浦口龙虎巷传统民居建筑研究
2010-07-30毕金城
毕金城
1 浦口以及龙虎巷概况
浦口区地处南京市西北部,扬子江北岸,与南京市雨花台区、江宁区隔江相望,北部、西部分别与安徽省来安县、滁州市、全椒县、和县毗邻。春秋以降,浦口一直是江北繁华之地。近代的浦口作为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兴建了大量的工业建筑群,在这些工业建筑附近,由于职工生活的需要而衍生出一定规模的民居建筑,比较集中则形成了极具特色的历史街区。龙虎巷街区是其中最优秀的代表。
龙虎巷历史街区位于南京市浦口区顶山街道,浦镇车辆厂西北侧。近代,浦口开埠。光绪年间,英国铁路公司修筑津浦铁路,该铁路北起天津,南到浦口。为了维修津浦铁路南段运行的机车车辆,以及线路、桥梁、轮渡等维修所需配件、材料,当局于 1908年在浦口又兴建了浦镇车辆厂(时名铁路浦镇机厂)。随着津浦铁路的兴建,大量北方的修路工人随工程南下浦口,渐渐在浦厂西北侧形成了街区,并取名龙虎巷,含藏龙卧虎之意。
龙虎巷的民居绝大部分是天津人、唐山人于民国初年至民国二十六年(抗日战争之前)间建造的。他们世世代代干铁路,做厂的,跑车的都有。许多老房子里,至今居住着他们的第五代甚至第六代子孙。浦厂当年势力较大的有王家、范家等,他们结拜成兄弟,现在的居仁巷58号,89号和前面的88号等都是他们自家请瓦匠盖起来住家的房子。当年建房所需的材料有许多也都是用浦厂中的。抗日战争开始后,龙虎巷周边的民居被日军征用当作兵营,得以较好的保存下来,没受到严重的战争毁坏。解放后,这些民居有一部分收归房管所,另外一部分则仍为原房主所有。文革时期,因当时范家的房东怕自家的大宅子被充公,就与当时住进的房客协商将一部分的房产卖了出去。因此,以后南来北往住进来的房客也渐渐多了起来。现在的龙虎巷人口组成也不仅仅是唐山人占多数了。
2 龙虎巷街区民居建筑的特点
龙虎巷的民居是在当地特定的自然、历史以及社会条件下诞生的。当年修建这些房屋的居民很多都家境殷实,具有一定的财力兴建高质量的房舍。与浦口本地传统的粉墙黛瓦、阁楼式民居不同,这些来自华北平原的职工所建造的住所在外观上最大的特点就是大规模的使用青砖,封闭而厚实,而且均为单层合院式建筑,多用硬山屋顶,体现出典型的华北建筑风格(见图 1)。由于龙虎巷与浦镇车辆厂有着深厚的渊源,所以这里的民居也受到工业建筑的影响,大都选材考究,施工精良,功能合理,质量上乘,同时装饰又比较简洁,体现出独特的理性之美。由于浦镇车辆厂最初是由英国人建造和管理,所以龙虎巷的民居建筑又或多或少的受到英式建筑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山墙上。其中一些建筑在中国传统的封火山墙的基础上,将山墙的轮廓改造成英国式样。某些还在山墙上使用了仿照英式壁炉所砌筑的装饰物,实际上并没有壁炉的功能,但却起到美观的作用,可看出当年的营造者在浦镇车辆厂长期被英国人管理的环境下对英式建筑特色的吸收(见图2)。
3 龙虎巷街区的空间格局
整个街区占地约2.5 km2,总平面为扁长形,从西北到东南长约320 m,从东北到西南宽约100 m。各条街巷组成的主干与分支脉络清晰。龙虎巷是街区的主干道,呈西北—东南走向,长约320 m,宽约8 m。周边联系着众多的小巷,宽度在2 m~5 m之间。名字也都古朴雅致,诸如礼仪巷、仁义巷、居仁巷、思索巷等等。巷子之间交错相连,四通八达。大多数巷子已经被改造成水泥路,少数仍保留了原始的青石板路。巷子两旁分布着青砖小瓦的院落,整个街区现存民国建筑40余处,保存较好的有近20处。建筑均为一层,空间尺度宜人。
4 龙虎巷传统民居建筑分析
4.1 建筑的空间和结构
