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928年国民政府建都南京之争

2010-08-07经盛鸿史凯

档案与建设 2010年5期
关键词:阎锡山冯玉祥国民政府

□经盛鸿 史凯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典礼。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举行的“第二次北伐”获得成功,以蒋介石、何应钦为首的第一集团军,以冯玉祥为首的第二集团军,以阎锡山为首的第三集团军,以李宗仁为首的第四集团军联合向北京、天津进击,将奉系军阀集团赶到关外,基本统一了长城以南的广大地区。阎锡山任平、津卫戌总司令,控制了河北、山西、察哈尔等省;冯玉祥的部队则占领了从陕甘到河南、山东的广大地区;李宗仁、白崇禧的桂系部队控制了两湖与广西等地;蒋介石系统则控制江南各省与南京中央政府。中国政局出现了相对稳定的局面。

这种稳定是表面的、暂时的。蒋、冯、阎、李分别代表不同的阶层与集团的利益,他们之间的矛盾必然要日益扩大与激化。这矛盾首先在民国建都问题上表现出来。

自1912年1月中华民国建立后,除了孙中山领导的临时政府在南京建都三个月,从袁世凯开始,历届北洋军阀控制的中央政府都以北京为首都。1925年7月,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建立国民政府。随着北伐胜利进展,国民政府于1926年底迁到武汉。此时国民党内部发生分裂,造成宁汉对立。蒋介石集团把持了国民党的军权,以遵照孙中山的“总理遗嘱”为由,于1927年4月18日,宣布定都南京。

此后,蒋介石集团与汪精卫集团合作反共,形成宁汉合流。北方的冯玉祥集团与阎锡山集团先后“集体”加入国民党与国民政府,他们对国民政府定都南京提出了异议。

冯玉祥集团原属北洋军阀中的直系,后从中分化出来,称国民军,又称西北军,其人员组成与势力范围都属西北与华北。阎锡山集团号称晋系,长期依附北洋军阀,其人、财、物更是以山西为核心。更为重要的是,在当时的全国军事布局中,北京在他们的势力范围之内,建都北京,便于他们插手与控制中央政府。因此这两个集团自然力主民国的首都像北洋时代一样,设在北京。蒋介石集团则主要代表江浙资产阶级的利益,与南京近在咫尺的上海是他们的大本营。他们依赖的美、英等国在华的势力范围又集中在长江流域。因此,他们与两广的李济深、李宗仁等派系一道,坚持孙中山的“总理遗嘱”,一定要以南京为民国首都。于是,围绕民国建都问题,各派之间展开了一场不大不小的争论。

还在1927年6月,当北伐军首次攻占徐州,蒋介石与冯玉祥在徐州初次会见并召开徐州会议时,冯玉祥就提出:“我们将来还是把国都迁到北京去吧!”随同蒋介石到徐州开会的吴稚晖当即反驳:“很好,不过你可愿东交民巷存在吗?”吴抓住北京有东交民巷使馆区——这个外国列强侵华特权的产物与中国耻辱的象征,证明北京不宜再作民国首都,而定都南京将使东交民巷特权不复存在,论据有力,使冯玉祥一时语塞。再加上当时北伐一度失利,北京仍在奉系控制之下,这场争论没有继续下去。

到1928年6月初,北伐军第二次北伐获得胜利、攻占北京后,建都问题的争论重新热烈起来。北方的阎、冯集团指使一些北方派文人制造舆论,要求中央政府北迁。南方的蒋介石集团则借中央政府名义,令改北京为北平,使其不再成为“京师”;同时,让其谋臣策士连连发表文章,坚持建都南京。

1928年6月4日,蒋介石集团的头号智囊策士、国民党元老吴稚晖到南京市党部发表演说,阐述民国建都南京的理由:

第一,建都南京是总理孙中山生前的一贯主张,总理还要求将其遗体安葬在南京,中山陵陵墓工程已施工经年,行将竣工。第二,从地理位置看,南京与北京一样,同在中国中央。虽说从陆上看,南京似乎偏东,但若计算中国海域,则南从南海,东到与日本划界处,南京则仍算适中。第三,北京古城虽较整齐,不过只能算是历史上的陈列物,红墙黄瓦,不能成为新时代的首都。而南京虽然暂时简陋,但临近上海,有巨大的投资来源,建设起来容易。第四,上海是国际大城市,是世界各国轮船往来必经之地,又是中国舆论中心,定都南京,就可以上海作为传达处,更是好上加好。总之,“首都建在南京已无问题”。

