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那阵阵奇异的迷雾”——萧开愚《抓住你的身体》解析
2010-08-15褚自刚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河南开封475000
□褚自刚(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0)
萧开愚,当代著名诗人、评论家。上世纪60年代出生于四川省中江县,70年代末毕业于一家中医学校,曾有过短暂的行医、绘画经历。80年代中期开始诗歌创作,从此一发而不可收。1989年,与诗人张曙光、孙文波等创办并主编民间诗刊《九十年代》、《反对》,又与孙文波、臧棣合编《中国诗歌评论》(人民文学出版社,每年一期),在诗坛产生较大影响。1997年9月,应邀参加德国柏林文学馆举办的当代中国文学节,后旅居德国八年。现被国内数家高校聘为特聘教授或客座教授。出版有诗文集《学习之甜》、《动物园的狂喜》、《萧开愚的诗》、Im Regen Geschrieben、《此时此地》等,作品被译为德、英、法、意等多种语言。萧开愚的诗素以晦涩著称,但晦涩的背后有大美存焉。本文拟通过对萧开愚《此时此地诗集中》一首小诗《抓住你的身体》①的细读,来进行初步的尝试。
一
每当橘子开花,鸟就飞来
落在我们的肩头
小小爪趾
在我们的肉里掀起一场风暴
然后飞走
你冰凉的脚转使我在睡中
手里拿着一封信
在哈尔滨的雪地。
我们的庭院里青草
折射的阳光和月光
停在你的脸上,你高兴地
坐于去年锯下的树桩
看儿子跳跃
把塑料篮球踢过围墙
除了可以扭曲的软糖,可以滑动的飞行器
儿子还知道什么?
天空急速地低垂下来
抓住你的身体
——萧开愚:《抓住你的身体》
《抓住你的身体》只有4小节18行,但它像萧开愚其他诗作一样笼罩着“阵阵奇异的迷雾”。如果你困惑于那眼前的雾障而旋即转身离去,那将是你的不幸——假若你真是那贪婪风景的寻美者而不是那人云亦云的拾慧者的话。因为,你原本可以穿越那雾障,并进而领略那烟云缭绕下的山中美景的。问题的关键在于,当你面对一首迥异于胡适、郭沫若式的在诗的内容与形式方面均极为考究的汉语新诗时,是否有余裕的心态和必要的素养去凝望与接纳它。斥责卡夫卡的《城堡》没有罗曼·罗兰的《约翰·克里斯多夫》明朗和清晰的读者是值得同情和原谅的,但这种对某些惰性读者的宽容态度绝不意味着对带有“晦涩”气质作家的“晦涩”作品的拒绝与否定。因为,晦涩并非诗人之过错;因为,生活有时比晦涩的诗歌还要晦涩。我们没有权利为了迁就短视甚至盲视的庸众而非要用牙签去刺伤天才诗人那过于犀利与深邃的双眸。
二
让我们回到《抓住你的身体》,让我们凝望那笼罩在其上的层层雾障。第一层雾障首先便是诗题本身。诗题“抓住你的身体”是一个省略句,省略了主语。在古今中外诗歌中诗题成分不全的可谓数不胜数,有的不仅省略主语并且连宾语也省略掉,只剩一个谓语。如“致——”,“给——”,“To——”等等。但上述省略通读全诗后都可以轻易地补全,这种省略在修辞上并无过多的谋划,只是避免重复的权宜之计。该诗中的省略却大为不同,你很难轻易地给它补上主语。因此,我们将无法知晓究竟是“谁”或“什么”“抓住了你的身体”。并且,假设我们已经知晓有个主语譬如说“X”,而“X抓住你的身体”同样令我们心惊。文本内的“X”为什么竟要抓住作为文本之“你”亦即读者之“我”的身体,第二人称不加限定的使用使这个成分残缺的诗题如一个强有力的漩涡一下子把你裹进语言的洪流之中。我们突然被拉下水了,这令我们万分地焦虑与惶惑,究竟是谁又是缘何置我们于茫然失措当中呢?既然下水就索性泅渡吧,好在诗行不长,一个猛子便游到了对岸,并且万幸得很,在攀爬上岸的同时,我们竟捡到了那个失落的主语,那个“X”,是“天空”。“天空”“抓住了你的身体”!然而在庆幸之余我们随即又陷于懊恼,这是怎样的主语啊,“天空”,空空如也的“天空”如何能抓住人的身体呢?漂亮的修辞罢了,语言的游戏罢了。