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际大都市”不是吹出来的等

2010-08-11

新广角 2010年8期
关键词:大都市住房文化

“国际大都市”不是吹出来的

王国荣

“中国城市国际形象调查推选活动”数据统计表示,655个城市正“走向世界”,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中国城市主政者日益重视国际形象。然而在城市建设方面,政府领导要更精准地确定城市形象和城市定位,在搞历史资源开发时必须充分考虑市场需求。

你相信吗?反正我不信。看到这个数字,我第一感觉是:又在吹牛了!

想想看,我国总共660多个城市,如果其中183个城市建成了“国际大都市”,那岂不是隔个百把公里就有一个“国际大都市”?这不是痴人说梦就是吹牛。不禁让^联想起大跃进“放卫星”的年代,全民大炼钢铁,一夜之间皆“钢城”了。现在可好,从“造城‘大跃进”一跃跨入“建‘国际大都市大跃进”,这牛皮也吹成了“国际级”的了。

什么是“国际大都市”?国际化大都市最初是由苏格兰城市规划师格迪斯于1915年提出来的。但直到目前,关于国际化大都市还没有形成一个国际公认的定义。国内曾有一种观点认为,所谓国际化大都市,是指那些有较强经济实力、优越的地理位置、良好的服务功能、拥有一定的跨国公司和金融总部,并对世界和地区经济起控制作用的城市。像巴黎、伦敦、纽约等城市,倒是全球公认的几个国际化大都市。我们有吗?应该说,目前还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城市并不具备建设国际大都市的条件。就连上海这样的城市,要成为国际大都市还只是“将来时”,国家也只要求上海在2020年前建成国际金融、经济、贸易、航运四大中心。可想而知,对于其他城市来说,距离国际化大都市远着呢。

其实,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也不是最近才提出来的。早在2005年召开的亚太城市市长峰会上,就放出我国共有183个城市正在规划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风声。之后,“国际大都市”建设风越刮越猛,一发不可收拾。当然,作为大城市的一个远景发展规划和宏伟目标,那也可以理解,不管它是“纸上谈兵”也好,“画饼充饥”也罢,有梦想总有希望。只是不要不付本国国情、不量本地实力,想当然、盲目地都去搞“国际大都市”。

要知道,“国际大都市”不只是老百姓能900句英语对话,也不是争个古代名人来站在城门口“代言”,更不是把青山绿水良田变成林立的高楼。透过183个城市要建“国际大都市”的背后,很难否定,不是一些城市好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和急功近利、贪大求洋的理念在作祟。有意思的是,连一些刚刚被批准为地级市的城市,要规模没规模,要实力没实力,也异想天开地要一步登天搞出个“国际大都市”,真不怕笑掉地球人大牙。

住房政策不只是经济政策

郑永年

综观世界各国,凡是房地产市场发民健全和公共住房解决得好的国家,都是把房地产作为国家社会政策的一部分,并不把房地产看成是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资源。就是说,房地产对GDP的贡献不是这些国家政府的首要考量,首要的考量是社会发展,是社会成员的居住权。经济因素当然很重要,房地产的发展也必须考虑到供求关系,否则是不可持续的。但是这种经济考量是在宏观的社会政策构架内进行的。

欧洲一些国家在早期也是把房地产作为经济增长来源,也同样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随着原始资本主义向福利资本主义转型,住房政策、尤其是公共住房政策越来越变成这些国家的社会政策的一部分。到今天,很多国家尤其是北欧国家,房地产完全属于社会政策,对房地产对经济增长的考量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应当指出的是,那些把公共住房仅仅看成是对穷人救济的福利国家,公共住房也是不成功的。在这些地方,公共住房最终变成了贫民窟。

新加坡是亚洲社会房地产市场发展得较为成功的国家。新加坡学习了欧洲公共住房的经验,又结合自己的国情,创造了独一无二的公共住房制度。如果说在西方社会,公共住房主要是为了社会弱势群体,那么在新加坡,公共住房是为全体社会成员的,80%以上的家庭住在公共住房。应当指出的是,新加坡的住房政策的指导思想就是“居者有其屋”的传统儒家思想,公共住房投资是新加坡社会性投资的最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应该看到房地产本来就是一种特殊的社会产品,因为其直接关系到社会成员的空间居住权。同时,房地产也直接关乎社会稳定和和谐。但在GDP主义构架内,房地产的唯一考量是利润,而非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正因为这样,近年来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过程中,带有极大的投机性,有些投资者甚至仅仅只是为了投机。当房地产被投资者或投机者所操控时,其和大多数社会成员的实际需求就没有了任何关系。更为严重的是,对房地产投机的巨额利益,也促使了中央国有企业大举进军这个产业。

