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2010-08-15陈平,严燕
陈 平,严 燕
(常州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
陈 平,严 燕
(常州大学法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江苏常州213164)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合乎人的本质属性的教学模式,其建构的基础在于对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性的认知,以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已被认为是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有效举措之一。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必须准确把握人的本质,引导人的超越式发展;坚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追求传道授业相统一;激发教学双方的主体意识,充分尊重和发挥教师的主体地位。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模式;教学改革
近年来,主体性教学模式研究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热点,思想政治教育学界众多人士在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积极探索的基础上,提出了诸如“学生深度参与”模式、“立体化”模式、“研究型”模式、“双主体”关系模式等主体性教学模式。基于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领会及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性质的认识,我们认为,将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举措之一,其出发点与最终目的不仅在于寻求有效的教学方法,而是形成新的教育思想和育人观念,以更好地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所承担的使命。为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模式在构建中应突出如下原则:
一、准确把握人的本质属性,引导人的超越式发展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同样也应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指导思想。尽管“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实质与核心已受到广泛认同,但“人”是一个抽象概念,有各式各样的具体表象,人们可以按照自己的观点对“以人为本”作不同的解读。正确理解马克思对“人”的界定是我们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处理好“发展”与“人”的关系、切实做到“以人为本”的理论依据。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经典性论述,揭示出现实社会中的人是作为“类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体。一方面,“人是类存在物”,通过劳动这种“类生活”体现出“人的类特性”——“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使自己的生命活动本身变成自己意志的和自己意识的对象。”[1]56-57自由自觉的主体意识是个人作为人类一员的“类本质”,可这种“类本质”必须通过具体的、现实的、个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方能实现,这就决定了在另一方面,“个体是社会存在物。因此,他的生命表现,……也是社会生活的表现和确证。”[1]84这使得作为现实生活中的“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18因而,人的“现实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发展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处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发展状况,“他们受着自己的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以及与这种发展相适应的交往 (直到它的最遥远的形式)的制约。”[2]30由此可知,人的主体性虽是人之为人的本质属性,但这种本质力量的展现不得不受制于个体的人所处的社会现实,人的生成与发展也因之分为“人的依赖关系”、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上的自由个性”三个阶段,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人的自由发展,达到马克思所预言的:“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85
以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指导具体实践,必然要求“我们应既承认具体的现实的人 (存在于社会关系中的有血有肉活生生的人),也承认存在着人的共性,即作为类的人 (存在于具体的人身上的一般的人);既否定离开特殊性的抽象的人,也否定没有人的共性的具体的人。”[3]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实践活动中,我们既要尊重现实生活中的个人所具有的自由自觉性、主动创造性和自我意识性的“类特性”,突出每个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充分调动人的主动性、能动性和创新性,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效果,也要承认生长、生活于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所具有的“现实本质”,它表现为个人在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方面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社会关系”不仅影响着人的“类本质”力量的发挥,也影响着个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的认知和认可。秉承“以人为本”理念的主体性教学模式,不但要关注人的现实需要,更应致力于引导人的发展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尤其应重视引导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结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突破由以往生活经历、经验形成的自我认知,激励他们追求更高层次上的自我超越,从而达到人的个体性与群体性、自我发展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这不仅合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证,也合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与教学目的。
二、坚持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追求传道解惑相统一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一种体现社会主义大学本质特征和要求的德育课程”,“课程教学过程既是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建构过程,或者说特殊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即对学生有计划地、系统地施加教育影响的过程。”[4]高校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的在于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完善大学生个体内在思想政治素质结构,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健康地成长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5]课程的性质与任务决定了教学活动中“传道”与“解惑”并存,且两者互为前提与目的,实现“传道解惑”相统一不但是课程教学所追求的境界,更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提出的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经济、政治、利益结构等器物层面的快速调整,在人们的思想观念、伦理道德、价值标准、社会规范、生活方式以及行为方式等方面引起巨大变化。当代大学生出生于改革开放年代,成长于社会转型时期,变化构成了他们成长的大背景,对他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发展,无疑具有深刻的影响。”[6]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社会意识形态领域内,在积极、健康、进步的主流意识不断发展的同时,“非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也有所滋长,封建主义残余思想包括封建迷信、愚昧落后的思想意识沉渣泛起,国外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观念也乘机而入,各种思想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激荡十分突出。”[7]由此导致人们精神生活中客观存在着“精神和信仰的危机与分裂;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冷淡与漠然;价值观选择上的困惑与彷徨;心理上的盲目与浮躁;信仰上的不稳定性、无中心、多样化”等问题。[8]相关调查显示,受社会大环境、个体生长环境和知识结构背景等影响,处于学业、人际关系、就业、情感等多重压力之下的大学生,在信仰认知方面呈现出多样性与差异性,在信仰的情感意志方面表现出困惑与动摇等特点。[9]
当代大学生在思想政治修养方面所产生的问题,凸现出加强主流意识形态宣传、教育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正视现实,坚守“传道”的职责,将体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本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道”融入课程教学,引导大学生坚信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共同理想,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由于大学生已具有一定的思想、观念和习惯积淀,他们不可能原封不动地全盘接受课程内容,而是根据自身的需要和接受能力进行选择和加工,因此,要使学生接受课程内容并将其内化为个人思想政治认识,所传之“道”就必须适合学生成长、成才的需要。只有能为学生在纷繁的世事中解疑释惑、指点迷津,成为指导他们健康成长的有力思想武器,方能赢得他们的信服与支持,激起他们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反之亦然。惟有能够帮助学生解决成长、发展过程中现实问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才具有说服力,教学效果才会有影响力,课程自身才能有生命力,才可能达到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
显然,只有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做到“传道解惑”相统一,才能真正履行课程所负有的历史使命,也才能真正构建起主体性教学模式。为此,必须激发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双方的主体意识,并将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置于首位。
三、激发师生双方的主体意识,突出教师的主导地位
