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具有浙江特色的开发区转型之路——浙江省开发区转型升级思路研究
2010-08-02刘堂福童相娟殷庆坎戎良
文/刘堂福童相娟殷庆坎戎良
开发区的转型是浙江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前提,只有开发区的成功转型,才有全省的成功转型。开发区要主动成为引领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先行区和核心区
自1984年设立首个开发区以来,经过20多年的艰苦创业,浙江省开发区已经发展成为浙江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的重要平台,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集聚科技、人才等创新资源的重要载体。目前全省开发区以不到全省千分之五的面积,引进了占全省50%左右的实到外资,实现了占全省40%以上的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和出口交货值。因此,开发区的转型是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前提,只有开发区的成功转型,才有全省的成功转型。当前浙江开发区需积极应对新形势,把握新机遇,按照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加快转型升级,调整产业结构、提升对外开发水平、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主动成为引领全省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先行区和核心区。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开发区转型升级的核心。发挥全省经济发展主平台作用,推进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互动发展,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强政策引导,加快培育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引导产业合理区域分工,增强开发区特色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贯彻落实全省11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规划,鼓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投入,引导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强强联合,推动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做强做大,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提升。形成以通用、专用设备及关键零部件产业、现代仪器仪表产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交通运输及关键零部件产业为主的装备制造业体系,重点培育包括杭州、萧山、宁波、温州、嘉兴五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以及重点省级开发区发展成为国际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形成以石化产业、钢铁产业、船舶修造业为主的临港重化工业体系,加快培育环杭州湾的宁波、嘉兴、舟山及温台沿海地区重点开发区发展成为临港产业基地。同时,加快应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纺织化纤、品牌服装、家用电器、塑料制品、金属加工、造纸及包装、精细化工等比较优势产业。
——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把握全球产业发展新趋势,紧抓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机遇,结合全省发展基础,重点发展电子信息产业、生物和医药产业、新材料产业、新能源、节能环保产业、海洋新兴产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选择上以环杭州湾、温台沿海产业带范围内的杭州、宁波两家国家级高新区,绍兴、湖州、新昌、嘉兴等省级高新区,杭州经济开发区、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等重点开发区为重点,积极向金衢丽产业带及周边重点开发区拓展;同时,加快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级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载体,扩大发展规模,提升发展水平。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坚持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并进,把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放在重要位置,突出发展现代物流、商贸流通、金融、科技研发、信息服务等服务业;同时,鼓励有条件的开发区依托特色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业等服务业。遵循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规律,着力打造一批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以现有“三圈一群”范围内的开发区为重点,选择一批与城区联系紧密的、具备较好发展基础或较大发展优势的开发区,加快形成一批包括义乌国际物流园区、宁波保税物流园区、杭州国际物流中心、杭州空港物流中心、宁波空港物流中心等在内的现代物流基地;一批包括杭州国家软件产业基地、宁波国际软件园、嘉兴软件园等在内的软件与服务外包基地及商品交易基地等各类生产性服务业基地;继续建设好现有杭州之江国家旅游度假区、杭州高新技术开发区、横店影视产业试验区等文化创意产业基地,并积极培育一批新的文化创意产业、旅游服务基地。
整合发展空间,积极拓展增长新空间
加强开发区空间集约利用,加快推进开发区整合、扩容,促进开发区协调合作,为开发区转型升级提供空间保障。
——加强现有空间集约利用。积极探索和制定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管理办法,盘活土地存量,优化用地结构。提高准入门槛,在签订土地出让合同时,对开工时限提出明确要求,避免土地闲置,并逐步淘汰占地多、效益差的项目。对开发区内闲置厂房进行普查,建立可出租厂房信息库,构筑“厂房超市”,积极对外招商;引导中小企业向多层标准厂房集中,并对区内企业提高容积率,增加建筑面积的厂房改造活动给予优惠补贴。
——推动开发区空间整合、扩容。针
开发区要发挥经济发展主平台作用,推进大产业大企业大项目建设,加快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对当前开发区发展较快而核定面积普遍偏小实际,以全省组织开发区整合提升试点工作为契机,各开发区提前做好空间整合方案,为拓展发展空间做好准备。在空间整合上,各开发区可结合开发发展实际并参考就近整合、异地整合、就近加异地整合等拓展方式。同时,根据国家有关规定和发展实际需要,在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积极推进开发区扩容工作,依法采取土地置换、扩区等方式调整和扩大规划范围。
