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云流水 出水芙蓉——品读《荷花淀》语言之美
2010-08-15南阳理工学院河南南阳473000
□孔 瑛(南阳理工学院, 河南 南阳 473000)
2002年7月,正值荷花摇曳、荷叶飘香的季节,我国现代作家孙犁先生在绵绵细雨声中静静地离开了我们,但他的代表作《白洋淀》却宛如亭亭玉立的荷花,依然静静地绽放在中国现代文学的长廊中,幽幽地散发着那怡人的清香。今天我们就走进白洋淀,感受他那独特的艺术风韵和别样的语言魅力。
孙犁这部小说语言描写最精到之处就是没有丝毫弄虚作假、矫揉造作。整篇作品运用大量简洁传神、淳朴而富有个性特色的语言描写,将简单的故事情节、平实的生活场景、平凡的人物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给人无限的品味和广阔的想象空间,韵味悠远,意味深长。下面我们就再次走进1945年孙犁先生笔下的荷花淀,领略他那别样的语言之美。
一、简洁生动 淡雅而有韵味
故事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展开。夜深了,水生嫂焦急地等待丈夫回来。看着丈夫有些红涨的脸,“女人抬头笑着问:今天怎么回来这么晚?”抬头一笑,透露出如释重负的欣喜;淡淡一问,看似平淡的像是责怪的一句话,却满含着关切,表现出水生的女人对丈夫的关切和忧虑之情。一“笑”一“问”简单的动作,蕴含了丰富的深意,既表现出水生嫂的贤淑,又流露出对丈夫深厚的爱。“他们几个哩?”水生答非所问,故意岔开话题,水生嫂觉察丈夫有心事,不便直问,只得再次试探。水生嫂虽已看出他笑得不平常,感到了事情的蹊跷,却又猜不透,试探无效后,她急于要知道底细,只得逼问。于是一下子迸出了“怎么了,你?”这句短促的问话,作者用了极为简洁的主谓倒装句,反映了她心情的急切,表现了水生嫂体贴、温柔、机敏的性格和细腻的感情。当丈夫比较详细地说明了当时的形势,县委决定成立地区队,告诉她“我是第一个举手报了名的”时,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面对生离死别的情感波澜,水生嫂却仅仅是默默低着头,只说一句赞语“你总是很积极的”。非常巧妙的让水生嫂这位普通而又温柔贤淑的农村妇女用不满的口气说出了满意的话,表达了女人对丈夫满意和依恋的复杂感情。一句简单的日常生活语言,蕴含着丰富细腻的感情,语言简洁程度拿捏得可谓微妙之极。
水生告诉水生嫂自己参军那一段描述中“水生小声说:‘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水生没有和妻子商量就报名参军,担心妻子责怪,心里有些忐忑不安,所以“小声”地说话。听到丈夫的一句“明天我就到大部队上去了”,“女人的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她把一个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当水生嫂听到丈夫要去参军时,心底顿时波澜起伏。此时作者没有直接描写女人的心理反应,只用十几个字就简洁生动地表现出了水生嫂由震惊到镇定的复杂心理过程。手指颤动是女人对丈夫的不言而喻的深情流露,吮手指是女人为了让丈夫轻装上阵,而对自己情感的强烈抑制。这一“震”、一“吮”,可谓细节描写的经典之笔。细微的动作,足以窥见她内心的波动。寥寥数笔,一个勤劳善良的劳动妇女劳中的一个习惯性动作就被惟妙惟肖地描摹出来了。苇眉子划破了手但又不想流露出自己的情绪,所以她“低着头说”,凝练又含蓄的语言将一个传统贤惠的农村妇女形象传神地表现出来,耐人寻味。
二、质朴含蓄 浅白而见真情
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不难看出水生嫂不反对丈夫参军,可想得到丈夫即将离家,作为一个普通的农村妇女,想到丈夫这一去,留下的生产和生活的沉重的担子,想想自己今后的生活,她自然有顾虑,需要丈夫给予明确的解决办法。几句简短的话语,却饱含着她对丈夫的百般不舍和依恋的感情。“女人鼻子里有些酸,但她并没有哭,只说:‘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好了。’”水生嫂舍不得丈夫离开自己,但支持丈夫的行为。“千斤的担子你先担吧,打走了鬼子,我回来谢你。”仅仅一个“谢”字,就足以让水生嫂体会到丈夫对她的理解和关爱,就算内心满含辛酸却也感到了些许快慰,马上说出此话来表明自己挑起生产生活重担、支持丈夫参军的决心,真是意味深长。在“送夫参军”一场中,水生嫂对丈夫参军离开自己的事实感到一时还难以承受,但为了让丈夫放心,就自觉承担任务,说了句“你有什么话嘱咐我吧!”“没有什么话了,我走了,你要不断进步,识字,生产。”水生,对一夜没睡、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到鸡叫的女人说:“水生临别时和妻子的几句质朴无华的对话将夫妻间深沉真挚的感情以及女人顾全大局、深明大义的品格、温柔细腻的情感清晰地呈现给读者,细细感受,回味悠长。“嗯。”“什么事也不要落在别人后面。”“嗯,还有什么?”没有豪言壮语,几句质朴无华的语言,却扣人心弦,特别是这段话中连用的两个最能凸显孙犁简洁语言特色典范的两个“嗯”字,就这两个字就足以使你感觉置身于水生嫂的身边,仿佛看到水生嫂噙着泪水强作坚强的样子,两个“嗯”字,实际上反映了她内心复杂的感情、内秀明理的性格、吃苦耐劳的传统美德。毋庸多言,作者运用极精炼的笔墨足以让你体会到人物蕴含的丰富内心世界和奔涌起伏的情感波涛!
