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庄羽的形象塑造与毕淑敏的生命关怀

2010-08-15陈善珍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四川内江641100

名作欣赏 2010年11期
关键词:毕淑敏人性生命

□陈善珍(内江职业技术学院基础部, 四川 内江 641100)

一、人物的精神走向及其命运归宿

庄羽是毕淑敏小说《红处方》所着力刻画的一个复杂的人物,有类于社会的渣滓:她思维黑白颠倒、情感畸形变异、行为惊世骇俗、性格任性猎奇。她的思维和正常人的思维完全不同,荣辱、对错等是非观念颠倒,她不以吸毒为耻,反而觉得这是自己显著的、深刻的与众不同,并用阴险毒辣的手段毒害了她的恩人简方宁。但是,庄羽曾是一个积极上进的青年,也曾有过美好和善良的人性,也曾有过梦想和追求。她怎样毁灭了人性中美好的东西,毁灭了自己的生命呢?

1.一帆风顺的成长经历形成庄羽强烈的优越感和自尊心

庄羽是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人中的幸运儿。物质匮乏,但毕竟没有赶上“三分天灾,七分人祸”的“三年困难时期”;作为高级干部的父母被下放和批斗,无暇顾及庄羽早期的教育,反而给了庄羽极大的溺爱。特殊的历史时期,不谙世事的庄羽没有迷醉在当时特殊的神奇气氛中。自由自在地在野地里玩,少有管束的童年无忧无虑、快乐无比。后来庄羽随平反的父母回城上学,体格强壮的她很快成为体育特长生,受到学校的重视和宠爱。高中毕业时,她拒绝参加高考却在父母权力的荫庇下,顺利地参军入伍并入了党。改革开放初期,转业退伍的她利用父亲的影响开始做生意,很快成为先富起来的人。高贵的出生、父母的溺爱、快乐的童年、拔尖的体育、幸运的人生使庄羽有着一种不同于一般人的高傲劲头和优越感觉,自尊和骄傲极度膨胀。

2.强烈的优越感和自尊心受到打击扭曲了她的人生价值观

马斯洛和罗杰斯的人本主义理论认为: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作用于环境事物,产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评价性)经验相一致,就会顺利形成自我观念。个体如果获得外界积极的态度和积极关注越多,他的自我观念就会越来越明确,形成健康的人格。文革那段噩梦般的历史过去以后,庄羽对父母的遭遇开始有了感性的认识并在她的心灵里留下深刻的阴影:父母社会地位从尊贵到卑下又变成尊贵,物质生活急剧变化,精神和物质上的巨大反差使庄羽心灵受到了强烈的冲击,让庄羽的自尊和骄傲开始膨胀。如果这种感觉不被破坏,庄羽就会顺理成章地走一条顺顺利利的普通的人生之路。

可惜的是庄羽后来受到了两次重大打击,扭曲了她的人生价值观,形成了她残缺和偏执的人格心理,形成了她任性猎奇的性格和反叛报复的心理和行为。一是上学期间:体格强壮的庄羽给学校挣了很多荣誉,体育“特长生”使庄羽的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但是,训练和比赛使她学习落下来了。“头脑简单、四肢发达”,老师和同学的轻视,她的骄傲和优越受到了极大的打击,极大地伤害了她的骄傲和自尊。特别的宠爱与被看不起,她总在自尊和自卑的矛盾痛苦中煎熬,无法平静、无法和谐、无法安宁。她开始怨天尤人,不断放大仇恨的力量,一门心思去想如何报复说她坏话的人。在一次比赛中,她故意跑得一塌糊涂来报复学校、老师和同学。二是对简方宁友谊追求的受挫,使她自暴自弃,甚至不惜毁掉简方宁。当她遇到像简方宁那样非常艰苦却非常自豪非常荣耀地活着的人的时候,她认为只要与简方宁交朋友就可以寻回自己失落的自尊了。于是,她一厢情愿、固执甚至不近情理地要与简方宁做一辈子的朋友。庄羽对简方宁友谊的渴求,是她对活得尊严而荣耀的人生理想的另一种表现。简方宁的冷淡使庄羽的自尊和骄傲受到了强烈的打击。她的精神支柱没有了,她决定放弃自己的生命,决定毁灭在她心中作为美丽生命象征的简方宁:得不到就让她同自己一起毁灭。