主体性教学模式是一种合乎人的本质属性的教学模式,其建构的基础在于对教学活动中人的主体性的认知,以培养与发挥人的主体性为价值取向。由于教学理论界对教师与学生谁是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尚有歧义,由此衍生出对主体性教学模式的不同释读,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实践模式与育人效果。明确教师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有助于我们准确把握和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
“长期以来,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这一说法在我国教育理论界和实践界流行甚广,似乎成了‘教育公理’。”[10]19受此观念的影响,主体性教学模式通常被认为“主要是针对教学中忽视学生的主体性这一弊端提出的,”[11]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传统的“老师讲、学生听;老师教、学生学”的灌输型教学模式的否定,“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为目标”,强调“在教学中必须突出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其主体精神。”[12]然而,这种偏重于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在纠正传统教学模式偏颇的同时,往往会忽视教师的主体性而直接影响教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效果,抑制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压抑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积极性。更为严重的是,教师主体性的迷失将影响和抑制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乃至导致学生主体性的迷失,这无疑与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初衷大相径庭。
笔者认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体性教学模式应在承认师生双方都是教学活动主体、激发双方主体意识的基础上,更加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这既符合教学活动的本质,更合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性质和教学目的。首先,从教学认识论角度看,教学活动是存在于一定时空中,由教师与学生以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等作为中介,共同构成的“教”与“学”的双边活动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互动性存在,教师作为教学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和实施者,按照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将科学、文化、技术等方面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学生则是在教师指导和引导下的学习者,“二者都是教学过程中的行为主体。教师是‘教’的主体,学生是‘学’的主体,同时还是教学的客体。”[10]22但是,“教”与“学”的活动特点决定了“教师是首要的和主要的主体。而学生首先是作为客体而存在的,其主体地位是第二位的。”[10]22其次,从课程的性质和任务角度看,马克思主义作为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科学立场、观点与方法,它不可能自发产生、不学而知、不教而会,必须经由系统的学习、教育与实践方能在头脑中确立,形成思想政治素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承担着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任务,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这使得课程教学具有鲜明的“传道解惑”色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就是“传道解惑”的担当者。因此,尊重教师的主体地位是发挥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宣讲者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作用所必需,是教师履行以主流社会意识形态“一元化”来引导和统领学生思想认识“多元化”的使命的保证,也是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有效手段。
针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中客观存在着学生“主体意识缺失现象日趋严重,极大阻碍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提升”[13]的现象,我们认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教师主体地位的失落和主导作用的不足,正如有的学者所言:“虽然受教育者的主动性不单取决于教育者的影响,就教育过程而论,调动学生主动性实是衡量教师主导作用的最重要的尺度之一。”[14]主体性教学模式的构建没有一定之规,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方式和手段应以课堂教学是否激发学生参与讲授的热情、启发学生积极学习的兴趣、鼓励学生独立思维的氛围等作为衡量,关键在于教师愿意并能够不断探索教学改革新思路,积极探求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有效方式方法。可见,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是主体性教学模式构建的充分与必要条件,这不仅取决于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与修养,更有赖于高校在教学管理、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制度建设,要让教师们感到受重视、有尊严,充满职业的荣誉感和成就感,这无疑是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的基础性保障。
综上所述,构建主体性教学模式是加强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持续有效地进行教学育人的可靠举措。只有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始终把握课程的性质与教学目的,注重激发教学双方主观能动性尤其是教师的主体性,方能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传道解惑”的功能,帮助大学生健康成长为党和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1]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2]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黄木丹森.“以人为本”原则在科学发展观中的位置 [J].中共中央党校学报,2006(2):18-19.
[4]佘双好.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定位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07(11):34-35.
[5]沈 杰,郭华茹,邓 伟,等.我国高校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回顾与思考[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85.
[6]陈 平.论科学发展观视野中的高校德育[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2):105.
[7]秋 石.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J].求是杂志,2006(24):4.
[8]鄢本凤.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须警惕五大社会思潮[J].中国青年研究,2008(2):62.
[9]姚本先,刘庆明,何元庆.大学生信仰的现状与特点 [J].高等教育研究,2009(7):77-83.
[10]冯文全.对“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命题的多学科视角的审视 [J].教育研究,2007(10).
[11]王 磊,蒋 丽.主体性教学模式探讨 [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6(2):20.
[12]林清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到底要怎么教?[J].现代教育科学,2006(3):117.
[13]刘志翔.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主体意识的加强 [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6):156.
[14]陈桂生.教育原理[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17.
Studen t-Centered Teaching M od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 ses in University
CHEN Ping,YAN Yan
(School of L aw and Public A dm inistration,Changzhou University,Changzhou 213164,China)
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 is conformed to human essential attribute on the basis of recognizing and developing students’subjectivity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It has been view ed as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of imp roving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n university.To build such kind of teaching mode at the leading of the scientific outlook on development,such measures must be taken as grasping hum an nature,promoting students’development;adhering 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al function of the courses,pursuing the combination of propagating the doctrine with imparting professional know ledge,stimulating the initiative of both teachers and students,and respect teachers’subjective rol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of university;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teaching reform
李 艳)
G642 文献标码:A
1672-9048(2010)03-0107-04
2010-03-28
陈 平 (1962—),女,江苏南京人,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比较德育研究。
江苏省高校思想政治研究课题 (SGSY2009YB 368);江苏工业学院教育教学改革课题 (GJY 090200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