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
2010-07-29邸鸿雁
邸鸿雁
(河北省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急性脑梗死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其病死率、致残率均高。新型自由基清除剂依达拉奉可改善急性脑梗死所致神经功能障碍和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笔者应用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40例,疗效良好,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和住院患者共80例,符合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1]并经CT或MRI证实,发病在48 h以内,除外脑出血、伴严重全身性疾病的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治疗组40例中男25例,女15例;年龄52~76岁,平均64.3岁。对照组40例中男24例,女16例;年龄54~74岁,平均63.1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与观察指标
两组基础疗法相同,均行调控血压、控制脑水肿、改善脑循环、维持水电解质酸碱平衡、防治并发症以及对症支持治疗。对照组给予丹参、胞二磷胆碱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用依达拉奉注射液30 m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滴注,每日2次。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两组分别于治疗前后作血尿常规、肝肾功能检查,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评定治疗后疗效及不良反应。
1.3 疗效评定标准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采用中国卒中量表,0~15分为轻度神经功能缺损,16~30分为中度缺损,31~45分为重度缺损。根据全国第4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定的标准[2],基本治愈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91%~100%,病残程度0级;显著进步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46%~90%,病残程度1~3级;进步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18%~45%;无变化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低于17%;恶化为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增加18%以上。前三者合计为总有效。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计量数据以均数±标准差()表示,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检验,P<0.05表示有显著性差异。
2 结果
由表1可见,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有明显好转(P<0.05或 P<0.01),临床总有效率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血尿常规、肝肾功能均无明显变化。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对比情况
3 讨论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组织局部动脉血流灌注减少或完全中断,停止供血、供氧,引起相应脑组织坏死、软化。急性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目前主要治疗手段有药物溶栓、抗血小板聚集、改变血液黏滞度和应用脑神经保护剂、控制脑水肿等。研究表明,脑缺血尤其脑缺血-再灌注后产生的大量有害活性氧导致的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蛋白质氧化及DNA损伤是引起脑梗死的主要原因之一[3]。近年研究表明,自由基在缺血后脑损伤中起关键作用。缺血期花生四烯酸在脑组织(包括脑微血管)中的代谢加速,导致自由基生成增加。自由基通过对膜磷脂中不饱和脂肪酸的过氧化而导致细胞膜损伤、脑水肿和神经元死亡[4]。脑神经保护剂可在改善脑缺血的同时,保护脑组织尽可能少受各种代谢毒物的损害,延长缺血神经细胞的生存能力,从而改善预后,是治疗早期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手段之一。依达拉奉可以通过早期的自由基清除途径及晚期的抗炎作用起到神经保护作用,这主要通过清除羟基,抑制脂质过氧化作用;抑制白三烯的合成,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发挥抗脑水肿的作用;抑制神经细胞损害作用;抑制血管痉挛作用[5]4个方面来实现。依达拉奉还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从减轻炎症介质释放的角度支持脑保护作用。此外,依达拉奉不影响血液凝固、血小板聚集及纤维蛋白溶解,因而不会增加出血的危险。本研究结果也表明,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1]中华医学会全国第四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J]. 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79.
[2]中华医学会神经科学会.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功能程度评分标准[J].中华神经科杂志,1996,29(6):381.
[3]Mizuno A,Umemura K,Nakashima M.Inhibitory effect of MCI-186,a free radical scavenger,on cerebral ischemia following rat 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clusion[J].Gen Pharmacol,1998,30(4):575-578.
[4]Halliwell B.Reactive oxygen species and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J].J Neurochem,1992,59(5):1609-1623.
[5]刘心萍.依达拉奉的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药业,2009,18(7):62-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