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中国翻译文学史书写的几点思考

2010-08-15张万敏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25002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长春130032

名作欣赏 2010年8期
关键词:译作外国文学文学史

□张万敏(扬州大学文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2;长春师范学院外语学院, 长春 130032)

一、何为翻译文学

梁启超在1898年发表了《译印政治小说序》,高度评价了小说对改造国民、改造社会的巨大作用,并极力鼓吹翻译出版国外的政治小说,这扭转了中国一直以来的多关注译印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著作而少译介文学作品的翻译方向,其影响深远。此后,翻译文学成为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为中国新文学及新文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翻译文学史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却与此相悖。在解放前所编著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中,如胡适的《白话文学史》、陈子展的《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王哲甫的《中国新文学运动史》等,都设有翻译文学专章,将翻译文学纳入中国文学史,视其为中国文学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是在1949年以后出版的文学史著作中几乎就没有了翻译文学的专门章节,即使涉及外国文学的影响也是轻描淡写,或只提俄苏文学的影响。“翻译文学史在中国文学史上没有它的地位,在外国文学史上也没有它的地位,翻译文学就成了名副其实的‘弃儿’。”①

那么什么是翻译文学?曾一度盛行的认识是:翻译文学就是汉译的外国文学,也就是说,凡属于外国作家写的、被翻译为中文的文学著作,都属于翻译文学。比如郭延礼先生就认为:“从科学意义上讲,所谓‘中国翻译文学’应当是中国人在国内或国外用中文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②这只是对翻译文学的一种直觉认知,缺乏科学性和深刻的理性。张德明对此的认识则深入一步:“历史的材料并不等同于历史的真实,并非所有用汉语翻译的外国文学作品都会构成翻译文学,只有与中国现代文学的生成和发展形成了一定关系的汉译外国文学著作,才能纳入翻译文学的叙述范围。……翻译文学对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的生成和发展是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的,我们只有在考察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密切关系中才能给它以历史的定位,是现代文学和文化的发展要求给了翻译文学必要的现实基础、历史依据和生存逻辑,抛开了现代文学这一重要的依附对象,翻译文学也就缺少了自己的栖身之地。”③毋庸置疑,翻译文学确实与现代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把翻译文学当作现代文学的附庸,首先便使翻译文学丧失了自身的独立性,这无疑是褊狭的,甚至是错误的。相对而言,目前对翻译文学概念理解最深刻的当数谢天振先生:“‘翻译文学’指的是属于艺术范畴的‘汉译外国文学作品’……翻译文学史应该是跨文化的文学交流史、文学关系史和文学影响史。翻译文学的本身价值在跨文化、跨地域和跨时期的广阔背景上得以体现,而国别(民族)文学史必须包括翻译文学史在内才可能完备。”④这不但限定了翻译文学应具有鲜明的艺术性,而且指出了翻译文学不仅限于汉译的外国文学作品,还应具有更大的张力和广阔的空间,同时它也是文学史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翻译文学的选择是以民族文化、文学的发展为旨归,择取向度与文学的发展走向相契合,翻译文学与创作文学历时性地构成同步对应关系,译作与创作相容而生,异质而同构,共同构建了民族文学的时空。”⑤

翻译文学与民族文学密切相关,是民族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翻译文学并不完全等同于民族文学,它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民族文学是作家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直接进行的创作,而翻译文学则是译者以外国文学原著为基础的创作,可是这种创作是缺乏原创性的,译者没有充分的想象和发挥的空间,不能以现实生活为蓝本进行创作,而是必须遵循原作的主要思想内容和表达方式,所以这个创作只是备受束缚的再创作。这是翻译文学与民族文学的最大区别。藉此,翻译文学具有较强的中介性,在表达上会表现出外国文学和民族文学双重内涵和特点,既具有鲜明的异域特性,又具有深厚的民族特性。“因此,我们一方面应该承认翻译文学属于国内文学的一部分,但另一方面,也不应该把它完全混同于国内文学。比较妥当的做法是,把翻译文学看作是国内文学中相对独立的一个组成部分。”⑥

二、几个需要廓清的与翻译文学相关的概念

1.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对于这两个概念,学界一直颇有争议。一般认为,文学翻译是一个与非文学翻译(如科技翻译等)相对应的一个表示翻译内部分工的概念,指的是“将一种文学作品文本的语言信息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本的过程,它是一种行为过程,……是‘本土文学’与‘外国文学’之间的桥梁”⑦,也就是说,它是一个翻译过程,关注的主要是文学翻译活动中的事件、翻译家、基本原理和理论观点等;而翻译文学则是依据原作的一种审美再创作活动的最终成果,是译者根据原作者所创造的意象、意境、艺术风格等等,通过自己的解读、体会、认知水平和表达能力再度传达出来的,它是“‘文学翻译’这一过程的直接结果,是翻译活动所形成的最终作品,……是独立的文学类型,是文学作品的一种存在方式”⑧,关注的主要是翻译文学作品、这类作品中的形象、在译入语国家(民族)的接受和影响以及对此作品的分析与评述等。文学翻译的目的是通过翻译劳动产生“文学”或者具有文学性的产品,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文学翻译作品都能成为翻译文学,只有高水平的译者和译作才能进入翻译文学的视域,只有那些具有文学性和艺术性的译作才能称为翻译文学。

