。夫人能为之也,予辑国朝诗,共得九百九十三人,诗四千九十九首。……书成,凡三十六卷,付诸剞劂,播诸艺林,或以为是而褒之,或以为非而斥之,或以为不烦褒斥而置之一德乎。当世之辞人,予不得而知之矣。乾隆二十四年暮春,沈德潜自题,时年八十有七。

第二部分为凡例,介绍了编者沈德潜的选诗宗旨、选诗来源、选诗原则、选诗取向和所选诗人的身份、范围等情况。声明其所选诗都不失“温柔敦厚之旨”,补阙了陈维崧《箧衍集》只收录到康熙癸丑年 (1623)的不足,一并收录了其后八十年的诗歌,强调此集是“以诗存人,不以人存诗”,所选诗歌“风调音节,俱近唐贤”,收录明朝大臣中仕清之人之诗,而不录明代遗老隐逸之人之诗和御制诗。最后,还特别提到了此书的创作年代和合作者:创作于乾隆十年 (1745),完成于乾隆二十三年 (1758),共经历了14年,合作者有周准 (钦莱)、翁照 (霁堂)、顾诒禄 (禄百)、蒋重光 (子宣)、张玉谷 (荫嘉)等人。

第三部分为目次,其中卷三十一 (下)注明“名媛”,卷三十二 (下)注明“诗僧羽客”,卷三十三 (下)注明“已下补遗”。

第四部分为正文,每卷卷首题“国朝诗别裁集卷×”,次行题“长洲沈德潜确士纂评”,三行题“江阴翁照霁堂长洲顾诒禄禄百”,四行题“长洲周准钦莱吴县蒋重光子宣”,三行与四行之间的下方题“同辑”。卷末题“国朝诗别裁集卷×”,次行题“吴县张玉谷荫嘉校录”。每页十行,每行十九字。

全书以钱谦益为冠首,妙复为尾,对清代前中期的重要诗人都进行了收录。

二、最准确完善的版本:清乾隆二十五年重订本

重订本完成于乾隆二十五年 (1760),名为《重订国朝诗别裁集》(三十二卷),是沈德潜在对初刻本进行增删和改正错误的基础上,由教忠堂为之重新刻印的本子,藏于北京大学图书馆。

与初刻本相比,重订本删去了于栋如、蒋日成、徐骏、韩海、方扶南、费士王景等人之诗,换之以沈自南、方兆及、赵士吉吉、毛如瑜、徐振芳、顾祖禹、丁耀亢、计元坊等人。序言部分,重订本由初刻本中的“共得九百九十三人,诗四千九十九首”改为“共得九百九十六人”(经笔者详细统计,重订本所收诗人数目并不如序言中所说996人,而实为999人,其中有2位诗人均署名“无名氏”,其余997位诗人都有具体的姓名),“诗三千九百五十二首”;“凡三十六卷”改为“凡三十二卷”;“乾隆二十四年暮春”改为“乾隆二十五年仲冬日”;“时年八十有七”改为“时年八十有八”。并把初刻本中补遗四卷融入到前三十二卷中,“并归正集”。将诗中相沿误用的字句,如“孤负之误辜负”等,也一一校正。且,除初刻本的序言外,沈德潜又作一段,用来说明此次重订本对初刻本的修改情况:

此系增减第一次本也。初审刻本校对欠精,错误良多,甚有评语移入他篇者,兹既一一改正。又,当代名流,搜罗未广,兹复增入诸家,以补从前阙略。稍加芟夷,不留平近,总求无戾乎风雅之旨也。重付开雕,质之艺苑。至南粤、西江翻刻,比初次刻本错字尤多,识者自能鉴诸。德潜又识。

此次重订本改正了初刻本中的一些错误。如:初刻本钱谦益“万历庚戍赐进士第三人”,重订本改正为“万历庚戌赐进士第三人”;初刻本方拱乾“国朝官至太仆卿,他本官爵作大学士,晤其曾孙正之”,重订本改为“国朝官少詹事兼翰林学士”等等。

