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2010-08-13□文/闫真
□文/闫 真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综合国力明显增强。但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不稳定因素。尤其是在收入分配领域,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快速扩大,严重影响经济健康发展与和谐社会构建。农民收入长期上不去,不仅影响农民生活水平提高,而且影响粮食生产和农产品供给;不仅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而且制约整个国民经济增长。因此,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势在必行。
一、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现状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呈现出的趋势是:城镇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农村,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2007年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140元,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人均收入差额的绝对值为9,646元,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3.33∶1;2008年全国城镇居民收入可支配收入15,78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差额的绝对值为11,020元,差额扩大了 1,374 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 3.315∶1。此外,2007年、2008年全年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的收入增幅,也体现出一增一减的剪刀差。2007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17.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2%,加快1.8个百分点,2008年比上年增长14.5%,实际增长8.4%;2007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比上年增长15.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9.5%,加快 2.1个百分点,2008年比上年增长15%。2009年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总收入9,667元。其中,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相比之下,农村人均纯收入的增速落后于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 2,733 元,增长8.1%,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1%,相比城镇落后了3.1个百分点。对比2007年、2008年的数据,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也在进一步扩大。从图1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城乡的收入差距有多大。(图1)
图1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经历了由迅速缩小到逐渐扩大,由逐渐扩大到逐渐缩小,再由逐渐缩小到加速扩大的发展过程。1978年城乡居民收入比为 2.57∶1(以农村居民收入为 1),1985 年达到历史最低点,为1.86∶1,1994年达到顶峰,为2.86∶1,超过改革开放前的水平。1997年达到新的谷底,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47∶1,2001年突破历史最高点,城乡居民收入比扩大到2.90∶1,2002年达到3.11∶1,2003 年扩大到 3.23∶1,而 2008 年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之比继续扩大为3.315∶1。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出:1978~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43元上升到15,781元,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从134元上升到4,761元,很明显城镇居民收入增幅大于农村居民收入增幅,并且差距逐年拉大。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现状和总体趋势是在不断地扩大。由于二元经济结构的存在、农业和非农业劳动生产率差距的存在,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存在具有客观必然性,要想在短时间内改变城乡收入差距的现状是不太可能的。
二、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分析
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是多方面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表面上看,是由于农民收入增长低于城镇居民,实际上城乡收入差距的形成是与经济发展、体制改革、政府政策等因素分不开的。
(一)社会发展水平和经济收入水平较低是引起收入差距的主要原因。现代经济学中,美国经济学家库兹涅茨首先对收入分配与经济增长关系进行了研究。1955年他在美国经济协会的演讲中提出了著名的收入分配“倒U假设”: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收入分配差别的长期变动轨迹是先恶化、后改进。我国经过了三十年的改革开放,生产力水平和经济收入水平正在逐步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处于较低阶段,处在倒U曲线的前阶段,收入差距不可避免的扩大。
(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原则也是引起收入差距的原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为了实现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然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分配领域实行按劳分配、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原则。这种分配制度引进了市场竞争机制,允许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这样,由于经济发展状况、自然条件和竞争环境以及个人天赋的差异,就不可避免地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和不同个人之间存在收入差距。
(三)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制约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五十年代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套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城镇主要从事二三产业,农村主要从事第一产业,几十年来逐渐固化为“城乡分治,一国两策”、“两个经济单元,两种发展水平”的格局。作为二元经济结构象征的二元户籍制,是维护城乡利益格局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使城乡居民在身份待遇上存在一系列严重差别,加剧了城乡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
(四)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社会保障的不完善造成了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我国目前的社会保障主要集中在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几个方面,旨在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但由于我国社会保障覆盖面狭窄,只有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能够享受,而私有企业、乡镇企业的员工却很少享受。这不利于缩小现存的居民收入差距,反而拉大了收入差距。
三、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促进经济增长的对策建议
应该承认,近年来,为缓解城乡收入差距,政府已做了很多努力,如农业税的取消、各种农副产品补贴的发放以及对农民工权益的保护等,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由于城市居民收入增长的速度仍然快于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不断扩大。为了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必须高度重视经济发展中的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方面采取相应措施:
(一)采取举措提高低收入户的收入。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是居民收入进一步提高的基础和前提条件。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各级党和政府要采取一系列措施,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尤其是低收入户的收入,缩小最高收入户与最低收入户的收入差距。
(二)继续抓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就业是民生资本,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进一步强化促进就业的职能,把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进一步贯彻落实积极促进就业和鼓励企业吸纳更多再就业人员的优惠政策上,确保就业和再就业目标的实现。改变传统就业观念,鼓励自主创业,以创业带就业,从而使更多人民群众通过创业提高收入水平。
(三)进一步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是社会和谐之基,是社会的“安全网”和“稳定器”。必须增强广大群众社会保障意识,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低收入户更多地享受到改革发展的成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为创建和谐社会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关注民生。着力解决贫富两极分化等社会发展不平衡问题,更加关注弱势群体,体现民意,强化有关扩大就业、增加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投入;制定与经济增长相协调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机制,使经济增长和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的人。
四、小结
目前,城乡收入差距过大已是不争的事实。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在目前我国农业人口占大多数的情况下,不论是新农村建设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农民都不可避免地成为其中的主力军和最大的受益群体。城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这毫无疑问会损害广大农民参与和谐社会建设的积极性,甚至会影响社会稳定,阻碍经济社会的发展。此外,过大的城乡收入差距本身就违背了和谐社会的目的。近几年来,中央政府出台了多项措施以提高农民收入,如减免农业税,直接发放农业补贴和大幅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但是,到目前为止,城乡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转变。所以,继续研究我国城乡收入差距问题,分析城乡收入差距持续扩大的原因并探索解决途径,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1]姚先国,高怿.中国收入分配结构变动及其对经济增长的约束[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
[2]严先溥.中国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仍不匹配[J].四川省情,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