龙虎巷的民居建筑多为三合院或者四合院格局,一层,一进~三进不等,有明显的中轴线。正门大多设有门房;正对大门为正房,一般为三开间,中间是堂屋,两侧作为卧室;院落左右两侧有厢房,开间从一间~七间不等;整个院落不设回廊,院内多用青石板铺地,再栽种各种花草树木。龙虎巷地区的民居高大宽敞,大多为单层两坡顶,砖木结构,用圆木建造梁柱体系,再用青砖砌筑墙体。梁架以穿斗式为主,兼用抬梁式。木料直径在150 mm~300 mm之间,均为圆柱形,施以清漆,外观即为木材原样,木雕也很少使用,体现出类似于工业建筑的理性之美。据当地人描述,这些房屋当年的主人大多家境殷实,很多房屋初建成时,室内地坪下面造有七八十厘米深的地窖,上面铺设木板,可以使室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可惜这些地窖现在已经基本无存。
4.2 建筑细部
1)基础。院落内地坪一般比院外街道高出500 cm左右,大门前设踏步。这种抬高院落地基的做法对于排除院内雨水具有良好的效果,是对浦口当地多雨气候的适应。
2)墙体。与江南地区的粉墙黛瓦不同,龙虎巷民居的墙体均为青砖砌筑,不刷石灰,也不设木板墙。墙厚约300 cm,灰缝厚约1 cm,用白石灰粘结,灰缝细腻,做工精良,历经近百年风雨依然完好。这种厚实的墙体做法体现了华北平原的建筑特点。
3)屋顶。龙虎巷民居的屋顶主要有悬山和硬山两种形式,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硬山顶的封火山墙,高大突出,有些还受英式建筑的影响,在封火山墙上做出壁炉和烟囱式样的装饰。屋面铺设小青瓦,正中一条屋脊。但是由于受到华北地区建筑特点的影响,这些住宅的出檐都很浅,而浦口雨水较多,所以后来一些居民在建筑檐口下又加建了简易的雨篷。
4)砖饰。由于龙虎巷民居建筑的建材以青砖为主,所以相应的砖饰也比较发达,这些砖饰主要出现在大门的门头上。与中国传统的精雕细刻不同,龙虎巷的砖饰简洁大方,不用雕刻,而是采用丰富的砌筑手法,体现了一种不同于传统的工业理性之美(见图3)。此外,门窗过梁上皮的砖有各种式样的砌法,既符合受力原理,又经济美观(见图4)。
5)室内装修。龙虎巷民居的室内空间基本上简洁实用,装饰很少。比较有特点的是地面装修,原来在堂屋里均有青石板铺地,形状有正方形、多边形等多种花样,如今仍有几处保存完好。而卧室之中则铺设有木质地板,但是已经基本无存。
6)室内采光。民国时期的建筑在形制上比清朝的要开放灵活许多。比如很多堂屋或者卧室,除了正面开窗采光以外,会在建筑背面开小窗,增加采光和通风量,在风雨天或者寒冬里将窗户封实,仍可起到保温的作用。
古建筑是历史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龙虎巷民居建筑群具有典型的历史意义以及独特的文化艺术价值,在这些民居里承载了津浦铁路以及浦镇车辆厂所衍生出来的独特的生活文化。如何对其进行保护以及延续街区的活力是需要研究解决的重要课题。
[1] 江浦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江浦县志[M].南京:河海大学出版社,1995:12.
[2] 浦口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浦口区志[M].北京:地方志出版社,2005:1.
[3] 汪永平.南京历史文化名镇——浦口三镇[J].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14-17.
[4] 马瑞亚.我国传统民居的南北差异[J].山西建筑,2008,34(26):40-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