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实“空壳村”
2010-08-05曹宏伟
曹宏伟
一直以来,中西部地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存在诸多障碍,一些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滞后,严重影响了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大胆创新工作理念、发展方式和保障机制,有力地促进了“空壳村”加快积累、薄弱村加速跟进,全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水平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全区集体经济收入1-5万元的达到30%,5万元以上的村达到50%,还涌现出30余个年收入在20万元以上经济强村。
五种意识
村级集体经济,长期以来存在着一种因“无路论”等消极思想和畏难情绪而产生的等、靠、要的“消极怠工”做法。针对于此,夷陵区在推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强调各村必须确立村级集体经济“大有可为”意识。
在“大有可为”意识的基础上,夷陵区摒弃“行政主导”的做法,强化“尊重市场”的意识。尊重市场主体地位,坚持用市场聚资源、筹资金、上项目、办企业,不搞行政命令,不搞拉郎配、不再新办纯而又纯的集体企业。村集体只能以入股、承包、租赁等方式发展新项目,实行村企分开,避免走过去村企权责不分、产权不明、管理水平低下的老路。
当然,仅有市场意识还不足以抓好村级集体经济。夷陵区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抓,坚决摒弃“就村级集体经济抓村级集体经济”的做法,树立全局观念,与基层组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工业企业发展、旅游服务业发展综合考虑,实行规划一体布局、政策一体制定、项目一体实施、资源一体配置,实现统筹发展。
此外,针对各村情况千差万别,夷陵区坚持着眼于长远发展和产业发展,不搞一个模式,不走一条路子,不按一个标准要求,实行“一村一策”,因村制宜,量力而行,走差异化发展道路。
最重要的是,夷陵区还确立持续发展意识,克服不切实际、急躁冒进、求功心切的不良心态和做法,坚持“四不上”原则,即“侵害农民利益的项目不上、破坏生态坏境的项目不上、不能持续收益的项目不上、风险性较大的项目不上”,力争做到为民发展,发展成果与民共享;安全发展,有效控制发展风险;持续发展,形成长效收益能力。
六大模式
针对各个乡村的不同特点,夷陵区因地制宜,探索出了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六种模式。
立足资源优势,走招商引资、参股经营之路。鼓励和支持优势矿产资源、优势农业资源、优势旅游资源富集村,积极引进客商兴办矿山企业、农业加工企业,村集体以资源、资金、资产入股,年终按比例或定额分红,将资源优势转化为集体产业优势,拓展集体经济收入来源。樟村坪镇10个村以磷矿资源入股兴办磷矿开采企业,村集体每年分红均在100万元以上。
立足区位优势,走物业经营、承包租赁之路。鼓励和支持城郊村、城中村、集镇村、交通枢纽村,以独资、合资等方式,兴建企业生产厂房、商业门面,对外发包出租,发展物业经营。龙泉镇车站村立足地处宜昌市城郊优势,独资兴建小商品、建材批发经营市场、临街商业门面和企业生产加工厂房,村集体每年收取承包费26万元。截止目前,全区有50个村通过开展物业经营,每年可为集体带来租赁性收入4万元以上。
立足存量优势,走挖掘留存价值、盘活经营之路。对村集体闲置的房屋、机械设备、场地等资产和荒地、荒滩、荒山等资源,通过承包、租赁、参股等多种形式盘活经营,变“闲”为“宝”,变“小钱”为“大钱”。2005年以来,鸦鹊岭镇19个村先后对2800多口集体堰塘、26座小二型水库、9000多亩集体柑桔基地进行了公开对外发包,村平每年增加集体收入20万元。
立足组织优势,走综合协调、服务创收之路。鼓励和支持村级党组织发挥组织优势,为驻村企业搞好协调服务,创优发展环境,驻村企业自愿向村集体交纳适当服务管理费用,从而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分乡镇百里荒风景区每年自愿为驻地百里荒村上缴管理费4万元。今年,该村还引进客商兴建核桃基地,每年可获取服务费1.2万元。
立足村企优势,走转换经营机制、提能增效之路。通过股份合作、承包、租赁、聘请职业经理等方式,对原有村办集体企业进行改造,转换经营机制。樟村坪镇砦沟村将村办的云峰磷矿公司与管理规范、经营效益好的强势磷矿企业联合成立了“湖北柳树沟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村集体占10%的股份,每年分得近1000万元的利润。
立足外部优势,走异地开发、借势发展之路。在稳妥、安全、保值增值前提下,鼓励资源贫乏村、区位不优村,变“眼盯村内”为“放眼村外”,走出山门选创业项目、寻合作伙伴,异地投资兴业,发展集体经济项目,增加集体收入。今年,三斗坪镇秋千坪村计划按10%股份在城区入股酒楼经营,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5万元以上收入。
三项机制
针对“上热下冷”、“上急下缓”等联动不畅现象,夷陵区以利益为纽带,建立了“五定七包三挂钩”利益联结机制。“五定”即区、乡、村层层成立确定领导小组,区委与乡镇党委、乡镇党委分别与乡镇包村领导、包村部门和村党组织层层签定年度工作责任状;“七包”即区委常委包乡镇、区乡党员领导干部包“空壳村”、党群部门包“软村”、政法部门包“乱村”、经济部门包“穷村”、农业部门包产业“空心村”、优势企业包资源“‘富集”村;“三挂钩”即集体经济发展成效与乡镇党委书记、分管领导、包村区直部门“一把手”、包村干部、村党组织书记提拔使用挂钩,与群众满意机关评选挂钩,与乡镇党委、分管领导、包村区直单位“一把手”、包村干部、村党组织及书记的年度考核、评先奖励挂钩。
这一机制将集体经济发展成效与单位和干部个人切身利益紧密捆绑起来,建立起上至区委下至村党组织的“双线”强力责任链条和利益联结纽带,使全区上下扭成一股绳。
其次,针对因人力、物力、财力不足制约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快速推进的现实难题,区委改过去“撒胡椒面”为“攻其一点”,推行了“整村推进”的目标管理机制,分期分批实现整村“脱贫”。按照“提前一年实现省委提出的目标”要求,逐镇逐村开展调查摸底,排查锁定5万元以下的重点村。然后,区委每年以责任状形式,对各乡镇确定一批重点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合力攻坚,重点建设,整村推进,限时达标,消灭“硬骨头”。对发展集体经济年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的村,从当年新增的集体经济经常性收入中,拿出不高于10%的资金用于奖励村干部。
此外,针对国家政策、资金、人才等资源向基层倾斜不足、整合不够、综合效益发挥不充分等问题,夷陵区还建立了“一绑五沉”政策保障机制。“一绑”即项目捆绑,将涉农项目尽可能与集体土地、林地、协会相结合,放大项目使用效益。“五沉”即一是资源“下沉”。将河道采砂权和堰塘、水库等小型水利设施经营权“下放到村、办证到村”。全区14个村因该政策,增收都在5万元以上。二是资金“下沉”。区财政每年拿出100万元直接奖励到当年集体经济稳定收入超过5万元的村。三是税收“下沉”。严格落实上级关于村集体经济实体的政策和税收优惠,不搞政策截留。四是人才“下沉”。通过每年选拔10名优秀机关干部到村党组织任第一书记等方式,促进人才“下沉”到农村一线,在发展集体经济过程中献智献力。五是服务“下沉”。推行“一线工作法”,区、乡各部门定期联合组团,将“一站式、一条龙”服务送到农村,“零距离”提供各类服务。
(作者系中共宜昌市夷陵区委常委、组织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