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的根系

2010-08-15李安全重庆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

名作欣赏 2010年16期
关键词:人性生活语文

/李安全(重庆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

语文的根系

/李安全(重庆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

世间万物皆有“根”有“源”,语文岂能例外。

要真正弄清语文的根在哪里,首先必须弄清楚相关的另一个问题:语文是什么?

但是,要对“语文”做出全面准确的、让人人都信服的解释却又是有些困难的。不过,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不去钻故纸堆,不去做故作高深的所谓“理论思辨”,或许,我们会发现,语文其实很简单。

在我们的记忆中,语文就是曾经拥有的遥远而美好的生活。那里有纯净奇妙的童谣:“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提笆斗”,“小鸦雀,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老娘子,尖尖脚,弓背弓背跳下河,河里有只乌龟壳,猫儿来了跑不脱……”;那里有妈妈讲述的纯净动人的故事:“从前有一座山,山里有一座庙,庙里有一个老和尚……”,“从前有一个放牛的孩子,他望着山的那边,想山那边会有什么呢?一定会很美丽吧!于是,他就向山那边走去……”;还有夏夜里,睡在竹凉板上听爷爷讲述的神奇传说:“传说,在天上还有一层地,地上也住了人,不过那里的人都很高很高,像扦担一样的高。传说在地底下,还有一层地,那里也住了人,那里的人都很矮很矮,像扫帚一样的矮……”还有那些永远留存在记忆中的电影故事《小兵张嘎》《鸡毛信》《平原游击队》《地道战》《诸葛亮吊孝》《宝莲灯》《江姐》……

在我们美好的回忆之中,语文就是学校发下来散发着油墨香气的《语文》课本。记得当时每学期领到新的课本,我总是把头埋进书里,用劲地去吸那一缕淡淡的也是独特的馨香。然后,语文就是“人口手”、“牛羊狗”、“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山川草木”、“红花绿草”, 就是“赵钱孙李,周吴郑王”,就是“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就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就是“主谓宾定状补”,就是比喻对偶排比拟人,就是屈原李白杜甫鲁迅,就是但丁歌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就是“四书五经”,就是诸子散文历史散文,就是离骚唐诗宋词元曲,就是诗歌散文小说戏剧……

在我们的记忆中,语文就是语文课堂。数十颗求知的心聚在一起,哇哇地读书,默默地听讲。于是,语文就是老师声情并茂的朗读,就是寿镜吾老先生那样的抑扬顿挫的吟唱,就是老师娓娓动人诲人不倦的讲解,就是同学们的琅琅书声,就是老师读出来的同学的范文,就是对一篇篇古今中外文学文化经典的解读、欣赏和品鉴,就是与屈原李白杜甫苏轼陆游鲁迅莎士比亚托尔斯泰的精神对话,就是与崔莺莺柳梦梅窦娥贾宝玉阿Q马蒂尔德哈姆莱特的情感交流,就是诗歌朗诵比赛、课本剧表演、作文竞赛、墙报黑板报、文学社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语文活动……

在我们的记忆中,语文就是一种精神,一种风度,一种气质。那里面有屈原的“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坚贞,有李白“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有杜甫“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的沉郁,有陆游“早岁哪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的郁愤,有鲁迅“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悲壮;还有孔子的执著,孟子的“好辩”,庄子的机敏,陶渊明的洒脱,杜牧的俊逸,关汉卿的放旷……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语文就是城市里各种大大小小的店牌,就是公交车上的广告,就是电视里说不尽道不完的人物对话,就是火车站或飞机场的班车或航班时刻表,就是网上QQ聊天或留言,就是酒店的说明书,就是每天都在阅读的时报商报晨报晚报时报,我们消闲阅读的各种文摘选刊、时尚杂志……

在我们的政治生活里,语文就是电视里的新闻,人民日报的社论,总书记的报告,国家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和答记者问,外交部的答记者问,国家元首或高层互访的公报……

归结起来,语文似乎真的很简单,“简单”得似乎就可以用三个词语来概括:语言、文学、文化。

然后我们再来思考:语文的根在哪里?或许就可以约略地理出些许头绪。

看起来,语文首先就是“语言”,说得更精确一点,语文课堂中的语文首先还是“书面语言”。所以,中国语文的“根”首先就是中国的语言,更准确地说,这里的中国语言主要是指中国文字。“书画同源”。中国的文字是以象形为基础,然后有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所以,中国文字大多是可以“望文生义”的。比如,我们从“嶙峋”可以大致感觉到山的重叠与陡峭,从“涟漪”可以隐约地感觉到水的清明与微微的荡漾,从“葳蕤”可以约略地看见那草本植物的葱绿与摇曳。所以,我们的语文教学,首先不能忽视的就是延续中国文字的传统,要引导学生从文字里来理解、发现、弘扬中国语文的奥妙、优势和传统。

