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去乳糖饮食疗效观察
2010-08-08韩殿丽
韩殿丽
轮状病毒(RV)肠炎是我国北方秋、冬季小儿腹泻最常见病原之一,因其无特效治疗方法,临床上各种中西药治疗方法繁多。我院于2009年9月~2010年5月在综合治疗基础上采用去乳糖饮食疗法治疗轮状病毒性肠炎取得显著疗效,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在2009年9月~2010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急性腹泻患儿,全部病例均为婴幼儿,年龄在6个月~2岁之间;90例急性腹泻患者均符合以下标准:(1)病史≤3天;(2)临床症状符合病毒性腹泻诊断[1];(3)所有患儿治疗前大便ELISA方法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均阳性。男64,女26例;按其就诊时间随即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观察组:男32例,女13例;年龄平均13.2个月。发热≥38℃,35例,(77.8%)。对照组:男33例,女12例,年龄平均12.8个月,发热≥38℃,36例(80.0%)。二组年龄、性别、发热、出现上呼吸道感染、呕吐、脱水程度、腹泻次数等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具有可比性。观察组便常规有白细胞8例(17.78%),对照组为10例(22.22%);外周血常规白细胞升高观察组7例(15.56%),对照组8例(17.78%),二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
1.2 方法
二组均给予补液纠正脱水、维持电解质平衡、抗病毒等综合治疗。观察组暂停食乳类食品,代之以去乳糖配方奶粉喂养,根据患儿的年龄及日常饮食量喂养以能吃饱为准,病愈后逐渐过渡到原来饮食。对照组继续原乳类饮食。
1.3 疗效判定标准
按1998年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补充建议[2]。显效:治疗72h大便次数、性状均正常,全身症状消失;有效:治疗72h大便次数减少、性状改善,全身症状改善但未完全消失;无效:治疗72h大便次数、性状无改善,全身症状无好转或加重。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1.0软件,计量资料数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二组疗效比较,见表1。
2.2 二组退热时间比较
观察组发热38例,对照组40例,二组24小时内退热者分别为18例、9例;48小时退热者分别为18例、20例;72小时退热者分别为2例、11例;二组发热病例在72小时内全部退热。
2.3 二组止泻时间比较
腹泻停止时间观察组(5.30±1.19)d,对照组(6.47±1.56)d,二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t=2.76 P<0.05)。
表1 RV肠炎观察组和对照组儿童疗效比较[n(%)]
3 讨论
轮状病毒是病毒性腹泻主要病原之一,主要侵犯婴幼儿,是婴幼儿常见疾病之一。目前对RV感染性肠炎尚无特效疗法,主要以对症治疗为主[3]。病毒侵入肠道后,在小肠绒毛的上皮细胞上复制,其微绒毛肿胀、排列紊乱,受累的肠粘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致使小肠粘膜回吸收水分和电解质能力受损,肠液在肠腔内大量积聚而引起腹泻,同时,发生病变的肠粘膜细胞分泌双糖酶(主要是乳糖酶)不足且活性降低,使食物中糖类消化不全而淤滞在肠腔内,并被细菌分解成小分子的有机酸,使肠液的渗透压增高,引起腹泻[4]。如果喂养不当给予大量含双糖的食物,如给予含乳糖的牛奶或人乳(乳糖是存在于哺乳动物奶中的唯一双糖)就容易造成消化不全,形成高渗环境加重腹泻。因此,治疗病毒性腹泻除了补液、纠正脱水、抗病毒等综合治疗外,调整饮食也极为重要。去乳糖奶粉不含乳糖,减少肠道积滞食物,可以减轻肠道负担,从而减少腹泻次数,改善腹泻性状。本文中去乳糖奶粉饮食观察组在总有效率、止泻时间等方面均优于对照组(pa<0.05),可以减轻腹泻,缩短病程。所以在临床治疗病毒性腹泻时一定要注意饮食指导。
[1]杨锡强,易著文,沈晓明等.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292.
[2]方鹤松,魏承毓,段恕诚等腹泻病疗效判断标准的补充建议[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6):384.
[3]焦富勇,康华,王可胜.小儿轮状病毒性腹泻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妇幼保健分册,2002,13,(1):42.
[4]薛辛东,杜立中.儿科学供8年制及7年制临床医学等专业用[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2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