让人感触最深的还是接下来的这段对话:“还有什么?”水生刚才的“嘱咐”显然非水生嫂所期待。那么,水生嫂到底希望水生“嘱咐”些什么呢?知妻莫若夫啊,水生最终体会到了水生嫂的感受,说出了“让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的“那最重要的一句话”:“别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前边写水生做水生嫂的思想工作,女人想到水生走后,家中之难,也只是“鼻子里有些酸,但她没有哭”,而此时却忍不住“流泪”了。这就是孙犁先生人物对话描写的高妙之处。作者笔下的水生嫂,体贴贤惠、勤劳善良、深明大义。她是白洋淀一个普通的劳动妇女,有着普通女人的情感,希望获得丈夫的体贴和关爱,需要感情的慰藉。丈夫离家去打日本鬼子,支持。即使有“千斤的担子”,能挑。但“你”心中没有“我”,不行。战争年代的青年男女,很少有机会甜言蜜语,更不会像现在的年轻人那样,直言不讳地吐露真情,但他们也会按照自己特有的方式去表情达意。水生嫂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丈夫在对自己说:“我爱你,你要珍惜自己。”因此,听了这句话后,她流下了眼泪。一句简短质朴的对话,蕴含着多少微妙、复杂、婉曲的情意呀!
三、平实明丽 纯美体现个性
水生他们参军走后,几个女人相约去探望丈夫的一段对话描写得也极为精彩,语言平实,耐人寻味。“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商量着去探望自己的丈夫。“藕断丝连”,这个普通的成语,非常准确地表现出这些女人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她们凑在一起,就念叨着丈夫,想去看丈夫。但是,她们毕竟生活在革命根据地的环境中,在党的教育下成长,都积极上进,自尊心很强。更何况男人刚走两天,她们要明白说出,不免感到难为情。因此,就想法给自己找到了借口。在妇女们商量寻夫的对话中,其语言更是叫绝,朴实但不粗糙, 简短而又传神。“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了一件衣裳。”这是第一个女人的话。“不拖尾巴”,是对丈夫的支持和理解,表明自己不是想拖丈夫的后腿,但又掩饰不住内心对丈夫的牵挂和依恋,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就以送衣服作借口去看看,说起话来小心谨慎,不漏痕迹,活脱脱一个林黛玉的化身。“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是第二个女人的话。话虽然只有一句,可是却非常“要紧”,她明明白白地告诉别人,要去和丈夫说句“要紧的话”。显然,是非去不可了。丝毫不加掩饰,不绕弯子,用“心直口快”概括这段对话最为准确传神。女人们既要探夫,又不直说,没有理由的理由,很“要紧的话”,当然必须当面嘱咐。找一些天真的借口来掩饰,真是“欲盖弥彰”,而且闻其声,知其人,活灵活现。显然,这个妇女的性格爽朗直率,感情外露,简直就是那个心直口快的史湘云。“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仅半句话,一个省略号,水生嫂细腻沉稳、含而不露的个性特点已跃然纸上。她道出了大家没有想到问题,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表面似乎是在谈斗争中的严峻形势,其实她的心思却在丈夫身上。由于形势紧迫,丈夫就没时间回来,因此就更有必要去探望了。从她那不慌不忙的话语中不难看出,她性格稳重谨慎,考虑事情比别人全面周密,由此让我想到了袭人。“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从语气上看,这话自然是第二个妇女说的,看来,缺乏冷静也是她的性格特征。“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是最后一个女人的话,一看就知道这是一个腼腆的新婚媳妇。女性往往喜欢口是心非,明明“藕断丝连”,一心想要去找到丈夫,知道前两位的话不能“自圆其说”,只好另想办法,搬出“婆婆”作理由来掩饰,最后还不忘加一句“有什么看头啊!”表白自己,仔细品味,欲盖弥彰的言语表达得真是惟妙惟肖,真有“此地无银三百两”的味道。作者用极少的言语深入细致地把握和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情感,寥寥数语便活画出女人们思念丈夫又羞于告人的忸怩羞涩之态和缠绵悱恻之情。从四个妇女的对话不难看出,孙犁先生语言描写很平实,却可以刻画出惟妙惟肖、活灵活现的人物来。给人只闻其声却如见其人的感觉,寥寥几句话就把几个性格含蓄深沉、欢快活泼、野性泼辣、矜持害羞的女子形象,活脱脱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本文虽是当代文学军事题材的短篇小说,但从人物对话中我们很难感受到战争题材带给我们的苦涩与悲情。作品战争的描写只是寥寥数语,更多的是运用简洁生动、质朴含蓄、平实明丽的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含蓄委婉地展现人物的性格和细腻的情感,还有充满诗情画意的场景和洋溢着人物戏谑、欢乐的气氛,这些带给人们一种素雅的身心感受,值得回味。
[1]孙犁.孙犁文集(第1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2]孙犁.晚华集:关于《荷花淀》的写作[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79.
[3]孙犁.孙犁文集·自序[A].孙犁文集[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1.
[4]葛金泉.浅谈《荷花淀》的艺术美[J].苏州大学学报,1996.
[5]冉淮舟.关于孙犁作品的几点印象[A].孙犁作品评论集[C].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2.
[6]郭志刚.论孙犁的“诗意小说”[J].社会科学战线,199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