柬埔寨纪行
2010-08-09上海师范大学附中100875刘冬花
上海师范大学附中(100875) 刘冬花
去年暑假,我跟随学校来到了东南亚国家柬埔寨。以前柬埔寨在我的印象中是“西哈努克”“红色高棉”“吴哥窟”等几个简单的名词,吴哥窟在我心目中是遥远和神秘的。这次我有幸走进了世界奇迹、世界文化遗产吴哥窟。虽然说是走马观花,可对于柬埔寨这个国家,对于吴哥窟举世罕见的古建筑还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此行我们去的是金边(柬埔寨首都)和暹粒(吴哥古迹的所在地)。暹粒显然是我们此行的重点,在那里我们游览了巴肯山、吴哥城、吴哥窟和洞里萨湖,最后回到金边游览了柬埔寨皇宫和湄公河。我想和多数人一样,柬埔寨给我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吴哥古迹。它以宏伟的石结构建筑和精美的浮雕、壁画著称,规模宏大,建筑保存完好,是柬埔寨民族的象征。那份历史的真实、沧桑和厚重给了我们深深的震撼。
吴哥古迹坐落在暹粒省省会暹粒市。暹粒中的“暹”是泰国的简称,“暹粒”是战胜泰国的意思。暹粒省位于柬西北部,距金边314公里。柬埔寨历史悠久,吴哥王朝(公元802年-1431年)国力强盛,文化发达,创造了灿烂的吴哥文明。先后有25位国王统治着中南半岛南端及越南和孟加拉湾之间的大片土地,其势力范围远远超出了今天柬埔寨的领土。吴哥为吴哥王朝的首都,15世纪中叶,吴哥王朝因遭受暹罗入侵南迁,吴哥旧都逐渐荒芜,直至淹没于林海之中。直到19世纪60年代一个叫亨利·穆奥的法国博物学家发现了吴哥古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2年将吴哥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并成立了保护吴哥古迹国际协调委员会。现存的主要建筑有:
1. 吴哥寺即吴哥窟或小吴哥
为12世纪上半叶柬王苏利耶拔摩二世时期的建筑,是整个遗址中保存最完好的寺庙建筑。建筑面积195万平方米,是世界上最大的寺庙,城外是190米宽的护城河。护城河和寺内的水池不是为了保护寺庙,而是为了通过水中的倒影,使寺庙显得更加神圣雄伟。寺庙中央大道两旁是七头蛇形栏杆,因为在柬埔寨传说中,七头蛇会带来风调雨顺。吴哥寺坐东朝西,主体建筑为三层方形基坛、回廊和宝塔。第三层基坛四周各有一座宝塔,中央矗立一座65米高的宝塔,五座宝塔排列和谐,结构紧凑,保存完好,正看为三塔,侧看为五塔,这些宝塔象征着神话中印度教和佛教的宇宙中心和诸神之家。这些宝塔在国王死后便成为其陵墓,吴哥寺便是苏利耶拔摩二世的陵墓。建此寺时总共用了30亿吨石头,动用了30万劳工,历时37年才建成。有的一块重达8吨,没有使用灰浆或其它黏合剂,工匠们仅仅靠石块的重量和形状的吻合将它们叠合起来。
吴哥寺
吴哥寺宏伟壮观,精巧细致,无论是建筑技巧还是艺术造诣都达到了极高的水平,因而成为世界奇观。其中五座莲花蓓蕾似的佛塔高耸入云,是高棉民族引以为骄傲的精湛建筑。今天柬埔寨人将它们放在自己的国旗上,足见吴哥寺在柬埔寨人心目中的神圣地位。
2. 吴哥城即大吴哥
吴哥城是吴哥王朝的首都,多次毁于战火,后几经重建。吴哥城呈正方形,护城河宽达100米。全城共有5道城门,城门上面是面向四方的四面佛像,世人称之为“高棉的微笑”。5座城门外各有一座横跨护城河的大桥,桥的两旁置有石像,每边27尊。城内及四周有宫殿和庙宇百余处,城中的主要建筑有巴戎寺、塔普伦寺、女王宫等。
巴戎寺被视为吴哥城的象征。位于吴哥城中心,杰耶跋摩七世在位时建造。有54座宝塔构成,核心部分是一组由16座相连宝塔构成的建筑群,每座塔布满着雕刻。除中央塔外,在两层台基的四周还排列着几十座形体相同的石塔,每座塔各有一个四面佛,他面含微笑,凝视远方,脸行似柬王杰耶拔摩七世的容貌。走近仔细端详,佛像天庭饱满,地角方圆,与中国盛唐摩崖造像风格相似。初走近巴戎寺,感觉非常震撼,这些石头堆出来的四面佛像实在是太独特了。可是,石头堆出来的笑容,仍是不能永恒,它们在不断地坍塌。目前,试图凝固这笑容的,是日本人,他们正在修复巴戎寺。