2.翻译文学与外国文学。“翻译文学传达的基本上是外国文学原作的内容,表达的也是外国文学原作的形式意义——或是诗,或是散文,或是戏剧,创造的也是外国文学原作提供的形象和情节,但是它毕竟不是外国文学原作的直接呈现,它已经是经过翻译文学家再创造的产物了。……在大多数情况下,外国文学与国别(民族)文学之间是无法直接交往的,它只有通过翻译文学才能发生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读者也无法直接阅读外国文学的原作,他只能通过译作才能接触阅读外国文学原作。”⑨须注意的是,此时读者所阅读的,并非是外国文学原著而是译作,是在外国文学原作基础上翻译和再创作的作品,它的作者应该是译者而非原作者。外国文学则是指以非中文的原文形态存在的文学作品,它们为翻译文学提供了可供再创造的原语文本,但这些原语文学作品并不属于翻译文学,而属于外国文学。其实国内大学的中文系里所开设的外国文学课其实只是翻译文学课,而真正的外国文学课却是在外语系。

3.翻译文学与民族文学。既然翻译文学是文学作品的一种独立存在形式,既然它不是外国文学,那么它就应该是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的一部分。因此我们说,中国的翻译文学是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翻译文学又不等同于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二者间是有差异的:“首先,在作品反映的思想、观点方面,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作品表达的是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作家本人的思想、观点,翻译文学则都是传达另一个民族或者国家的作者们的思想和观点。……在作品的内容方面,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的作品基本上反映的是本族或本国人民的生活,而翻译文学则绝大多数反映的是异族或异国人民的生活。……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是作家以生活为基础直接进行创作的,而翻译文学是译者以外国文学的原作为基础所进行创作的——因此之故,译者的劳动被称之为再创作。”⑩翻译文学是民族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但它又具有相对独立性,不能把二者混同。只有弄清了翻译文学与文学翻译、外国文学以及民族文学间的关系,才可能明确翻译文学的定位及建设目标,翻译文学史的书写才可能有序有效。

三、对中国翻译文学史书写的几点思考

1.翻译文学史的书写方法。与文学史不同,翻译文学史的书写重点不是分析文本中的人物形象,而是分析译者是如何处理这一形象,以及该形象在译入语文学中的接受,并分析译本文体特征对译入语文学产生的影响。只有把翻译文学放置到一定哲学渊源和历史语境中去,我们才能更好地理解其发生和发展,我们的阐释、评价才能相对客观、真实。翻译文学是一门跨文化、跨学科的学科,我们还要注重将对它的历史研究与其他学科和领域相结合,例如文学史、史学理论、文化史以及思想史等。

2.翻译文学史的分期问题。文学史的分期一直是有争议的问题。长期以来,我国学界在文学史的分期问题上依照中国社会发展史分期的较多,这样的分期也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方便性,但是完全以政治事件或者历史事件为分水岭,未必能充分反映民族文学发展的规律和特色。翻译文学史牵涉到原语文本与译入语文本、原作者与译者等多种因素,其分期问题就更显得复杂了。通常我们给文学史分期最常用的依据就是作品诞生的时间,并参照中国社会发展史的分期。而翻译文学史就不这么简单了。例如,“五四”运动一向被看作是中国近现代翻译文学史的分界线,然而谢天振却对此提出了质疑:“把‘五四’作为中国翻译文学史上区分近代和现代翻译文学史的一个分界线是否契合中国翻译文学史的实际?一般而言,作为文学史上的一个分界线,在这之前与之后的文学发展实际应该有比较明显的区别。在这个作为分界线的年份里,应该有对该文学的发展产生重大意义的文学事件——或是发表了某一宣言,或是出版了某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或是提出了新的写作原则,对翻译文学史来说,应该有与文学翻译有关的原则、宣言或者类似的探索,等等。然而,根据中国翻译文学发展的实际,在1919年似乎还找不到上述意义的文学翻译事件或与文学翻译原则、宣言等有关的论著。”⑪相反,1898年却颇具意义。这一年,中国翻译文学史上有几件大事:其一是严复出版了他的译作《天演论》,并在“译例言”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说,从此“信达雅”便被奉为中国文学翻译的标准,影响深远;其二是前文所提及的梁启超发表了《译印政治小说序》,扭转了当时的译介方向,影响重大;其三是林纾开始与人合译《茶花女》并于次年推出,引起文坛的巨大轰动。“由此可见,把1898年定为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的起点也许比‘五四’更符合我国翻译文学史的发展事实。”⑫

