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山诗歌中的悲剧意识
2010-08-15杨秀兰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江西九江332005
□杨秀兰(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江西 九江332005)
寒山诗歌中的悲剧意识
□杨秀兰(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 江西 九江332005)
寒山 悲剧意识
寒山诗歌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对于人类的悲剧性存在状态和终极命运及意义都有深刻的思考,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和深刻的哲理内涵。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悲剧性感受;表达对社会上贤人失位、英俊沉沦的反常现象的悲愤与凄怆;表达对人类无法控制自身命运的深切悲哀。诗人科考失利、生活贫困、漂泊天涯、亲友凋零的人生际遇是造成其诗歌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的主要原因。
悲剧意识是悲剧主体凭借理性对悲剧性现实世界的反映及其把握,并以成熟的文化形式表现出对悲惨现实人生的深切体验和由之而生的悲哀情怀①;是当悲剧主体面对人类文化的种种困境时所有的自觉自为的主体忧患意识。唐代的寒山是一个谜一般的人物,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真实姓名和确切身份。但是,寒山的诗歌对于人类的悲剧性存在状态和终极命运及意义都有深刻的思考,具有丰富的思想意蕴和深刻的哲理内涵。
一
的确如刘大杰所说,寒山的某些诗“显出一种高远空灵的情趣”②。然而,寒山诗并非一味“高远空灵”。恰恰相反,寒山之诗是“为人生”的。其诗在偶尔表现其闲适的农居生活之外,更多的道出了人生沉重的一面——生活的贫困,世俗的嘲讽,漂泊天涯的悲辛,科考经历的坎坷,以及亲友凋零的感伤;当然也有其在佛学思想影响下,对这诸多人生苦痛的超越与解脱。还有很大一部分诗歌表现的是对不合理的世俗社会的批判与劝谕。诗歌表现了他的喜怒哀乐,他人生的每一方面,而绝不仅仅是“高远空灵的情趣”,相反,这只是其诗歌的皮相,从其骨子里流出的是浓厚的悲剧意识,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表达对生命短暂的悲剧性感受
几乎从人类有了自我意识以来,对生命短暂的悲剧性感觉就充斥在每个个体生命心头。死亡作为生命的必然结局与定数,一直是横亘在人类心头的最大的阴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组成部分儒、释、道三教都对此提出了自己的解答,儒家虽也有“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慨,但却以“未知生,焉知死”的实用理性主义化解了对于生命的焦虑。佛教则以有生为苦,以无生为乐,一心追求无生无灭超脱轮回的清凉之境。只有道教,对于个体生命的爱惜几乎达到了人类所能达到的最高程度,甚至想逆自然规律而行,追求长生,追求得道成仙的永恒生命,长生也因此成为道教最显著的标志之一。然而,从寒山诗的表现看,对于道教最著称的长生思想,诗作者的态度并不一致,或者说并不统一,似乎显示出一种从认同、追求到觉悟、抛弃的曲折过程。