重订本对初刻本中一些评论也做出了修改,表达更为确切。如:初刻本评钱谦益“五言非其所长,故不录”,重订本改为“五言平直少蕴,故不录”(卷一);初刻本评王士礻真“集中如《秋柳诗》,乃公少年英雄欺人语,为所欺者,强为注释,究之不切秋,并不切柳,问其何以胜人,曰:佳处正在不切也。为之粲然。”(卷四)重订本将其删去。

重订本除改正错误和修改评语外,还增加了许多对诗人和诗歌的介绍和评价,以便读者和学诗之人能更深刻的理解诗人及其诗歌,给予广大读者很多帮助。如:补充孙廷铨“文定归田,乍过五十,居山庄,焚香却埽,日事著书,精琴理,得意忘言,兴寄弦指之外。”(卷一)补充王崇简“公于国初奏明末殉难诸臣,在内范景文以下十三人,在外蔡懋德以下五人,皆当恤赠。议从祀,谓潘美忌功不当祀,张浚三任军政,皆大败,杀曲端,忌岳飞,亦不当祀,皆议论之正大者。说诗谓论格之正变,不如论声之正变,清和广大者为正,志微噍杀者为变也,亦最平允。”(卷一)

凡例部分,除有个别字句稍有改动外,其余大致与初刻本无异。

正文部分,每卷卷首题“国朝诗别裁集卷×”,次行题“长洲沈德潜归愚纂评男钟松校字”,三行题“江阴翁照霁堂长洲周准钦莱同辑”。卷末无题字。也是每页十行,每行十九字。

在选录诗歌方面,重订本在初刻本的基础上,增加了对比较重要的和有影响力的诗人的诗歌选录,如方拱乾:初刻本只收录了他《广宁》、《驿使至高丽》两首作品,而重订本中除了此两首之外,又另外增加了《驱雀词》、《舂声》、《补窗》、《路遇李澹生、冯炳文》、《募僧收枯骨》、《早起》、《掩柴门》、《九日》、《放雉》、《宁远温泉》、《晤林茂之,时年八十五矣》、《旧鹤》12首诗;吴伟业则增加了《咏拙政园山茶》、《杂感》、《西子》3首;宋琬则增加了《贺曾庭闻举孝廉》、《同冬云雏王心古诸君登华山云台峰》2首;等等。

全书仍是以钱谦益为冠首,妙复为尾。

《四库禁毁书丛刊》所收的《国朝诗别裁集》、中华书局和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的《清诗别裁集》,都采用的是清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的本子。四库禁毁书丛刊本和中华书局本为影印,上海古籍本为排印。

三、浓厚的政治色彩:清乾隆二十六年钦定本

钦定本是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在乾隆帝的授意下,翰林院对重订本进行大量删减后刊刻的本子。《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录》[11]记载了三种钦定本的善本:①《钦定国朝诗别裁集三十二卷》,清沈德潜辑并评,清乾隆二十六年 (1761)翰林院删定重刻本,十二册,匡高17公分,宽13.5公分,10行19字,白口,单鱼尾,左右双边。②又一部,十四册。③《钦定国朝诗别裁集三十二卷》,清沈德潜辑并评,清刻友德堂印本,十六册,匡高8.9公分,宽7.6公分,8行16字,小字双行同,白口,单鱼尾,四周单边。笔者所见为苏州图书馆藏本。书名题为《钦定国朝诗别裁集》,后题“礼部尚书臣沈德潜纂评”,凡三十二卷,十册。每页10行,每行19字。