或许,有学者会振振有词地提出一个惊世骇俗的观点: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21世纪,我们不再需要“之乎者也”,不再需要“子云诗曰”,不再需要“云对雨雪对风”,甚至不再需要唐诗宋词,所以,我们应该完全摒弃古文字,完全可以摒弃文言和文言文……这些观点看似理直气壮,实则是以强词夺理的方式来掩饰自己的贫乏和空虚。今天,我们使用的简化字,尽管有很多已经与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没有显明的关联,但事实上,它依然沿袭和保持了汉字“表意”的传统。就是网络语言,也常常隐藏着象形会意的痕迹。

语文是文化的结晶,是一个民族文化精神和文化传统的凝结。自然,民族文化也是语文的根。民族文化就是从古到今,一个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所创造的“文明”,有物质的,更有精神的。物质是基础的,常常也是速朽的,精神却是永恒的。民族文化的内核就是智慧。智慧是实践探索的成果,更是思想文化的积淀。

或许,也有学者会提出:今天,我们已经是21世纪,我们尤其需要的是移风易俗,革故鼎新,建立新的理论;我们不再需要“四书五经”了,不再需要老子孔子庄子孟子,不再需要林则徐顾炎武黄宗羲,不再需要屈原李白杜甫陆游,不再需要唐诗宋词元杂剧章回小说……殊不知,文化不能割断,就像我们不能不呼吸空气一样,我们实在无法也永远不能逃离中国文化的传统。“高山仰止,景行行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这些名言警句永远会存留于中国文化词典之中;“士可杀不可辱”、“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样正道慷慨的精神永远流淌在中国人的血脉里,甚至未来全世界的人类都必须遵从这样的文化精神。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我们应该尊重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文化精神。但是,我们又要清醒地认识到,随着生活的现代化和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家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日益频繁,各种文化、各种语言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外来文化不断地进入、影响、渗透和融合到中华民族文化之中。于是,在我们的“古代汉语”里就融入了苜蓿玻璃,在我们的现代汉语里就引进了逻辑干部,在当代汉语里就不能不“加入”亚当夏娃拜拜戈多沙扬娜拉……

语文是生活的。生活就是每一天的油盐柴米酱醋茶,生活就是见面的“你好”、告别的“再见”,生活就是家长里短,生活就是电话短信,生活就是儿女情长,生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就是人的生存状态和生命境界,就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现实景象……自然,生活也是语文的根。

我们都是生活在当下,我们的语文不能回避当代生活,甚至必须关注当代生活。在今天,我们不能不关心“顶”、“牛”、“冂”、“藏猫猫”、“楼翠翠”、“被就业”、“民工化就业”,不能不关心这些看似“粗鄙浅俗”的语言中所隐藏的当代价值观念和生活趣味,不能不关注这些看似简单粗陋的语法里所隐藏的现代人的思维规则和人生信念……所以,语文教学必须引入生活的源头活水,必须从现实生活中汲取养分。

语文是人性的花朵。自然,人性也是语文的根。人性之中有七情六欲,人性之中有真善美与假丑恶,人性之中有正直道义与奸诈虚伪……所以,我们需要语文来惩恶扬善,激浊扬清,明辨是非;我们需要语文来表达我们对美与爱的渴望与追寻,对真理的求索与掘进,对善的呼唤与赞颂。风格即人格,人品即文品。所以,作文也不过就是要展示自己的人性,人性的灿烂与温存。

语文是世俗人情的真实描述。自然,世道也是语文的根。我们通过阅读,透过文字,感受善性、忠诚、友爱、善良、人道;我们通过文字,与古人对话,进入古人的精神世界;我们关注现实,用自己的眼去发现美好的人情,美好的人性;我们写作,其实也不过就是以优雅的文字、生动的故事、美好的意境来表达我们对生活的理解,对恶的谴责,对美的呼唤,对善的赞颂;我们运用“语文”来谴责“见利忘义”、“为富不仁”、“落井下石”的卑劣行为,我们运用语文来礼赞“君子坦荡荡”、“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君子人格;我们运用语文宣扬“是非之心,恻隐之心,辞让之心,羞恶之心”,因为不管是古人今人还是未来的人,不管是中国人美国人日本人还是外星人都需要这样的基本的人道精神。

所以,我们可以归结起来:语文的根在语文的传统中,语文的根在现实生活之中,语文的根隐藏在美好的人性之中,语文的根就在民族精神之中。

写到这里,想到杜甫的一联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一条大河必有其庞杂而悠远的水系。而且,随着河流的“流长”会更加“源远”、“源多”。

一棵大树必有其发达而深远的根系。而且,随着树木的成长会增加更多的根,会有更发达的根。

语文就是一条大河,一条源远流长的大河。它从原始的雪峰上发源,历经悠远的流淌,具有庞大的水系。

语文就是一棵大树,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它从远古的荒漠里萌生,经过数千年的积淀,具有繁茂的根系。

近期话题:

1.语文的根何在

2.今天怎样做语文教师

3.语文课如何阅读经典

4.语文,怎样备课

5.关于阅读教学

6.关于作文教学

7.关于语言教学

8.如何开好语文选修课

9.“大语文”与“小语文”

10.学生课外读什么

热忱欢迎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及关注当代语文教学的读者,参与本论坛。

编 辑:孙忠晓 sunzhongxiao2003@163.com

猜你喜欢

人性生活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婚姻的尽头,藏着人性的底色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