人生“渐减如残烛,长流似逝川”(○四九首)③(以下寒山诗歌皆源于此),诗作者不但从自己身上感受到了个体生命终将走向湮灭的悲哀,也从众生的生老病死身上更深地体悟到了生命无可避免的结局与定数:“昨吊徐五死,今送刘三葬。终日不得闲,为此心凄怆”(一四五首),这样一种怆恻的感受始终萦回于寒山诗中,也可以说,寒山诗中似乎始终回荡着一曲生命的悲歌,例如,“驱马度荒城,荒城动客情。高低旧雉堞,大小古坟茔。”(○一一首)“四时无止息,年去又年来。万物有代谢,九天无朽摧。东明又西暗,花落复花开。唯有黄泉客,冥冥去不回。”(○一七首)“谁家长不死,死事旧来均。始忆八尺汉,俄成一聚尘。黄泉无晓日,青草有时春。行到伤心处,松风愁杀人。”(○四六首)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无论生时有多少灿烂辉煌,然而一个不可改变、无庸讳言的事实是人生终是要走向死亡、走向毁灭的。诗人看到:生命是卑微脆弱的,“昨朝犹二八,壮气胸襟士。如今七十过,力困形憔悴。恰似春日花,朝开夜落尔。”(二六五首)而相对的,死亡却是不可避免的,不管是“骝马珊瑚鞭,驱驰洛阳道”的青春美少年(○四七首),还是“金羁逐侠客,玉馔集良朋”的壮志大丈夫(○五四首),都必将遭遇“谁家长不死,死事旧来均”(○四六首)的平等结局。
同时,寒山有部分诗歌刻意描述了年轻女子的美好,并表现对美好事物的短暂瞬息性、非永恒性的悲哀感受。如“,城中蛾眉女,珠佩何珊珊。鹦鹉花前弄,琵琶月下弹。长歌三日响,短舞万人看。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一四)此诗通俗易懂,先叙述城中“蛾眉女”的美好生活状态,长相美丽又以珍珠玉石为佩饰;花前戏鹦鹉,月下弹琵琶,则见其生活优裕闲雅;且拥有余音三日绕梁的歌喉与万众瞩目的舞姿,似乎她得到了上天的厚爱。然而诗的末二句,诗人却冷冷地指出,“未必长如此,芙蓉不耐寒”。如此美丽的人,如此美好的生活终有逝去的一天,正如芙蓉耐不了秋寒而凋零一样。诗人冷静的笔触道出了美好事物的悲凉结局。这首诗在后世也得到了很高的评价。宋代刘克庄以为此诗为“绝工致者”④。明江盈科则说此诗“绝是唐调”⑤。而朱子偶诵此诗时曰“:煞有好处,诗人未易到此。”⑥朱熹没有说“诗人未易到”的是何物。笔者认为此诗中“诗人未易到”的就是此诗表达了青春易逝、人生无法永恒的本质,表现了作者对于人类终极命运的关怀。
然而,所有美好的这一切又都是不能长存于世的,红颜终将老去,昨日的红绢帐底卧鸳鸯终会变成明天的黄土陇头埋白骨,而昨日的艳若桃李终也将成为明天的流水落花春去也,这又是一种怎样的痛苦与悲哀!诗人欣赏着美的天然存在,也痛惜着美的最终消殒;既满怀着对美的深情,也满怀着对美之毁灭的深哀巨痛,寒山诗中有这样的表述:
玉堂挂珠帘,中有婵娟子。其貌胜神仙,容华若桃李。东家春雾合,西舍秋风起。更过三十年,还成甘蔗滓。(○一三首)
花上黄莺子,关关声可怜。美人颜似玉,对此弄鸣弦。玩之能不足,眷恋在龆年。花飞鸟亦散,洒泪秋风前。(二九四首)
这几首诗在结构上的一个共同点,就是诗的前半部分写女儿之美与女儿之乐,而后半部分无一例外地写到女儿之老与女儿之死。随着时间的流逝,当年粉妆玉琢的女儿终将成为鸡皮鹤发的老妇,而当年的欢歌妙舞终将成为不可追忆的缥缈一梦。美与丑、盛与衰、青春与苍老、红颜与白骨的强烈对比凸显出的是生与死的隔阂,死亡对生命的否定。且这些诗都以冷静以至于冷酷的语调出之,并且都是在前面几句铺写女儿的娇美之姿,而在最后一句急转直下,显得那样突如其来,令人心惊魄动,这正象征性地隐喻了死亡到来的猝不及防与势不可挡,在冷静与冷酷的表面下掩盖着对生命脆弱的悠长喟叹和对生命短暂的深沉悲悯。
第二,表达对社会上贤人失位、英俊沉沦的反常现象的悲愤与凄怆
寒山子低微而贫穷的社会地位,使他能够真切地体验下层民众的疾苦。对于社会上贫富不均、小人得志、贤人被弃的不合理现象,诗人深恶痛绝,进行了尖锐的揭露与讽刺。下面这首诗,用比喻和对比的手法,形象地讽刺了社会上黄钟毁弃、瓦釜雷鸣、是非颠倒、黑白混淆的不合理现象⑦:
诗中说,在白云茫茫的尘世间,代表邪恶与灾难的猫头鹰和乌鸦,因为受到重用而吃得大腹便便、肥胖不堪。而象征吉祥平安的百鸟之王鸾凤,却因为被疏远冷落,而饥饿得四处彷徨,无处觅食。那日行千里的骏马,被放逐到荒无人烟的不毛之地;而跛脚的毛驴却备受宠爱,被请到高堂之上。诗歌尖锐地指出,德才兼备的贤者不被重用,而卑鄙无耻的小人却位居高位,得意洋洋。这世上的天理何在?上天也无法回答。只有鹪鹩与鹎这类小鸟,自己在树枝上筑巢,自己觅食,与世无争,与权势无缘,可以整天在青翠的树丛和水面上,自由自在地飞翔。又如“:大有好笑事,略陈三五个。张公富奢华,孟子贫轲。只取朱儒饱,不怜方朔饿。巴歌唱者多,白雪无人和。”(一二七首)“六极常婴困,九维徒自论。有才遗草泽,无艺闭蓬门。日上岩犹暗,烟消谷尚昏。其中长者子,个个总无。”(○二九首)这些诗歌中所表现的不是因为“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而是因为这根本就是一个贤士处蒿莱,而小人窃高位的世道;读尽三坟五典只落得衣食无着,修成文武百艺却无施展之地。河边一株树也有着自己恬然绽放的青春与美丽,万物灵长的人却无法达成理想与自我的实现。生当此际,只能痛极反笑,长歌当哭,显示出一种既悲慨又无奈、既孤愤又凄怆的景况。
第三,表现对人类无法控制自身命运的深切悲哀
例如“,二仪既开辟,人乃居其中。迷汝即吐雾,醒汝即吹风。惜汝即富贵,夺汝即贫穷。碌碌群汉子,万事由天公。”(二五四首)这首诗强调,尘世间的芸芸众生,为追名逐利而忙。他们完全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随波逐流,听天由命。对于财富,诗人深刻地指出:上天借给你,你就富贵;上天夺走了,你就贫穷。所以富贵与贫穷并不是绝对的,而是暂时的,虚幻不实的,随时都可能变化。世间之人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能被动的万事由天公。又如:“可畏轮回苦,往复似翻尘。蚁巡环未息,六道乱纷纷。”(二一四首)“死生元有命,富贵本由天。此是古人语,吾今非谬传。聪明好短命,痴却长年。钝物丰财宝,醒醒汉无钱。”(二二四首)“人生在尘蒙,恰似盆中虫。终日行绕绕,不离其盆中。神仙不可得,烦恼计无穷。岁月如流水,须臾作老翁。”(二三六)世间众生,因果循环,轮回无已,死生由命,富贵在天,今世的机缘都是源于前世造作,而来生的命运也取决于今世行业。人生于世,如一蚁寄大磨,总处在无限的循环轮转之中。这些诗以通俗的语句和形象的比喻充分表达了六道轮回、三世因果等佛教教义和教理,既显现出一个典型佛教徒的基本理论素养与信仰态度,又隐隐透露出一种对世间众生的无限悲悯与万事由天的无奈。
二
那么,为什么寒山诗在“高远空灵”的背后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呢?应当说寒山诗歌即他心态的直接呈现。其诗歌表现的即是他的整个人生,其诗将诗人的衣食住行、情感、心愿、追求、禅定、悟道、信仰以及对世俗的嘲讽和劝谕一一道出。所以他的诗歌是其生命体验的呈现。那么寒山诗歌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的原因即是诗人从现实人生中感受到深切的悲剧性现实。虽然我们无法从现存史料中发掘出寒山具体人生轨迹,但从其诗歌中我们可略知一二。