纵观庄羽的成长过程,她受到父母的宠爱和学校的重视,同时受到社会的歧视和老师同学的轻视,她追求尊严和荣耀却被简方宁不屑一顾。积极关注和消极关注,同时存在又都过于强烈,使她不能顺利地形成自我观念,反而形成了病态人格,扭曲了她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传统的教育与现实的不和谐让庄羽遭受了强烈的精神困惑

上世纪60年代是一个到处充斥着革命宣传画、革命标语、毛主席语录、大字报小字报、黑板报、革命歌曲的时代,革命化的标语口号营造了一种温暖的、令人激动的氛围,给人以悲壮和崇高的激情体验并带来精神上的充实感,冲淡了那个时代物质的简陋和匮乏。这代人接受了比较正规完整的教育,有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出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庄羽打上了那个时代的烙印,有着强烈的理想主义色彩,有着对自尊和荣耀炽热和执著的追求。

改革开放后,理想主义受到西方拜金主义价值观的激烈冲击,人们对曾经“嗤之以鼻”的蝇营狗苟开始追逐和争斗。庄羽“成功”了,精神上却疑虑重重:理智上认识到童年的很多经历是荒谬和可笑的,情感上却又深深地不舍;童年时期形成的泯灭不掉的理想主义情结与肮脏、残酷、冰冷的现实严重不和谐,使庄羽堕入了巨大的精神空洞中;童年的红色渐渐变成青年时代令人迷乱的杂色,乃至令人颓废的灰色,信仰虚无,道德沦丧,是非模糊,价值观混乱,庄羽陷入了极度的空虚与无聊中,行为上开始追求与众不同、标新立异甚至惊世骇俗。庄羽有一次去参加朋友的party装扮的十分骇人,她在脸上涂满了厚厚的橙黄色粉,整个眉毛就像一条刚刚苏醒的青蚕。嘴唇用的是柿红色,像一枚辣椒。脸蛋上精心画了一条大毛虫,邪恶地仰着头,想吃头上的花冠。引人注目过后,留给庄羽的仍然是无法排遣的寂寞、空虚与无聊,仍然无法阻止她堕入毁灭的深渊——吸毒。

4.毒品侵蚀了庄羽正常的逻辑思维和情感,加重了她的病态人格

庄羽常常处于自尊和自卑、理想主义情结与现实不和谐的矛盾痛苦中。喜欢寻求快乐自由、冒险新奇的庄羽,明知是毒品却偏要去尝试,开始了她追求虚妄快乐、无理幸福的吸毒历史。开始吸毒时给她带来的无与伦比的虚幻快乐很快就消失了,毒品加速侵蚀了她正常的逻辑思维和情感,加重了她的病态人格,使她爱慕虚荣、标新立异、率直任性等方面的个性变得非常突出,叛逆报复、夸夸其谈、寡廉鲜耻开始过分发展,情感产生严重的障碍,情绪不稳定,对人冷酷无情,她下毒残害救她的恩人简方宁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二、作家的生命关怀及其独特的艺术观照

毕淑敏是一个充满热情和悲悯的作家,她的善意充分地表现在她对庄羽冷静而宽容的刻画上:庄羽美丽动人、爱情甜蜜真挚。

像庄羽这样恶毒的女人,残酷地戕害了简方宁,毕淑敏并没有把她写成女巫般丑陋的形象,反而给予了她一副美丽的外表:一张美丽绝伦的女人脸,雪白的脖根,好似人面狐身的妖魅……毕淑敏还让庄羽赢得了一份真挚的爱情。小说中的支远是某公司的副总,年轻有为、风度翩翩。遇到庄羽时正好她第一次当众毒瘾发作晕倒在地。支远竟然在这样的情况下爱上了她。支远不惜以身试毒来陪庄羽戒毒。他们双双戒毒成功后,庄羽又复吸,支远也始终没有抛弃她。毕淑敏对庄羽的善意和宽容可见一斑。毕淑敏为什么对庄羽充满了深深的善意、宽容与悲悯?为什么让读者对庄羽产生一种宽容的心态和平静的情感?

