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好温岭经济转型的“方向盘”
2010-08-02陈文波
文/陈文波
做好产业升级这篇文章,推进经济全面转型,是实现温岭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金融危机引发世界经济大衰退的同时,也引发了国内各界对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内在矛盾的高度关注。对于温岭来说,从本源上解决发展所面临的动力不足和后劲不足问题显得更为紧迫了,而做好产业升级这篇文章,推进经济全面转型,则是实现温岭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硬伤”和“软肋”
温岭民营经济发达,全市共有企业3万多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644家。长期以来,温岭传统产业的发展在较大程度上沿袭了高投入、高消耗、低效率、难循环的增长方式,以大量消耗资源为代价换取经济增长的特征明显,产业层次不高,准入门槛低,技术水平落后。依靠低廉的土地价格、原材料价格和劳动力成本,“温岭制造”在相当长一段时期保持了良好的市场竞争优势,同时也让温岭经济发展背负了沉重的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面对当前国际国内经济环境趋紧、各类要素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周边县市同行竞争对手快速崛起,原有的低成本竞争优势开始逐渐弱化,大有“标兵渐远,追兵渐近”之势。
推进经济全面转型,是实现温岭经济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
近年来的工业用地紧张则暴露出温岭传统产业粗放式结构导致的硬伤。据了解,全市近期有用地需求的工业企业330多家,用地需求达7035亩,而每年推出的工业用地仅为3000亩。由于企业多,土地供给少,用地价格逐年攀高,土地供需矛盾日渐突出,部分发展势头良好的企业受限于土地供给不足和用地成本压力,难以在本地拓展生产规模。而伴随着园区化建设的推进,企业入园又面临着国家相关政策在单位面积投资强度和产出强度等方面的准入限制。传统产业的资源瓶颈约束日渐明显,企业外迁形成的“去温岭化”现象逐渐显现。
由于历史原因,温岭民营企业兴起和发展的门槛比较低,带有很强的草根性。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普遍以家庭作坊式生产为主,经营管理粗放,而具有一定规模的企业大多家族化色彩浓厚,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这种模式决定了企业在体制机制创新上表现不足,并进而影响到对优秀人才的引进和管理。“招人难、留人更难”已成为当前温岭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以今年的一次企业招聘情况为例,温岭劳动力市场推出岗位近2000个,但签约的不到100人。优秀人才不足特别是企业家整体素质的欠缺,成为制约工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另一大障碍在于创新能力不足。温岭不少企业缺乏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科技含量和装备现代化程度不高,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的有效机制尚未真正形成。企业在科技研发上的投入明显滞后于产能扩张,表现为企业技术人员占从业人员的比例、研究开发费用占销售收入的比重明显偏低,其结果是多数企业虽已形成生产能力,但却没有形成开发能力,以至于在制造上模仿多于创新,同质化现象严重,恶性低价竞争愈演愈烈,企业“低、小、散”现象长期得不到改观。这些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难以取得话语权,一旦外部环境发生改变,极易陷入发展困难的窘境。
把握转型的战略方向
温岭正处于工业化、城市化明显加快的特定阶段,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严重不适应当地经济的发展。温岭经济转型的方向,就是要以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为核心,充分发挥产业集群优势,通过产业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产业优化发展。温岭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首先要破除各种体制机制的瓶颈,推进政府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要着力提高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企业的水平,加快企业质量体系和行业标准建设,深入推进“企业精细化管理工程”和“企业家素质提升计划”,重点引进一批科技实用型、企业经营型和高精尖复合型人才,提高企业管理创新能力。加大对科技研发和技改贴息的投入,整合创新资源,积极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科研应用合作平台,引导企业加强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真正变“制造”为“创造”,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重点是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对温岭的传统特色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嫁接,并形成自主品牌,争取在产业的发展层次和技术水平上取得突破,同时制定新能源、电子信息等产业的扶持政策,促进太阳能应用、节能灯、生物医药等产业优先发展,逐步提高新兴行业占工业产值比重,实现温岭产业从劳动密集型逐步向技术密集型过渡,彻底摆脱依靠低成本、低价格求生存的状况。
——产业集群发展。充分把握温岭经济的特点和特色,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因地制宜地制定一系列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和指导性意见,明确扶持的重点和方向,推动一批已具有一定规模的块状经济继续做优做强,促成泵与机电、汽摩配、鞋业等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成功转型,全力打造泵业现代产业集群省级试点,争创优势产业国家级区域品牌。要着眼于工业园区布局优化,根据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编制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规划,进一步推动重点企业向工业园区集聚,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管理、规模化发展、专业化经营”的产业集群发展新模式。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两创”总战略和打造海洋经济带总体要求,突出抓好温岭沿海产业带的开发建设,一方面是要加快交通、能源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产业发展要素支撑体系;另一方面要积极跟进行政服务、金融服务、技术服务等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创造产业集群发展良好的外部环境。
通过产业融合,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由高消耗向高效率转变,由粗加工向深加工转变,由低端产品向高端产品转变
——产业融合发展。着重抓好产业间的延伸式融合和产业内的重组式融合。延伸式融合就是致力于从根本上转变传统的产业发展方式,通过对关联产业的融合实现产业链的互补和延伸,进而达到优化产业结构的目的。温岭大多数企业将自身的发展定位在产业链分工中利润最薄的制造业环节,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要从转变“重制造、轻经营”的传统观念入手,积极发展产业链经济,鼓励并引导研发设计、信息金融、现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和传统制造业融合发展,抓好与长三角、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产业承接转移,进一步优化温岭的产业结构,促进三次产业比例更科学、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重组式融合就是要致力于强化产业内关联企业间的有效合作,变竞争为竞合,实现企业的优势互补,以达到“1+1>2”的效应。政府要全力促成产业融合发展的部门协作运行机制,为产业融合和企业发展提供宽松的外部环境,企业要进行观念上的革新,以战略眼光谋求长远发展,在资金、技术、管理等方面加强企业间的合作,有条件的企业要争取到国外投资,实现更广泛领域的产业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