近些年来,中国为解决住房问题出台了多项政策,例如“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但这只能是杯水车薪。很显然,就房地产而言,我们面临双重的挑战:一方面是房地产泡沫——房价泡沫一旦破灭,总体经济就面临风险;另一方面是社会成员的居住权——在各种社会文化因素的作用下,大多数中国人非常认同居者有其屋这一说法,年轻人普遍认为幸福和房子息息相关。这两方面的后果都直接与社会和谐与稳定密切相关。

城市雷人口号是一种文化浮躁

辛木

今年1月,合肥推出城市旅游口号:“两个胖胖欢迎您”,3月,宜春旅游政务网打出口号:“一座叫春的城市”(目前已改为“一座春的城市”)。此后,网民兴致勃勃地评选出了“中国十大雷人城市口号”,且榜单不断更新。“没有最雷,只有更雷”。据悉,中国内地大小2000多座城市,几乎都在绞尽脑汁地设计与营销城市,对于征集城市口号热情高涨。

用“绞尽脑汁”来表达城市征集和设计口号的难度实在是再贴切不过了,试想,如若不是“绞尽脑汁”,像“一座叫春的城市”之类的雷人口号如何能想得出来?在“绞尽脑汁”的背后,暴露出来的其实是一种文化浮躁,以及与这种文化浮躁相伴而生的城市旅游发展焦虑。

相对于中国众多的“××之都”“××之城”和“世界××城市”,世界上那些号称“浪漫之都”(巴黎)、“世界花园城市”(新加坡)、“文化多样性的世界都市”(伦敦)等等城市口号丝毫不让人觉得言过其实,而是让^,感到实至名随。这些城市口号究竟是怎样出笼的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人家肯定不是“绞尽脑汁”,而是“深思熟虑”。“深思熟虑”和“绞尽脑汁”的区别在于,前者一定经过漫长的文化积淀,是先有了成熟的城市文化、甚至是在外界根据这种城市文化先给予了相关评价之后,才逐渐叫响这个口号的;后者则是在一种浮躁的文化心理支配下,急不可待地往自己头上扣上大帽子,然后企图拿这顶大帽子去换取丰厚的收益——譬如旅游经济什么的。

浮躁的文化心理只能催生雷人的城市口号,在这些“设计与营销城市”的“城市营销员”看来,城市的发展是来不及等待成熟的文化积淀的,城市与城市间的激烈旅游竞争

很容易让人产生出强烈的旅游发展焦虑,他们迫切需要城市拿出抢眼或扎眼的口号来吸引人,这样,城市口号便不是城市文化特点的表现,而是能够令人产生别样的生理反应、能够令人记住就行。这就像一些网络达人为了出名,不惜采取种种雷人的手段一样。于是,城市的这种文化浮躁和旅游发展焦虑一拍即合,种种雷人的口号就这样横空出世了。

事实上,中国有很多城市,并不是没有成熟的城市文化积淀,然而由于人们的文化心理依然浮躁,甘愿随波逐流,所设计出来的城市口号仍然难以反映城市的文化特点。譬如,有人指出,上海的城市口号“上海,精彩每一天”直接来自某护肤品广告,我一直感到纳闷:堂堂大上海的城市文化何等博大精深,何以它的城市口号竟连“自主知识产权”都不曾有?这不是因为文化心理浮躁又是为何?

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而现代城市的营销文化,也应该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文化——成熟的、脚踏实地的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应该远离浮躁,远离跟风,有时甚至还需要远离功利。

公车为何敢堂而皇之地违规

几又

山东济南一位网友“专拍公务车”在街上拍了公务车,特别是涉嫌私用公务车的照片,发到网上曝光,3个多月陆续发了1000多张照片。有时候被拍的官员发现后也会威胁他,“那次在国家统计局山东调查队那边拍车,被几个人围住,我就报了警,警察跟我说,可以随时报警,警察一定会保护我,还有一个好点的警察私下建议我看看能不能买到防身的喷雾剂啥的。”

这则新闻的看点主要有这么四个:一是网友“专拍公务车”一天一张,收获甚丰的背后,恰恰表明公车私用现象业已堂而皇之,滥用者毫无羞耻畏惧之心;二是当地纪委希望网友通过官方提供的渠道举报特别耐人寻味,难道这些照片就不能成为举报线索?三是网友能够轻松捕获的公车私用镜头,负有监督责任的纪委到底是通过了艰苦卓绝的监督仍未能发现蛛丝马迹,还是视而不见呢?四是那个“好点的警察”的建议或已表明,对公车监督虽然正义,但当前风险甚大,所以要做好个人的安全保护工作。

