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的根在哪里

2010-08-15罗虞莉重庆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

名作欣赏 2010年16期
关键词:血脉体悟境界

/罗虞莉(重庆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

语文的根在哪里

/罗虞莉(重庆外国语学校语文教师)

语文的根就扎在我们的生命之中。

与语文结缘,于我,是生命中最轰轰烈烈的一场邂逅。父亲以古诗文为我启蒙,我三岁就开始识汉字背古诗。从“床前明月光”到“远上寒山石径斜”,从“两个黄鹂鸣翠柳”到“此时无声胜有声”,从“葡萄美酒夜光杯”到“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小孩子读背的兴趣,可能就只是一阵掌声,一粒糖果。后来,小学老师组织了一次背诗活动,我站上讲台,古典诗词就滚滚地涌出脑海,很自然地从口中流出。在同学艳羡的目光中,我越背越有兴趣,越背越骄傲。长大后,文学的殿堂处处皆奇珍,吸引了我的全部精力,于是,背过的诗词文章大多如遗珠散落在成长的道路上。

数年之后,当我在语文教育的汪洋边一一把童年记诵的诗词拾起时,可以想象,那是怎样的一种“似曾相识燕归来”的熟稔。更重要的是,原来那些诗词歌赋文章已经融入我的精神血脉,成为我生命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语文的根深深地隐藏在民族文化的血脉之中。

唯有民族文化的血脉,才能滋养语文这棵参天大树。抽离了传统文化的生生不息,语文则无从枝更高更远的目标迈进”;舟行水上,鸟飞凌风,可体会“善假于物”的道理,若联系朱熹“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一诗,更有助于思维品质的培养。如别做干岸上推船的蠢事,要为艨艟巨舰的自在航行输送一江春水;厚积薄发,有丰厚的积累才有自如的运用。

其二,体悟高远境界,提升思想素养。知行德能征一国之人,定内外明荣辱的宋荣子,御风而行的列子,无己、无功、无名的至人、神人、圣人等不同人生形式,能激发学生“弃燕雀之低飞,慕鸿鹄以高翔”的追求,可促其体悟孟子“可欲之谓善,有诸己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等崇高境界。

其三,构筑形象长廊,培养想象创新。庄子在想象中夸张,在想象中进行对比,在想象中寄寓情感,由天地万物皆“有所待”,步步深入到“无待”的境界,通过种种具体形象的想象和创造来使想象的“逍遥”之境具体化甚至人格化。鲲鹏雀、水舟风鸟、朝菌蟪蛄、大椿冥灵等形象,蕴含着庄子对“逍遥”境界的热烈追求,激发和培养了读者的想象创新。这些形象的塑造,已经超越了“逍遥”境界本身,契合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等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内核。

申小龙说:“语言与文化的确是温暖的,因为它无论在哪一个时空中变异,都是我们的精神家园。”语文教学唯有植根语言与文化的土壤,摒弃热闹的过场、炫目的形式,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的积累和训练,始终如一地坚持文化的濡染与传承,语文这朵兰花才可能会焕发蓬勃盎然的生机,散发清醇幽远的芬芳。

猜你喜欢

血脉体悟境界
三重“境界” 让宣讲回味无穷
赓续红色血脉,再创安仁辉煌
张家界:赓续红色血脉,续写新的篇章
风起轩辕——联通五千年民族血脉
懂,才能得
品“境界”
血脉里的眷恋
体悟伟大梦想 汲取创新力量
爱情的最高境界就是这两个字
解题中的数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