但是突然你的身体发紧了,你的心儿像吊在藤蔓上的葫芦一样在秋风中瑟瑟抖动了,你的四周暗下来了,你被阴云或夜幕裹紧了,你真的被“急速地低垂下来”的“天空”抓住了。因为,你想象的翼翅展开了,飞翔了;因为,文本的虚幻变为你经验的现实了。虽然说不清,但你能隐约感到“抓住你身体”的是一种略带恐惧、略带忧郁、凄清萧瑟的愁绪了。那么,该诗的题旨究竟何在呢?文本主体因何而忧,而惧,而愁呢?模糊的轮廓出现了,你当然不会轻易放弃,于是再一次跳下水,从终点往起点泅渡。渐渐地,你摸到了一些坚固的石头,“除了可以扭曲的软糖,可以滑动的飞行器/儿子还知道什么?”亦即,只要有好吃的、好玩的孩子们就没有忧愁。那么,作为成人的我们为什么会有呢?回溯,紧接一节是写自家庭院里妻的娴静与子的玩乐;回溯,第二节是写哈尔滨的雪夜“我”于睡中得信。睡中得信的感觉是美妙的,但美妙的背后则有深深的惆怅。怡乐中增添了愁绪,情绪有了起伏与变化。那么,这起伏变化的原因何在呢?我们继续回溯,至第一节“每当橘子开花,鸟就飞来/落在我们的肩头……”“橘子”分明是南方的植物,花开鸟翔分明是春天的景色,鸟落人的肩头,好一幅田园诗般的怡乐图景,恰与第二节哈尔滨雪夜不安稳的睡眠形成鲜明对比。何处睡不安稳?异地!因何梦中得信?思念!至此,全诗的题旨便豁然开朗。客居异地的孤苦与痛楚,魂牵梦萦的恋乡愁绪便成为该诗的核心意旨。
在初步把握该诗的乡愁题旨后便基本廓清了笼罩在我们眼前的第一层雾障,亦即《抓住你的身体》究竟意欲表达什么的问题。但是第二层雾障随之而来,诗人在作品中是如何表达他那浓郁的乡愁意绪呢?这个问题恐怕更为核心和重要。因为类似乡愁这样的文学基本母题已被数千年来古今中外无数杰出的诗人吟咏过无数遍。作为一名不甘平庸的诗人,如果不能贡献自己陌生新颖的经验细节与别具一格的表现方式,面对这一在酱缸里熏染了数千年的滥调主题最好保持沉默或悄悄地转身走开。否则,一开口,一动笔,就会发现自己置身于身不由己的泥沼。即如当代颇为杰出的诗人余光中那首脍炙人口的《乡愁》②,就意象的凝练、感情的炽热、语言的质朴与音韵的和谐而言,无疑是诗歌中的奇葩;但若从诗歌结构的运思方式,从经验细节的细腻刻骨而言,仍嫌绵软无力。当然,这无关余光中先生的情思、才力与学养,问题的症结可能在于创作的积习或者说在于对传统汉语诗歌营运方式不加省察的化用,结果陷入了废名先生所批评的那种“情生文,文生情”式的自动写作的尴尬。③而对惯性写作的高度警觉与省察,恰恰是惜墨如金的萧开愚先生的可贵气质,因此,《抓住你的身体》在结构的运思方式与细节的生新刻骨方面给读者带来惊诧与迷惑就是情理之中的了。
三
我们还是来看看这弥漫于我们眼前的第二层雾障。对于《抓住你的身体》一诗来说,即便你已经把握住了它的核心意旨,即便你已经占有了一般意义上阅读的目标高地,但你想就此居高临下,览尽它的全部丘壑,恐怕仍将是一厢情愿的单相思。因为它的志趣不在那目标本身,不在那归纳、概括、抽象出来的意象、情绪或哲理本身,而在于展示那获得独特体验与意绪的具体过程。你必须潜入文本的肌理,潜入文本所提供的经验细节当中,乃至潜入文本主人公的梦与生命里,陪着他(或她)重新经验与生活一次,唯有如此,方能有机缘了悟个中滋味,方能有机缘获得真美的享受。
然而,意欲潜入该诗的内部是何其难啊!因为,它提供给我们的不是如线串铃铛般的《乡愁》那样的清澈文本,你可以握住丝线循着铛声一步一步就轻易地荡到对岸。这里不是清晰的线性时空,而是立体交叉的错乱时空。第一节是鸟语花香的南国,白昼;第二节是冰天雪地的北国,夜晚;第三节是阳光或月光下的庭院且有青草,疑似南国;第四节“除了……”是一种虚设,或者说是形象化的议论可以暂时悬置不顾,而“天空”“低垂”“抓住你的身体”则可以说是滑动的时空,因为你把它放在南或北,春或冬,昼或夜似乎都无不可。那么这些南北交叉、晨昏颠倒、冬春并置的迷离时空是否有深层的逻辑呢?我们把它细加端详,你突然发现诗歌文本时空的支点了。支点就在文本主人公“我”的身上,“我在睡中”,“在哈尔滨的雪地”。这当是坚如磐石的具体时空,并且结合前面乡愁的主题,哈尔滨应当是“我”的客居之地,而第一节中“橘子花开”的南国必定是“我”的故乡了。