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五个点”,让多媒体在初中英语教学中大显身手
2010-08-03张根应
张根应
摘 要:在英语教学中,利用多媒体直观、形象的特性,可创设逼真的语言交际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互动交流欲望,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如果不切合学习主体的适合度和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乱用滥用,则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得不偿失。
关键词:多媒体;英语教学;兴趣;注意力;心理;语言习得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0)14-0054-02
随着“班班通”工程在广大中小学校的实施,多媒体被广泛运用于英语辅助教学,极大地改善了课堂教学手段,一些在传统教学中难以解决的问题得到有效化解,愉悦了学生的身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在运用中也出现了一些不注意学习主体的适合度和教学任务与教学内容的实际需要,盲目过度使用多媒体的现象,导致学生注意力迁移,减弱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了师生间的信息交流和教学效果。[1]因此,运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必须从多媒体的特性和英语教学的自身规律出发,去弊存利。
一、抓住关键点:让课堂充满快乐
初中生处于心智快速发展期,抽象思维逐渐占主导地位,但在思维中具体形象仍起重要作用。[2] 针对初中生对形象思维具有一定倾向性的特点,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多媒体营造生动、直观、形象的视听感官效果,再现生活中的真实情境,能有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加强其对教材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直观手段只是在促进思维积极化的特定阶段上才是需要的。[3]如在新课及新知识导入阶段,运用多媒体创设英语学习情境,可使学生直观、形象地感知学习内容,建构认知图式,诱导学生快速进入情绪高涨、思维活跃的状态,但一定要适量适度,新奇多变的无关刺激只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适得其反。因此,运用多媒体要把重点放在提升学生对教学重难点的关注度和活跃学生的思维上。切忌事无巨细,将教学内容悉数呈现,甚至连课后作业也不放过,把英语课变成多媒体展示课,那样只会使学生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抓不住重点。
二、把握结合点:让多媒体凸现校本特色
现行的各版本初中英语教材图文并茂,选材均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随书还配有听力和口语录音带,以及投影片、教学录像带等多媒体资料,为教师开展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素材。然而,由于我国地域辽阔,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地域文化等不尽相同,教材编纂者对素材的选择不可能面面俱到。显然,对多媒体素材需要作校本化处理,使之与教学内容相关联,与学生的生活经历相接近,切合学生实际。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挖掘教材精神实质,将教师的教学思想与教材编纂者的意图完美结合,从而实现课程目标。切忌将商业多媒体模板素材生搬硬套,盲目跟风。
三、选准生长点:让课堂动起来
语言是人们表达思想、交流情感的重要工具,交际功能是语言的最本质功能。由此不难看出,学生习得语言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进行情感交流、参与语言实践活动的过程。在互动交流过程中,学生借助已知的语言知识学习比较复杂的言语,同时学习新的语言现象,进而学习更为复杂的言语,循环往复,相互推进,从而提升语言运用能力。[4]
从英语习得规律看,运用多媒体为学生提供形象逼真的语言交际情境,真实地展示语言交流的过程,可以丰富学生的想象,帮助学生构建思维与语言表达对象之间的联系,能够极大地消除学生在学习英语过程中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思维的习惯,促进学生积极交流的欲望。值得注意的是,当学生思想活跃、互动交流氛围浓厚时,教师要全身心投入其中,全力维持好这种良好氛围。学校心理学家斯诺(Snow,R.E.)研究表明,在师生之间关系良好、相互交流积极性高的情况下,使用多媒体教学并不能提高教学效果。[5] 教师要始终谨记,使用多媒体的目的是为了实施有效教学,无需使用时,决不能画蛇添足,否则将得不偿失。
四、找准切入点:让学生心里亮起来
多媒体融声音、画面、人物、情景、文字为一体。利用多媒体创设多方位、多维度英语交际环境,可将教学内容中抽象的概念、理论及意识形态以可触可感的方式呈现,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使其获得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从而降低教学难度,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
如在跨文化教育中,运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不同英语国家的历史文化、风俗习惯、行为习惯、生活方式等,把教师难以口传心授的教学内容以视音频媒体形式呈现,让学生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感知、体验,从而逐步树立跨文化意识。
在语法教学中,借助多媒体也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教学现在完成时与一般过去时区别时,可通过播放一组关闭门窗的Flash动画或录像片,说明两者虽都表示过去已发生的动作,但前者强调对现在留下了某种影响和结果,后者则不然,从而使学生掌握这两种时态的用法,直观、明了。
值得重视的是,简笔画虽寥寥数笔,但形象直观,幽默风趣,简单经济,实用快捷,学生喜闻乐见,其辅助教学功能不可忽视。如在单词、词义辨析教学中,运用简笔画解词释义,同样可以激趣启智,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热情。
但教师也要切记,不可一味赶潮流,滥用多媒体。实践证明,大频度大信息量的视听媒体刺激,反而使学生容易产生思维疲劳。其实,多媒体与传统教具有着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适合于不同的教学活动,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合理选择,不可厚此薄彼,刻意追求新潮。
五、突出着力点:让课堂绽放生命光彩
运用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参与互动交流,启迪学生的思维,提高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实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任务型教学的重要途径。在交流互动过程中,学生的一个偶然发现、一个不经意想法,都可能孕育着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教师如能及时抓住这些稍纵即逝的信息,调整预先的教学设计,将其不留痕迹地糅合进教学活动进程中,拓展学生的关注和兴趣,将有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如果只见物不见人,僵化地跟着多媒体课件走,将教学过程变成在大屏幕上呈现教案的过程,就会变成现代版“满堂灌”。学生始终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必将遏制学生思维的发展。诚然,教学不是一个演“教案剧”的过程,而是完善并再度创造师生共在的精神生活的范本的过程。[6] 课堂是师生思想交融、心灵对话的舞台,教学是师生交流合作、共同成长的过程,教师要始终高度关注学情和课堂环境的变化,适时调整教学策略,切莫让多媒体课件束缚手脚。
但是,也应该看到,生成教学关注学生学习兴趣是为了达成教学目标的需要,教师不可一味地跟着学生感觉走,以至偏离教学方向。要做到既放得开,又收得住,使课堂始终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多媒体作为一种辅助教学工具,其双面性不言而喻,教师只有理性看待其在教学中的作用,科学运用,才能更好发挥其辅助教学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参考文献:
[1]鲁子问,康淑敏.英语教学设计[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8:176-179.
[2] 周立凯,张双文.21世纪怎样做家长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 (苏) 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译.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王德春.多角度研究语言[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
[5]徐光兴.学校心理学:教育与辅导的心理(第二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6]肖川,张文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关键词[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编辑:鲁利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