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驴子、自我与差异性

2010-08-15/蓝

名作欣赏 2010年16期
关键词:驴子童话家族

/蓝 蓝

驴子、自我与差异性

/蓝 蓝

弗兰西斯·培根曾说:“人总是把最大的奉承留给自己,惟有情人例外。”自我何其大也!而葡萄牙作家佩索阿在他的《惶然录》中也说:“我持久的偏执之一,就是力图理解其他人的存在方式,以及他们的灵魂如何不同于我。”但是接下来他绝望地告诉我们:“我猜测,没有人会真正接纳他人的存在。”换言之,他人是不存在的。存在的只有自我,自我!

自我之大,以至于没有地方容纳他人的存在,这似乎是人间常见的情形。所有的自私、自我中心,盖源于此。而我知道,会有一些人把自我弱化,使自我渺小,因为他知道,一定有比自我更伟大的事物,使得人认清自己在宇宙中的位置,这一清醒的意识最终引导人产生向善的努力——给予他人更多的尊重,并使自己成为获得尊重之人。自我的渺小化,并不意味着人的渺小,恰恰是因为自我愈是渺小,愈能够容纳“人”的进来。

童话作家汤素兰近年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作品,她的短篇童话《驴家族》堪称代表之作。故事讲述的是一个七岁的女孩,由于襁褓中小弟弟的到来,感到他已经把父母和家人把对自己的爱生生夺走,从而嫉恨、自怜,变成了斜眼并长出了长长的驴耳朵。为了报复,或许也是为了唤起家人对自己的注意,女孩离家出走,并在房后的山上挖出一个山洞,把自己藏了起来。不幸的是,当家人终于找到了她时,她却真的变成了一头驴子。童话里经常会有的惩罚出现了:这似乎是对这个自我中心的女孩理所应当的警告。不过,这个惩罚过于严厉,以至于读者也会心生怜悯。变成驴子,这一点已成事实,而且,在全家人面对她潸然泪下时,她才明白:“不管我是不是他们的孩子,他们真的非常非常爱我!哪怕我是斜眼,长着一对驴耳朵,他们也认为我是天下最漂亮的女孩!”

觉悟总是在错误发生后才姗姗来迟。读到这里,按照一般的童话规律,女孩子在幡然悔悟后就会恢复人身,因为毕竟是象征性的惩戒,达到教育目的后故事就该结束了。然而,作者并未把女孩重新变成人,可怕的故事还在进行中,而这篇优秀童话的魅力到这里才真正开始。

某一天,女孩的奶奶走进了山洞,出来时也变成了驴子。这样一来,作为驴子的女孩有了安慰,因为奶奶可以和她用驴子的语言交谈,在月光下的稻草里用身体互相温暖。倍感孤独的爷爷为了和奶奶、女孩在一起,最终也变成了驴子。为了安慰女孩内疚的心,他们宽慰说自己的家族都有能变成驴子的本事,而她的爸爸妈妈则要留在人间照料那个捡来的小弟弟,一个真正的孤儿。

这则感人的故事很容易让人想起卡夫卡的《变形记》,与那个小职员变成甲虫被家人无情地扫出人类世界的故事相比,变成驴子的女孩何其幸运。奶奶和爷爷把自我降低到驴子的力量,“来自对他人的痛苦的想象力”,简言之就是真正的善良和无私的爱。试想,让一个人放弃自我,去“屈就”一个“异类”,乃至不惜同化作“异类”,与她“感同身受”,倘若没有巨大的精神力量,根本不可能有如此令人震撼的结局。拿人类最强烈的感情——爱情来说,两性的相互吸引不是由于男女之间的共性,而是因为他们之间的差异性。可以说,差异性是人们达成心灵沟通的必由之路,唯有保留其差异和不同,才会有更多的相容和吸引。但是,我们的生活中不也是充满了“唯我独尊”的故事吗?自我的“独尊”注定要取消差异性,无限扩张的自我意味着世界的一元化,意味着只有“我”的意志,不允许存在他人的意志,这恰恰是暴政和法西斯产生的温床。小到夫妻因为牙膏的挤法不同而分道扬镳,大到国家、民族、宗教分歧带来的战争,无不和极端自我的扩张有关。汤素兰的《驴家族》中,女孩并没有因为变成丑陋的驴子而被抛弃,作者也没有落入以往童话故事的俗套而将女孩恢复人身,她洞察人类的差异性并给予了理解和尊重,她以平静的叙述把我们带回到现实的境地——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严酷现状:面对差异,没有奇迹。唯有放弃膨胀的自我、唯有爱的行动才能够拆除栅栏和高墙。

R·D·赖因曾写过一本《经验政治学》,在谈论人类可以发展自身潜力时,他写道:“人之所思少于所知远矣,所知少于所爱又远矣,所爱少于所有更远矣。故而准确地说,人之所为少于所能。”或许,汤素兰这篇《驴家族》童话,能为众多仅仅满足于储藏“知识”的人们带来一点点启示,在他们漂亮的文章和滔滔不绝动人的演讲结束后,能拥有一点敢于把自我降低到驴子的力量和勇气,能用“所为”来实践一点点宏大的“所言”。毕竟,“驴子”在作品中作为一个沉默而不幸的形象,既不比自我高,也不比自我低,这恰好是每一个个人互相获得平视对方的高度。

作 者:蓝蓝,原名胡兰兰,中国当代诗人,出版诗集多部。

编 辑:续小强 poet_xxq@vip.163.com

猜你喜欢

驴子童话家族
《小偷家族》
想走遍全世界的驴子
皿字家族
童话镇
家族中的十大至尊宝
午夜童话镇
驮盐的驴子
三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