几乎每年,总有一些学者为“三公”消费三个三千亿的庞大浪费与腐败深表痛心,“三公”消费问题也是每年“两会”委员代表热议的焦点问题。围绕公开透明问题,国家部委以及越来越多的省市开始公开账目。尽管还存在不少瑕疵,但只要咬定公开透明的目标,公开透明机制得到大力改进应可期待。相比之下。眼下最让人揪心的是“民主监督”。

正是认识到公车私用现象的严重性,有关公车使用管理规定的文件近乎汗牛充栋,可仍旧难以见到踩刹车的明显迹象,只要看看酒店、宾馆、娱乐场所、旅游景点、学校等地便不难发现公车的显赫身影。虽然公车私用理论上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心存畏惧,然而现实却如此悖逆:有的只是车祸后才能发现公车私用现象,有的是网友穷追猛打才有的意外个案。更让人心灰意冷的是,对公车私用现象的惩戒,许多地方仅以通报、封车、检讨这样的举措轻描淡写草草带过,与其说是严管公车私用,倒不如说是替公车私用者设置一扇逃避惩戒的制度大门。

当公权可以公然违反公车使用管理规定而不惧怕监督,实际表明监督门槛之高。当本应理直气壮的监督者因担心公权的报复而不得不藏身于暗处,这样的自保,对法治社会是一种悲哀,更是辛辣的讽刺。倒是觉得。就网友“专拍公务车”所拍的那些照片,公车管理和监督部门理应怀着求之“若渴”的迫切心态,顺藤摸瓜查个水落石出,更要像网友那样,积极到社会一线寻找监督线索,而不是摆出一副替人充当“指路明灯”的官僚做派。

“编造物价数据”的根源何在

赵勇

国家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周望军怒斥一些物价局工作人员“闭门编造数据”的行为,并称要“发现一起,处理一起,轻则通报,重则开除”。

这条消息,让网民们觉得很解气。有网友认为,这是发改委要对物价数据统计顽疾动手术的信号。我倒是觉得,这未免乐观了一点。但周望军的这番话,仍然相当有价值,“物价数据造假”这一公开的秘密,终于在主管部门官员的口中得到证实。

其实何止是物价统计数据会造假呢?不管是GDP还是平均工资,但凡涉及到数据统计的,都或多或少有造假的现象存在。今年年初刚刚卸任的国家统计局原副局长林贤郁,就曾向《中国新闻周刊》记者感慨道:“数据造假已到了非常严重的地步,一位地方的统计局长在电话里向我诉苦,统计工作压力很大,有些事情无法左右。”可为佐证的是,地方上报的GDP总和,竟然屡屡远超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年1月28日,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就曾表示,2009年全年地方GDP之和仍将高于全国GDP。上月初,国家统计局更是牵头部署了全国统计执法大检查,矛头直指地方上的GDP造假。

GDP注水的根源,并非地方上的统计部门没办法给出真实的数据,而是在“数字政绩”的压力下,不得不将数据涂脂抹粉一番,而“数字政绩”的根源,则在于我们的官员考核体系,太过倚重GDP之类的经济数据。这里面的逻辑关系,已是舆论共识。GDP注水如此,周望军提到的一些地方物价局工作人员“闭门编造数据”,我想同样也是如此。但周望军显然还是比较客气,他把编造数据的原因归结为“不到现场去调查产品具体价格”,其实你想想,在“统计压力很大”的背景下,即便天天跑现场,最后拿出的数据,谁又能确保真实呢?为某种需要涂脂抹粉,这才是根源。

解决日益严重的统计数据注水问题,“执法大检查”之类的措施,严格的问责,官员考核体系的反思,这些当然需要,但更需着力的破局点,恐怕还在于打破数据统计的政府部门垄断态势。想象一下,一旦物价统计数据出现竞争,媒体和专业研究机构也能惯常发布自己的调查结果,那对物价部门来说,“我说了你就要信”的时代就一去不复返了——来自外部的竞争压力,要求物价部门必须发布与民众感受吻合的物价统计数据。

前段时间,北京、广州等地的媒体纷纷发布“房租大幅上涨”的调查结果,但很快就遭到了住建部下属房地产经纪人学会调查报告的否定,称媒体报道的涨幅夸大了。但很多人觉得,住建部下属机构的否定不可信,相比之下,他们还是更愿意选择相信媒体,这样的舆论风向,显然是一种更大的压力。你看,如果利益超然的独立机构能时时拿出自己的统计数据来,跟政府部门的数据相比较,真实可信的统计数据,也就离我们不远了。

猜你喜欢

大都市住房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Battle for Bohemia
大都市
谁远谁近?
住房保障实践探索
City of Dreams
辽宁公租廉租房并轨运行
融入文化教“犹豫”等
乘风破浪,勇立潮头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