诗人早年曾为走入仕途参加科举考试,可诗人科考不利,连年困于场屋,至老不得一第,这给诗人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伤害,是其产生人生悲凉之感的重要因素。如这首诗所说,“徒劳说三史,浪自看五经。洎老检黄籍,依前注白丁。筮遭连蹇卦,生主虚危星。不及河边树,年年一度青。”(○八○)此诗中说诗人虽读经史,可至老户籍上依然注为白丁。这就明言诗人至老不得一第了。更令人心生悲凉的是,诗人科考不第的原因却并非才华不够出众。从这首诗中既可看出——“书判全非弱,嫌身不得官。铨曹被拗折,洗垢觅疮瘢。必也关天命,今冬更试看。盲儿射雀目,偶中亦非难。”(一一三)唐时“凡择人之法有四: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⑧。寒山的书法、文理、言辞都很优秀,仅仅因为体貌不够丰伟而未被录取,这就更令人神情沮丧了。除应考不举之外,寒山同样经受着生活贫困、漂泊天涯的辛酸与孤寂。他在其诗歌中描述了其漂泊困苦的情状。如“大有饥寒客,生将兽鱼殊。长存磨石下,时哭路边隅。累日空思饭,经冬不识襦。唯齑一束草,并带五升麸”(一一六)。如项楚所说,“我们不知道这首诗是否是寒山的自画像,但其中包含了寒山本人在生活中的感受,则是可以想象的。”
亲友凋零同样使独居寒山的诗人倍感幽寂,心中悲凉。寒山的亲友、骨肉随时间消逝,多魂魄凋零。诗人对着自己的孤影,常感生命如残烛,感人悲己,不觉泪双流。如这些诗句——“一向寒山坐,淹留三十年。昨来访亲友,太半入黄泉。渐减如残烛,长流似逝川。今朝对孤影,不觉泪双悬。”(○四九)“何以长惆怅,人生似朝菌。那堪数十年,亲旧凋落尽。以此思自哀,哀情不可忍。奈何当奈何,托体归山隐。”(二五一)这些诗中,诗人描述自己独居寒山深处几十年,山高路险,亲友绝难一见,而隐居日久,诗人渐老,亲友凋落殆尽,原本虽孤寂,但还有可思念之人,而此时则连可思念之人亦不存于人世。经日陪伴索居的诗人的只是林泉、啼猿、心中的佛灯及镜里斑白衰老的容颜。诗人感伤生命的转瞬即逝,叹息人生如朝菌,自身的生命也已如残烛。感伤与叹息长久不能平息,诗人内心的孤寂我们不难揣测。
所以,诗人科考失利、生活贫困、漂泊天涯、亲友凋零的人生际遇是造成其诗歌具有浓厚的悲剧意识的主要原因。
当然,任何思想、意识的形成都不是一成不变的。儒、释、道思想的杂糅使寒山沉醉于宗教的麻醉之中,隐遁之念遂生。而时光的流逝,曾经的伤痛得到了洗涤和淡化,因此,寒山生活的晚期,其悲剧意识逐渐走向消解与淡化。
① 范淑华.盛可以小说中的悲剧意识[J].名作欣赏,2009(7).
②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卷[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351.
③ 项楚.寒山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0.
④ 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3:109.
⑤ 江盈科,雪涛诗评.江盈科集[M].长沙:岳麓书社,1997:817.
⑥ 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140[M].北京:中华书局,1986:3324.
⑦ 钱学烈.碧潭秋月映寒山—寒山诗解读[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9.
⑧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选举志下[M].北京:中华书局,1975:1171.
(责任编辑:古卫红)
E-mail:guweihong007@sina.com
杨秀兰,文学硕士,九江学院文化传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中国古典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