那么,文本时空是如何由南到北、由春到冬、由昼到夜的转换呢?那只落在“我们”肩头的鸟的爪趾出现了。多么美妙的鸟儿以及它那“小小爪趾”啊!尤其美妙的是它在我们肩头那轻轻地一落!这一落,不仅掀起我们肉里的风暴,更掀起了我们灵魂里的风暴!因为花儿飘香、鸟落肩头的奇遇实堪比仙境或天国。但是突然,轻盈的小鸟的爪趾变成了寒夜里“你冰凉的脚转”,“我”一下子由仙境般的故乡坠落于客居的雪地。这一转转得极其玄妙,由仙境到现实,由故乡到客地,由春到冬,由昼到夜,通过小鸟的爪趾轻落肩头与“你冰凉的”“脚转”使“我”于睡中被触动,一下子沟通了梦与现实两个时空。并且,梦中鸟爪之“抓住”“我”的身体与现实中妻脚之“抓住”“我”的身体,使原本极为突兀的前两节之间获得了美学、心理学乃至生理学意义上的逻辑关联。同时,由第二节中的睡中得信,第三节文本主人公便很轻易地返归回忆中的故乡;又由第三节结尾儿子的游戏“把塑料篮球踢过围墙”,顺势跨入第四节,儿子不识愁滋味,我们却情何以堪!并且,全诗结尾处用一个没有具体时空的真实又梦魇的场景“天空急速地低垂下来/抓住你的身体”,把情绪推向顶峰,使那浓郁的愁绪不仅紧紧地抓住了文本之内“你”的身体,更紧紧抓住了文本之外“我们”的身体。
至此,全诗四节那由梦境到现实到梦中回忆再到虚拟的广漠时空,竟如美丽的折扇般在我们眼前次第呈现了。并且,就生活的逻辑而言,如果你不否认人在思情之深恋情之苦时常出现梦境、幻觉与现实交相辉映的奇妙体验,你又怎能否认萧开愚先生这种貌似晦涩的诗歌文本反倒更为自然,更为逼真,更具有现场感,因而也更加吻合生活的深层逻辑呢?
四
在论及《抓住你的身体》这首有关乡愁意绪的抒情诗时,传统诗学中那具有极大概括力与统摄力的意象话语理论顿然失效。潜入文本深处,扑面而来的是鲜活、具体、直接作用于我们身体感官的场景与细节。这对于那些惯于笼而统之、大而化之,靠参悟意象去解读诗歌的读者无疑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也可以说是设置在那类只有脑袋没有身体的惰性读者面前的第三层雾障。他们不解鸟儿因何落于“我们的肩头”;他们困惑“你冰凉的脚转”深意何在;他们惊诧“阳光和月光”同时“停在你的脸上”;他们懊恼天空毫无缘由地抓住他们的身体。他们甚至试图像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貌似涵义丰赡的所谓意象概括《乡愁》一诗那样选用概念、词语来把握该诗,但最终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因为萧开愚先生的诗是不可概括的,他的诗恰如那碧荷上的银珠,你能看到它优雅的跳荡,迷人的闪光,但你却不能鞠它在手,揽它入怀。因为它是鲜活浑圆灵动的,是不可采撷的。但是,假若我们换一种方式,暂时抛开脑袋甚至灵魂,单提着我们的身体,让它荡在诗句的波中,并旋开感觉的所有阀门。这时,肩头小鸟爪趾的跳动就会顿然使我们泪涌;暗夜妻之凉脚的转动就会俄然使我们心惊;那抚过青草与伊脸的阳光与月光啊,将使我们飘然沉醉;那晃晃悠悠晃晃悠悠飞出围墙的塑料篮球啊,将使我们蓦然怅惘;那恶鸟般急速垂下的黑色天幕啊,更将悚然使我们坠入恐慌,使我们紧紧团起身体一如那受到惊吓的刺猬。这千般滋味、万种情绪怎一个愁字了得!
抓住你的身体,开启你的感觉吧!此时,也唯有此时,萧诗那“阵阵奇异的迷雾”才会“冲击”你“全身的肉”,并进而带给你精神的眩晕与灵魂的欣悦!
① 萧开愚.此时此地[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008.
② 余光中.乡愁[A].新诗鉴赏辞典[C].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707-709.
③ 废名.新诗十二讲[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