——促进开发区协调合作。对开发区实行分类指导,各开发区要根据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部署,因地制宜,综合考虑各自的自然资源禀赋条件、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经济发展水平、发展潜力和区位优势等因素,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明确各自的发展定位,确定各自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避免开发区之间的同质化竞争,努力实现开发区的差异性和错位发展。加强区域协调发展,缩小经济发展差距。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不同地区的开发区要建立长效合作机制,进行跨地区的资源整合、功能互补、人才互动、经验交流,促进开发区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按照区域比较优势原则,明确各自的发展定位,确定各自优先发展的主导产业,避免同质化竞争
完善科技创新体系,推进自主创新型园区建设
全省开发区应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向开发区集聚,树立开发区创新优势,并力争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型园区。
——加快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体系。切实发挥政府及开发区在集聚创新资源、建设科技创新载体和科技服务体系等活动中的组织引导作用。进一步加快建设孵化中心、创业中心,引导和鼓励企业设立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全面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大力吸纳和引进科技创新资金、人才、科技成果、先进设备等创新资源。开发区投资建设或引入以开放实验室、产业技术服务、创业支撑服务平台等为载体的公共服务体系。
——积极培育自主创新型园区。营造良好的体制和环境,加大对原始创新支持力度,争取形成一批高端技术。注重二次创新,强化对集成创新的扶持和指向,并及时保障集成创新成果的生产力支撑,有效发挥集成创新经济效益。积极构建富有成效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模式,探索技术联盟、联合承包工程、配套协作等方式主动承接技术外溢,更要重视消化吸收基础上的再创新,走出恶性循环的“引进怪圈”。选择一批具备较强科技实力的省级以上高新技术开发区(园区)和经济开发区,给予政策支持,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型园区。
开发区应加快科技创新载体和服务体系建设,促进创新资源向开发区集聚,树立开发区创新优势,并力争培育一批自主创新型园区
树立循环经济理念,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提高开发区可持续发展能力,不但是开发区响应全省循环经济试点建设需要,更是其应对资源和环境约束,实现跨越发展的战略举措。
——全面推行生态化建设与改造。在前期编制完成开发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规划和实施方案的基础上,力争“十二五”期末全面完成开发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增强整体统筹观念,积极探索开发区与周边区域整体推进生态化建设与改造的新思路。将开发区生态化建设与改造的有关内容统一纳入到全省开发区考核评价体系,加强监测、评价工作,促进生态化建设与改造工作扎实有效推进。落实生态化建设与改造成果,分年度推出一批生态化建设与改造成效突出、示范性强的开发区成为国家级、省级生态开发区、循环经济示范区。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按照生态产业链的发展要求,建立“生产—消费—分解”的产业循环体系。科学规划布局产业上下游项目及关联项目,通过“补链”工程,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及循环利用。同时要依照区内企业物流或能源流传递等方式,对不同工厂、企业进行合理布局与调整,形成资源共享和副产品互换的产业共生组合。大力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和回收利用,积极创建各类固体废弃物分类回收和再资源化处理体系,提高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建立循环经济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服务。
——加大环境保护力度。严格执行国家环保产业政策,认真做好事前环保审批、项目环保审核、区域环境影响评价工作,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度,对于不符合环保规定的项目,禁止入区投资。加大环境保护投入力度,确保污水、固体废弃处理设施等各项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与开发区建设、产业发展相同步或适度超前,实现集中供水、供热与供气,污水、垃圾等集中处理。高标准控制和治理废水、废气、固体污染物,构建完善的区域环境监测和检测体系。抓好重点行业污染防治,控制和治理污染源。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加快淘汰污染企业和高耗能企业。
坚持开放合作,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提高利用外资质量,推动内资与外资相互融合、联动发展,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构筑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增强开发区转型发展活力。
——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和水平。由只注重规模和数量向质量和水平转变,选择引进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投资强度高、产出率高的项目。除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制造环节外,鼓励投资方在开发区设立研发中心、财务中心、技术服务中心、培训中心、采购中心、物流中心、运营中心及区域性总部,建设总部基地,发展总部经济。同时,制定优惠政策,大力引进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高素质高层次人才。
——促进外资与内资协调发展。将利用外资与优化国内经济结构相结合,探索外国投资者以并购、参股等多种方式参与内资企业改组改造。营造多种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的环境,引导一批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内资企业落户开发区。认真解决好内资企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培育一批管理水平高、综合实力强、外向程度高的大型内资企业。鼓励内资企业在与跨国公司开展加工配套协作等的基础上,提高产业分工地位,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和支持开发区内有条件的内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投资与竞争,到境外投资和承包工程,设立生产基地、销售网络和研发机构,开发利用境外市场和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企业、跨国公司。把开发区建设成为内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参与全球竞争、走向国际化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