接着,南方一些国民党地方党部与军政要人相继发表通电或讲话,以南京是孙中山生前指定的首都、不能更改这一最强硬的理由,支持定都南京。6月18日,李济深从广州致电南京政府,主张定都南京。6月28日,国民党广州市党部指导委员会发表通电,提出南京地理位置优越,“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当南北要冲,于军事、政治、文化、商业均占重要位置,非北京可及”,请国民党中央迅速定都南京,“讵容再有异议”。

在阎、冯集团指使与支持下,北方派的文人在报刊上发表文章,反驳南方文人的意见,公开主张定都北京。地理学家白眉初于1928年7月在《国闻周报》第5卷第25期发表《国都问题》一文,是其中的代表作。白文引经据典,从中国历史的史实说明建都北京国运长久,建都南京则国运短暂。他说:历史上北京建都有800多年,在此建都者,代代强盛;南京地势低洼,不据国疆上游,夏天湿热,民风文弱,在历史上曾是六朝金粉之地,委糜之气太重,历代王朝前后在此建都者有10个左右,共400余年,平均每代不过45年,而且除明初朱元璋,没有一个是统一全国的政权,“非偏安即年促”,因此南京乃是亡国之都。白氏并针对孙中山的“总理遗嘱”,断言:“假令总理生至今日,亦当幡然改计,以建都北京为宜也”。接着,另一学者叶叔衡发表文章,支持白眉初的观点,他针对对立方关于南京是孙中山生前指定的首都而不能更改这一最强硬的理由,指出:民国元年孙中山主张奠都南京时袁世凯尚在北京,1925年孙中山临终立遗嘱时北京还在北方军阀势力控制之下。因此孙中山当时主张定都南京,原本是一个权宜措施,并非不可改变。叶叔衡在文章中要求国民政府效法明朝的永乐皇帝舍南京而迁都北京的故事,以“竟中山先生之志,而奠民国之基础”。

南方蒋介石系统的文人立即撰文对北方派文人建都北京的议论进行了强烈的的抨击。《申报》总编辑龚德柏在《国闻周报》上发表了《驳白眉初君〈国都问题〉》一文,指责白眉初对于近代国都之意义毫无了解,竟以18世纪以前之理论来论现代之国都,根本上已属错误。接着他进一步攻击白眉初文中“论列强之侵略”与“使馆保卫界之纠葛”两段的内容,“与日人所希望者如出一辙”,是“为外人作说客,为帝国主义作走狗”。这就超出了一般的理论论战,而是政治恐吓,以高帽压人了。果然,自此文发表后,南北文人关于民国建都问题开展的论战开始沉寂下来。

这场关于民国建都的争论历时数月,最终以蒋介石集团与两广派系的意见占了上风。这是由于蒋介石集团控制了中央政府,又掌握大量宣传机器,而且有“总理遗训”压人,因而在对阎、冯北方实力派的论战中,处于明显的有利地位;阎、冯势力见木已成舟,势难挽回,就偃旗息鼓了。这场争论最后不了了之。

不久以后,蒋介石集团与冯玉祥集团、阎锡山集团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大,越来越激烈,终于爆发了大规模的内战——中原大战。冯玉祥集团、阎锡山集团联合,一度在北京建立“中央政府”。如果他们在内战中最终取胜的话,也许中华民国国都将迁至北京。但是,冯玉祥集团、阎锡山集团在内战中一再败北,因此他们建都北京的愿望始终没有能实现。

猜你喜欢

阎锡山冯玉祥国民政府
决策权动态流转:国民政府初期华侨教育师资政策考察及当代启示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生物治理理念研究
这条规矩阎锡山坚守了38年
冯玉祥智斗日顽
寄冯玉祥书
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
国民政府内特大间谍集团破获记
阎锡山与西安事变
阎锡山与晋军的兴起
冯玉祥的“五虎将”和“十三太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