乾隆二十六年,沈德潜利用进京给皇太后做寿的机会,呈请乾隆帝预览其所编《重订国朝诗别裁集》,并为之作序。钦定本书首没有沈德潜自作序,只有乾隆帝这篇《御制沈德潜选国朝诗别裁集序》。此序在初刻本和重订本中都没有。此序表明了乾隆帝对《国朝诗别裁集》重订本的态度。他有两点不满:一是认为此集选次未当,不满沈德潜对钱谦益等贰臣诗歌的选录和贰臣诗歌所占的重大份量。二是不满沈德潜对慎郡王等满清皇亲的不敬态度。所以乾隆帝“命内廷翰林为之精校去留,俾重锓板以行于世”,这就出现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钦定本。

乾隆帝御制序文后为凡例。因钦定本删掉了重订本中曾经仕明的诗人和道士,故重订本凡例中“前代臣工,为我朝从龙之佐”一段和“羽士二人,附释子之后”等字句也就没有再出现在钦定本中。

凡例后为目次。目次后为正文。正文部分每卷卷首题为“钦定国朝诗别裁集卷×”,次行题“礼部尚书臣沈德潜纂评”。卷末无题字。

全书以慎郡王为冠首,明印为尾。

对于翻译专业尤其是MTI专业的学生来说,翻译是一门核心课程,它的目的就在于在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但是根据以上分析却显示,由于传统的教学过于注重学生翻译技能的机械训练,忽视翻译过程中的思维活动,这才导致了学生思辨能力的丧失。

与重订本相比,钦定本无论在诗人方面还是诗歌方面,都发生了一些变化。

(一)被改动和删除之诗人

钦定本对允禧和岳端两人进行了改动。允禧,紫琼主人,封为慎郡王,是乾隆帝的叔父,重订本以“允禧”之名将其收录,且列在全书靠后的位置 (卷三十),钦定本则改以“慎郡王”之名收入,且将之列为全书之首。岳端,字兼山,安和亲王之子,重订本以“岳端”将其收录,排在卷二十,钦定本则以“蕴端”收列为全书第二。此二人都为清皇室,钦定本将此二人分列全书的第一和第二,表明了清皇室的绝对权威,为此集蒙上了一层政治色彩。

钦定本中收录的诗人缩减为826人,删掉了173人。这些删掉的诗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曾在明朝考取过功名而后又仕清的贰臣及家属。

明清之际,政局巨变,一些诗人曾经在明朝取过功名,后清朝建立以后又仕清。如钱谦益 (万历庚戌赐进士第三人,清朝官礼部尚书)、陈之遴 (崇祯丁丑赐进士第二人,清朝官至大学士)、徐灿 (陈之遴妻室)、周亮工 (崇祯庚辰进士,国朝官至刑部侍郎)、方维仪 (方拱乾堂姐妹)等等。重订本中收录了贰臣18人,列于全书前十八,位于卷一和卷二的前部分,共收录其诗歌157首,约占全书的百分之四。贰臣家属2人,诗3首。这类诗人虽然在清建国之初主动仕清,为清朝做过贡献,但其一身伺二主的身份却必然为清统治者所轻视。且之中更有身在新朝,却念念不忘故国之人,更为清统治者所痛恨。故此类诗人之诗歌难逃被删的命运。另外,在保留的826位诗人之诗中,凡是题目和内容涉及这些贰臣的诗歌,也都被删除。

2.由明入清的明遗民。

重订本中收录的明遗民并不多。沈德潜在凡例中声明道:“前代遗老而为石隐之流,如林茂之、杜茶村诸公,其诗概不采入,准明代倪云林、席帽山人例也。亦有前明词人,而易代以来,食毛践土既久者,诗仍采入。编诗之中,微存史意。”收录有屈大均、冒襄、傅山等人。这些遗民诗人在改朝换代以后誓不仕清,没有为清朝所用,或隐逸石林,心怀故国之思,保持了自己的身份和名族气节;或秘密从事反清的活动,以光复大明王朝。清朝统治者不喜欢此类诗人,故遗民诗和与遗民有关之诗也在被删者之列。如王昊《黄州杜于皇兵阻客娄赋此慰之》等。姜土采 (字如农,莱阳殉节诸生)、林古度(字茂之,福建福清人)、阎尔梅 (古古)也是重订本诗中出现率比较高的遗民,宋琬《己酉过姜如农东莱草堂》、王士禄《闻友人言林茂之先生尚未能葬》、吴嘉纪《一钱行赠林茂之》等皆为此类诗,皆被删。