塔普伦寺相传为吴哥王朝中兴君主杰耶跋摩七世(1181-1220年在位)于1186年为其母所建。寺内建筑顶端、基底和夹缝中生长着许多数百年的参天古树,建筑塔群苍劲宏伟,林木枝桠丛生,树根盘根错节,包围和抱持着建筑,体现了人与自然相互较量和相互依存的奇特关系,是吴哥建筑群中较具特色的景点,与小吴哥和巴戎寺鼎足而立,成为吴哥古迹中最引人入胜的景观之一。一般认为,由于吴哥王朝的衰落和首都南迁,都城内外森林日益繁茂,林中飞鸟遗下的鸟粪中含有某些不能消化的树种,落在塔普伦寺建筑的细缝中并萌芽成树,天长日久,相生相替,演变成今天的奇观。听说印度人打算投资500万美元,用12年时间修复塔普伦。他们被要求保持现在的石、树相争的原貌,修复难度不小。
塔普伦寺是我此行柬埔寨最喜欢的景点。在这里我亲眼见到了地理教科书上提到的热带板根树。错综复杂的板根与片片废墟、石头上的青苔相互依存,在无声地诉说着历史的厚重与沧桑。景区的参天古树使塔普伦庙增添了许多古朴与神秘。我主观地觉得世界文化遗产或者说著名古迹就应该是这样的,自然与人文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这样才更真实,更自然,更有历史韵味。所以,尽管巴戎寺的四面佛宝塔给人震撼,置身其中,恍如隔世,目光所及之处,都有佛像在对你微笑。但我还是更喜欢塔普伦寺,喜欢那种真实自然和沧桑厚重。只是行程仓促,走马观花,没有更多的时间流连、欣赏、感悟和想象这里曾经发生的故事。
塔普伦寺
女王宫位于吴哥城东北,是用来供奉婆罗门教毁灭神湿婆的寺庙,是由拉真达拉跋摩国王和阇耶跋摩五世国王于十世纪后半叶所建。它的建筑以小巧玲珑、精细剔透、富丽堂皇而著称于世,被誉为“吴哥地区的灿烂明珠”。到达女王宫时,已经快中午12点了,火辣辣的太阳就在头顶,我们已没有太多的耐心和热情来慢慢欣赏女王宫的雕刻。不过我们最深的印象是女王宫规模不大,但建筑小巧精致,围墙和庙宇全部都用深粉红色建成,与之前看的巴戎寺和塔普伦寺相比,具有鲜明的特色。
柬埔寨皇宫
导游介绍说,近30年来的战争中,吴哥文物大量流失,元气大伤。近年来,在世界古迹基金会的资助下,吴哥的修复工作有所进展。吴哥的修复,是联合国主持下的“联合国”,援建的国家众多,法国人、中国人、日本人、印度人、韩国人等等,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想法。有的主张修旧如旧,有的主张新补部分与原有部分截然不同,让后人一目了然,所以也没有一定之规,大家各唱各的调儿。
到暹粒的当天下午,我们还去了洞里萨湖。对于号称“鱼米之乡”的东南亚第一大湖,我很是向往。乘上简陋的游船,两边的景象让我们心情沉重。据导游介绍,洞里萨湖的水上人家是柬埔寨最穷的地方,是一群越南的难民生活在这里。他们一家人生活在船上搭建的简陋的木屋里,以捕捞为生。船屋有大有小,有的很简陋破旧。游船经过,看到有的人在洗衣服,有的在做饭,有的在屋里打牌打台球,有的小孩在水里游泳嬉戏,还有好多大人孩子在吊床上悠闲地摇晃着,习以为常地看着经过的游客,许多人还向我们挥手致意。很多人家船头摆放的两盆开得正艳的花让我们看到了他们的生活情趣。我们还看到日本人援建的水上学校和韩国人援建的水上体育馆,上面高挂着两国的国旗。说实话,洞里萨湖有点让我失望,感觉污染有点严重,没让我看到东南亚第一大湖的风采与魅力。
柬埔寨是传统农业国,工业基础薄弱,属世界上最不发达国家之一。金边至暹粒的公路两旁,很少看到工厂设施,却有大片的荒地无人耕种。这是一片有待开发的土地,是一个因为几十年战乱破坏还需要恢复重建的国家。近年来,柬政府加大对旅游业的资金投入,加紧修复古迹,开发新景点,改善旅游环境。希望多年以后能够有机会再去吴哥,看看不屈不挠的高棉人民,看看这个国家发生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