1.庄羽是一个复杂的存在

庄羽恶毒无耻、任性妄为、荒诞不经,但她并不是一个纯粹的坏人,她的良心并未彻底泯灭,也曾饱受良心的责问和情感的折磨,心灵饱受煎熬。在庄羽的生命历程中,她始终执著地追求个人的尊严和荣耀,她时时受到良心的谴责,时时在爱与恨中煎熬。她故意跑差报复学校老师同学,自己并没有得到放松和解脱,反而感觉更差,失意和失落让她坠入自卑的深渊。高考期间,要不要参加高考的抉择让她徘徊彷徨、反复挣扎。庄羽的毒戒除了,她对简芳宁由怕到恨到崇敬和感动。她渴求友谊而遭到简芳宁的拒绝,她恨得银牙迸裂,无法入睡。任性而十分自我的庄羽竟然极为难得地原谅了简方宁一回,在焦虑和期望中没有等来简方宁电话的庄羽一直煎熬到深夜再次一往情深地给简方宁打电话,却无人接听。庄羽怒火中烧,炽热的爱化成了强烈的恨——用剧毒戕害了简方宁的生命。庄羽下毒后却不断给简方宁发信息,提醒她不要在会使简方宁中毒的办公室待得太久;不断地打长途电话,希望能引起简方宁警惕。她恨自己手段毒辣害人太惨,又恨自己心慈手软去提醒简方宁;她恨自己害了简方宁又厚颜无耻地表白自己是爱得太深才害她。她一会儿快意莫名,一会儿深深忏悔,精神上寒热往来打着摆子。庄羽饱受的煎熬让毕淑敏和读者产生宽容的心态和平静的情感。

2.庄羽的悲剧是个人的悲剧,也是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悲剧

毕淑敏从社会的、历史的角度对庄羽的堕落和毁灭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和理性的思考,庄羽的悲剧有着令人深思的社会的、历史的、哲学的内涵,把责任归咎于她一个人是不公平、不合理的。毕淑敏把庄羽放在广阔的社会背景下,从人性的角度对庄羽的成长进行了深入、客观、冷静的剖析,认为庄羽的人性还未完全泯灭,她丑恶的人性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现实原因。批判庄羽的丑恶人性不是目的,救赎人性回复善良才是社会的重要责任;毕淑敏还从生命的角度对庄羽的悲剧进行感悟:探究庄羽死亡原因及死亡过程的挣扎,对生命存在意义进行深沉拷问,对无知生命的毁灭给予怜惜和拯救,唤起人们对生命的珍重才是更为重要的使命。毕淑敏由此对庄羽产生理解和宽容的心态,产生救赎情感,产生由衷而深刻的善意。

三、毕淑敏创作关怀的生命溯源

救赎人的尊严就是救赎人性。毕淑敏希望救赎堕落的庄羽的尊严,给庄羽一样病态的生命创造一个回复善良人性的和谐环境,给病态的人性开具一副救治的“处方”。

1.传统的正统教育形成了善良的思想

“善”是中国传统文化历来追求的境界:对人处事,强调心存善意,向善之美;与人交往,讲究与人为善,乐善好施;对己要求,主张独善其身,善心常驻。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人所受的教育都很“正统”,观念上比较“保守”,为人较含蓄及内敛,崇尚踏踏实实本本分分地做人。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的毕淑敏在思想意识中烙上了深刻的传统文化的印记,具有那一代人的特点,为人踏实、朴素、纯真、善良。正如王蒙所说:“她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即使她写了像《昆仑殇》这样严峻的、撼人心魄的事件,她仍然保持着对于每一个当事人与责任者的善意与公平。善意与冷静,像孪生姐妹一样地时刻跟随着毕淑敏的笔端……”①