3.在清廷受到严重迫害的诗人。

4.道士。

共两人,尤土采和俞桐。一方面,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一种宗教,它的形成和发展与中华本土文化紧密相连,深深扎根于中华沃土之中,具有鲜明的汉文化特色。清朝是一个由关外少数民族建立起来的政权,建国之初,必然不同程度上会对汉文化进行遏制和打击,故删除道士之人之诗。另一方面,明代中期,帝王迷信道教,妄图成仙,道教受到重视,并干预政治,参加政府内部的权力争夺,严重影响了明代的朝政,明朝最终走向了灭亡。清朝作为一个新建立的政权,想要保持永久的生命力,也要避免走前代王朝的老路,故道士之诗不留。

5.名字犯皇室讳之人。

共两人,李永琪和宫鸿历。李永琪犯乾隆之子永琪的讳,宫鸿历犯乾隆本人的讳,为了维护清皇室的绝对权威,这两人也被删。

6.其他。

重订本中一些名气不大的诗人也进行了删减。如孙谟、顾嘉誉、孙璜、高不骞等。

(二)被删之诗

钦定本不仅删掉以上几类诗人之诗,还对留存的826位诗人之诗也进行了删减。纵观其所删之诗,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感叹新旧朝代更替、历史兴亡之诗。

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社会发生巨大变化。改朝换代使文人精神上受到强烈冲击,心灵产生震荡。这次明清易代在汉文人心中除了留下政权交替之痛之外,又多了一层汉夷之痛。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载体,传达了诗人心中的感伤。徐延寿《燕子矶》哀福王之出奔。陆元辅《九日侯砚德病起招寻王氏南园》怀念明朝王相国之南园。毛奇龄《秦淮老人》写老人明明身处于乱离之后,却还怀疑自己身处于太平之际,表达亡国之悲。丁澎《望天寿山》“认道前朝功德寺,老僧还著旧袈裟”、《听旧宫人弹琴》“说着先皇泪满衣”和董俞《和王南州听杨太常弹琴诗》“曲终尝变徵,愁绝不关音”都有物是人非的今昔之感,戴本孝《感怀》、韩纯玉《玄墓山遇明孝廉徐昭法即别怆然有怀》、盛符升《昌平山行有作》的亡国之感,颜光敏《洛阳》、《潼关》、《京口》的废兴之感。这些感慨朝代更替、历史兴亡之诗的流传,不利于消除或是减轻人们的民族情绪和兴亡之感,不利于清王朝政治的安定,故被删。

2.反映官吏罪恶、民生疾苦之诗。

丁澎《风霾行》写当时秋官滥刑。叶燮《湖天霜》写杀四十人以全一人的酷吏。孙蕙《浚河行》写督河使的渎职,两个月的工程最终于六天之内草草完工,河防坏掉,危害百姓。王昊《兵船行》写朝廷造船累民。严允肇《哀淮人》写百姓遇到天灾人祸的苦难。田雯《送马谣》写尽农家供官之苦。孙蕙《水口驿》写百姓苦于赋役,同于鼠鹜;《安宜行》写天灾之下,百姓赋役沉重,卖儿女妻佣的惨状。陶《当垂老别》写百姓孤独饥寒,又为官长困逼,还不如转入战场活命的希望大。这些诗歌揭露了官吏的罪行,从徭役、赋税、饥寒、旱涝等方面描写了百姓的苦难。它们的流传,不利于清朝政府的统治,故也被删。

