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验·挑战·路径——杭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的若干思考
2010-08-02夏海泉
文/夏海泉
(作者为杭州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巡视员)
杭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要从优化结构体系、推进产业融合入手,经过努力,使杭州的产业发展达到区域一流水平,全国领先水平,国际先进水平,真正实现经济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近年来,杭州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动力,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的各项决策部署,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加快转型升级,强化民生保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保持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势头。2009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98.66亿元,增长10%。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GDP达9292美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达10968美元。通过积极的探索实践,杭州走出了一条富有地方特色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之路,并从中总结出一些有益经验,这就是:坚定不移地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坚定不移地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坚定不移地推进体制创新;坚定不移地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面临难题
杭州多年来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虽有一定成效,但经济发展实质上仍是粗放状态,主要问题可概括为“四难”:结构优化难;环境支撑难;竞争力提升难;区域统筹难。杭州经济保持了18年两位数快速增长,而今构成其快速发展模式的诸多要素条件、内外环境、增长动力与机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原有的发展方式问题越来越突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
——结构优化难。杭州的传统工业比重较高,新兴产业培育相对较慢,高技术产业产值占工业产值比重不升反降。2009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24.45%,同比下降1.74个百分点,全省仅第四。不少企业仍处于产业链低端,部分企业虽然属于高新技术企业,但缺乏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传统产业升级步伐不够快,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不够大,重工业发展水平不高,行业结构不合理且竞争力相对较弱,整体发展速度低于全国。新兴服务业占比较低,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批发零售、住宿餐饮等传统服务业传统产业比重仍然偏高,服务业产品的总体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不高。
——环境要素支撑难。目前,杭州污染物排放总量依然很大。2008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量7.56亿吨,一批污染严重的造纸、印染等传统产业在工业中仍占较大比重,产业增长方式转变仍然偏慢。今年以来,全市资金信贷难度加大,土地供需矛盾加大,企业用工成本增加,资源要素制约着杭州经济的发展,如果沿袭原有的发展方式,杭州的资源环境将难以支撑经济的快速发展。
——竞争力提升难。杭州产业总体仍处于全球价值链中底端,产业升级面临困难。虽然杭州科技进步在促进产业结构升级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但仍然滞后于经济发展。以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的产业竞争力依然较弱,具体表现在:发明专利授权数量不够多;企业生产设备相对落后;拥有自主品牌的工业企业比例较低;多数企业品牌建设落后,缺乏参与或主持制定标准的能力;高技术产业规模偏小等。
——区域统筹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格局基本形成的前提下,现有的创业创新体制、社会管理体制和行政管理体制等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影响市场发挥资源配置作用、阻碍市场主体健康发展的体制性障碍仍然存在。农村发展滞后于城镇,自2006年以来,杭州市区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一直高于全市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增长率,特别是5县(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明显低于萧山、余杭。此外,农村的民生事业发展滞后于经济发展,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很难突破资金、建设用地瓶颈,农村专业人才引进难留住更难等问题,也进一步拉大了城乡之间的差距。
转变路径
经过长期的快速发展,杭州面临现实的挑战:面临追赶世界潮流的挑战;面临城市竞争的挑战;面临区域统筹的挑战。杭州要保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就要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总体方向是:依托转化内部潜在资源优势,集聚外部高端资源要素,采取“跨越式发展”模式,抢占长三角区域的产业制高点、市场制高点和竞争制高点,加快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文创经济转型发展,实现“杭州制造”向“杭州创造”、“杭州服务”、“杭州创意”跨越,打造高层次的“三二一”产业结构,进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支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导特征的后工业化时代,这应是杭州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的路径。
一是优化结构体系,推进产业融合。大力发展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推进产业高端化,努力提升杭州市产业国际分工地位,注重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壮大培育,提升发展传统优势工业、适度发展新型重化工业、大
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全面构筑形既接轨世界又有杭州特色、制造与创造相互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相互配套、工业化与信息化相互融合的“3+1”(现代服务业、现代工业、现代农业+文化创意产业)现代产业体系。
自主创新为源动力,淘汰低端产业,提升中端产业,发展高端产业
这些年来,杭州确定的城市国际化、工业兴市、服务业优先、软实力提升、环境立市、民主民生战略,从根本上讲是贯彻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
二是加快高端发展,强化科技创新。以自主创新为源动力,淘汰低端产业,提升中端产业,发展高端产业,培育特色产业,鼓励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引导企业研发向上下游衍生产品转移,引导更多企业围绕核心产品构造配套产品链,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传统工业向集群化的新型工业、传统农业向现代都市农业转变。不断完善公共科技服务职能,完善科技创新战略动力机制与制度安排,实现科技对产业转型的强大支撑。
三是培育企业梯队,健全体制机制。择优扶强,抓住大企业大集团、成长型中小企业、科技型初创企业三个重点,培育和引进同步发展,着力构建合理的、梯队化的企业结构。逐步形成以大企业大集团为龙头、众多中小企业为龙身龙尾,彼此关联、相互促进和支撑的新型产业组织结构。加强产业转型升级的体制机制保障,整合完善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产业导向目录和空间布局指引的作用。健全资本市场,健全要素配置机制,运用土地、资金、能源、环境资源等要素的配置杠杆,调节引导产业的转型升级。
四是优化空间布局,加强开放合作。以产业导向目录为指导,建设产业大平台,形成各类产业发展集聚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破解土地要素资源制约,形成产业间的规模效应和协同发展效应,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杭州作为长三角南翼的中心城市和杭州都市经济圈的中心城市,应充分利用好区域地位优势,以全面开放提高国际竞争力,加强与国内外先进企业的合作,加快出口产品转型,提升附加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努力引进符合杭州产业导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实施好“走出去”战略,规避贸易磨擦,扩大产业的国际化经营。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促进产业向价值链的高端升级。
五是构建生态文明,突出民生社会。倡导绿色产业、绿色消费、生态人居环境等生态文明理念,引导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提高市民的生态意识。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向“低消耗、低污染、高效益”转变。积极发展低碳经济,逐步建立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产业发展机制。继续以“破七难”为主载体,形成“7+X”新框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