2.职业的熏陶养成“医者”的善心

毕淑敏心地仁爱、品质醇厚,这和她曾从事过医生职业有很大的关系。“……前后行医二十二年,对医生职业,她是情有独钟,一往情深……看到一个个生命的复活与重新焕发青春,那份情感非常人所能体味。”②“即使做了小说,似乎也没有忘记她的医生的治病救人的宗旨,普度众生的宏愿,苦口婆心的耐性,有条不紊的规章和清澈如水的医心。”③

3.艰难曲折的经历形成了对善良的执著追求

《红处方》是毕淑敏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主人公庄羽为追求生命瞬间的无理快乐而以身试毒,毒品侵蚀了她的灵魂,她原本美好善良的人性和积极向上的追求因吸毒而沦丧了,丧失了尊严的她挖空心思地用卑劣的手段去陷害简方宁。毕淑敏在《红处方》中不是去批判庄羽,去反思正义与邪恶的较量,而是从人性的角度去审视社会,寻找人性弱点的病根,力求改变和引起社会给以疗救,以构建理想的人性。她在《红处方》中构建了一个阳光村,让生理脱瘾的戒毒病人通过过渡期,彻底戒掉心瘾后再回归社会,以免像庄羽一样很快复吸。毕淑敏的这种善的思想来自于她自身艰难曲折的经历。

毕淑敏十六岁参军到自然环境十分严酷的西藏昆仑高原,十多年的从军经历让毕淑敏看到了随时降临的死亡。太多的死亡体验让她更加珍惜生命产生感恩的心。她没有怨天尤人、没有愤世嫉俗,反而保持着对善良的渴望与追求,保持着宽容而博大的胸怀。毕淑敏不仅对生命有深刻而特殊的感悟,对人的尊严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并形成了她对善良的执著追求,对捍卫尊严的礼赞,对追寻尊严的理解,对救赎尊严的呼唤。

这种思想在毕淑敏的军旅小说和新体验小说中表现十分突出。军旅小说中军人的死亡有着深厚的社会历史背景:“这些军人以死亡去同坚硬的现实、顽固的年代、迂腐的荒谬搏斗”④,有着深刻的社会内涵:“他(她)们以死亡去换取尊严的高扬”⑤。新体验小说“关注现实生活的变革给人带来的困惑,现实变革中人的尊严的沦丧以及受到的践踏,呼唤社会对人格尊严给予生命的关怀”⑥。军人以死去捍卫尊严,《女人之约》中郁容秋以死去追寻尊严,庄羽则丧失了尊严而渐渐失去了人性。捍卫、追寻、救赎尊严就成了毕淑敏军旅小说、新体验小说和《红处方》的一贯主题,是她用自己对生命的关怀呼唤社会的良知,呼唤善意的回归。

“昆仑山上当兵的经历,医生的身份与心术,加上自幼大大的良民的自觉,使她成为文学圈内的一个新起的、别有特色的、新谐与健康的因子。”⑦王蒙的评价全面而深刻地阐明了毕淑敏生命情怀的来源。

①③⑦ 王蒙:《〈毕淑敏作品精选〉序》,中国三峡出版社,1995年版。

② 柴福善:《文学的白衣天使》,民族出版社,2004年版。

④⑤ 孙奕:《毕淑敏小说之死》,《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第9期。

⑥ 管志斌,周水涛:《毕淑敏小说中多重意蕴的生命关怀》,《毕节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2期。

猜你喜欢

毕淑敏人性生命
孝心无价
《毕淑敏心灵独白》
“狗通人性”等十一则
逼近人性
人性的偏见地图
功能与人性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毕淑敏:愿你的“生命借记卡”物超所值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珍爱自我,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