3.在翻译史研究中要加强早期翻译史的研究。中国翻译史的研究中要加强对汉代以前的翻译活动和历史的关注,西方翻译史中要重视西方早期(古罗马)以前的文明史及翻译史的研究⑬。但是这一正本清源工作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因为早期翻译家们都不重视原著,对他们来说,原著仅仅是他们驰骋个人文学才华的一个基础,一旦完成了“译作”,他们便把原著弃之不理,在其译作中难找到原著的相关信息,如原著的书名及作者等。更为复杂的是,早期翻译史上的有些译作并不是直接从原作译出,而是通过第三国语言的译作转译的,从而为翻译文学史的书写留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另外,蒋骁华认为,世界翻译史的研究应从埃及开始,因为埃及的口译可以追溯到6000-7000年以前。所以,对埃及翻译研究的关注和发掘势必会给世界翻译史研究带来新的契机,也有可能引发对世界翻译文学史的全新书写。

4.译本选择的问题。以何标准确定入选的译本,这是翻译文学史编写者主体性的重要体现。正如非文学的作品经过翻译有可能成为文学名著,文学的东西经过不合格的翻译也完全有可能降格为非文学。翻译文学虽然不同于一般创作意义上的文学,但毕竟应当具备文学的基本特征,否则就只能称为翻译文字了。这就牵涉到译本的文学性评估,颇具挑战性,因为文学性很大程度上是与阅读主体的体验直接相关的,有许多属于直觉、主观、非理性、非逻辑性的因素,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客观标准来加以衡量。另外,翻译文学史不是单纯的文学史,而是文学交流史、影响史和接受史,所以文学性又不是遴选文本的唯一标准。某些在文学价值方面差强人意的译本,因为特定的历史条件,在文学交流方面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自然应当成为入选的译本。因此,如何在译本的文学性和各影响因素间进行合理的平衡取舍,这关涉到所编撰的翻译文学史的信度和效度。

5.如何看待版本浩繁、体例众多的文学史著作和教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应社会存在。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学史观也在不断发展变化,这一发展必然反映到文学史著作、教材的百花齐放和不断推陈出新上。而且作为一门学科,翻译文学史也有其自身建设、发展的过程,它始终在不断更新、与时俱进,不可能一成不变。这就要求我们用历史的眼光看待这一学科,不能把一部文学史当作全部文学事实的科学表述,也不能把文学史中的一些阐释、评价当作是一成不变的定论。在文学发展的长河里,某一部文学史不过是其中的一朵小花,是某一(些)文学史研究者对某一(些)时期文学发展阶段性成果的描述和汇总。我们应当允许对文学史的发展有多种不同见解的存在,并鼓励研究者从多视角、多方位对文学史进行研究和书写。多种版本的文学史著作和教材的存在并不是浪费,而是文学史发展的必须和必然。“翻译文学史总是以复数的形式存在,它的不断被更新被超越就成了历史的必然。”⑭

四、结 语

文学翻译传递的是一部在异族环境中、在完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学作品,这使得文学翻译这一跨越民族、跨越语言的传递变得相当复杂。这传递是一种相当艰难的艺术再创造。正是这种再创造,使得文学翻译具有了特殊的价值,翻译文学也因此更具意义和挑战性。翻译文学虽是一门新兴学科,然而它在世界各国文学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却不容忽视。“据统计,晚清小说刊行的在一千五百种以上,而翻译小说又占到全数的三分之二。其中林纾的译作曾在当时有过较大的影响。……马君武、苏曼殊等翻译了歌德、拜伦和雪莱的诗歌;它们在进行反清和民族民主革命的宣传方面,都曾起过积极的作用。”⑮翻译文学,无论是作为中国新文学滥觞的源头之一,还是作为新文学几十年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都是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不可或缺的方面。然而迄今,翻译文学仍是一种“争取承认的文学”⑯,尚处于边缘化状态。中国翻译文学史的书写任重而道远。

①④⑨⑩⑪⑫⑯ 谢天振.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208-209,223,231-232,244-245,283,284,208.

② 郭延礼.中国近代翻译文学概论[M].长沙:湖北教育出版社,1998:5.

③ 张德明.翻译文学与中国现代文学现代性[J].人文杂志,2004年第2期,第116页。

⑤ 谢天振.中国现代翻译文学史(1898-1949)[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4:11.

⑥ 梁婕.关于翻译文学的归属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年12月,第321页。

⑦⑧ 王向远.文学翻译导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6.

⑬ 罗列,朱徽.新的起点新的使命——记全国首届翻译学学科理论建设研讨会[J].外国语,2004年第6期,第78页。

⑮ 唐 .中国现代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4.

⑭ 朱刚.关于编写美国文学史的几点理论思考[J].外国文学评论,1999年第3期,第126页。

猜你喜欢

译作外国文学文学史
例说文言文中常见副词的意义和用法
what用法大搜索
阿来对外国文学的择取与接受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当代诗词怎样才能写入文学史
作品选评是写好文学史的前提——谈20世纪诗词写入文学史问题
浅析外国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的模糊处理
新媒体语境下外国文学经典的传播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
Chinese Television 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