3.反思前代王朝走向毁灭之诗。

王泽弘《感怀》,感叹前代大臣之非人,温体仁巨奸,后继以周延儒、魏藻德之辈,国家有君无臣,不得不走向灭亡。沈磐《金陵漫兴》哀痛南明小朝廷由马士英、阮大铖等人把持朝政,朝中无人,倚托四镇,岌岌可危。沈钦圻《咏史》、《后咏史》感叹南明小朝廷君臣不思进取,终至灭亡。盛符升《金陵怀古》声明南明亡国在于荒嬉,金川门之入,国脉早伤也。王顼龄《读史有感》指责诸将之不尽力。尤侗《赵高传》痛恨魏忠贤、客氏之误国。这些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思了明王朝的灭亡,皆被删。

钦定本在以上种种修改后,失去了重订本的原貌,有很浓厚的政治色彩。

万有文库和国学基本丛书所收《清诗别裁》,都为乾隆二十六年《钦定国朝诗别裁集》的本子,均为排印本。

综上所述,《清诗别裁集》诸版本,共属乾隆二十四年初刻本、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重订本和乾隆二十六年钦定本三个系统。在这三个版本系统中,乾隆二十五年教忠堂重订本在乾隆二十四年初刻本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错和增删,最为完善,是沈德潜编选诗歌选本的原貌。乾隆二十六年的钦定本,在经过乾隆帝的指示修订下,已经大大改变了选本的原貌,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

[1]沈德潜.国朝诗别裁集 [M].刻本:1759(清乾隆二十四年).

[2]沈德潜.钦定国朝诗别裁集 [M].刻本:1761(清乾隆二十六年).

[3]沈德潜.四库禁毁书丛刊·集部·158——国朝诗别裁集[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8.

[4]沈德潜.万有文库——清诗别裁[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0.

[5]沈德潜.国学基本丛书——清诗别裁 [M].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

[6]沈德潜.清诗别裁集 [M].北京:中华书局,1979.

[7]沈德潜.清诗别裁集 [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

[8]国家出版局版本图书馆.古籍目录 (1949.10—1976.12)[M].北京:中华书局,1980:215-216.

[9]上海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中国古籍善本书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1751.

[10]天津图书馆.(稿本)中国古籍善本书目书名索引[M].济南:齐鲁书社,2003:1787.

[11]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系统.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书录 [M].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9:288-289.

[12]刘靖渊.诗中有人,诗外有事——两个版本《国朝诗别裁集》比较中的清代诗史案研究[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52(3):41-47.

On the Origin of The Analytic Record of Poem s of the Qing Dynasty

ZHA IHui
(Institution of Chinese Literature,Suzhou Universtiy,Suzhou 215123,China)

The Analytic Record of Poems of the Qing Dynasty,selected by SHEN De-qian,a litterateur of the Qianlong Period in the Qing Dynasty,is a record of division of history into periods of the early and middle Qing Dynasty.Its eight edition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system s,i.e.the Primary Edition,the Second Edition and the Authorized Edition.The Primary Edition was completed in the 27th Year of Emperor Qianlong in Qing Dynasty(1759).The Second Edition made some corrections,deletion and addition to the Primary Edition and has been the most completed one.The A uthorized Edition,which deleted a greatmany poets as well aspoem s,changed theoriginal appearanceof the record,and was full of strong political overtones.

The Analytic Record of Poem s of the Qing Dynasty;SHEN De-qian;edition origin;the Primary Edition;the Second Edition;the A uthorized Edition

李 艳)

I209 文献标码:A

1672-9048(2010)03-0057-05

2010-04-02

翟 惠 (1985—),女,山西晋城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沈德潜刻本乾隆
郑之珍《劝善记》明清刻本流变再论
沈德潜:人生七十才开始
乾隆眼中的木鱼石
乾隆:来尬诗吗
未刊布的西夏文刻本《碎金》考论
山西发现北宋刻本《崇宁藏》
西夏刻本中小装饰的类别及流变
最高枪手的下场
勿忘推恩施惠
一“抢”一“推”两重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