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市物质积累基础评价及其空间结构差异分析
2010-07-23唐郑宁骆华松周向科
唐郑宁,骆华松,周向科
(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昆明 650092)
0 引言
当前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是在经济总体增长的同时,地区发展差距扩大,区域物质积累基础既是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表征,又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因此,物质积累基础的区域差异则既是区域发展差距的表现,又是进一步引起区域差距的物质基础之一。
本文以昆明市为切入点,运用物质积累基础和空间相关理论,通过对其物质积累基础和空间结构的评价分析,探讨提高昆明市物质积累基础和各市、县、区协调发展的战略思路,期望能够为实现区域共同发展战略目标、推进昆明市发展做一点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
1 物质积累基础评价模型构建
1.1 物质积累基础的内涵
物质积累基础是某一区域在一定时期内创造出来的社会财富的实物表现形式,反映的是区域发展的社会经济条件。可以通过由基础设施水平、交通通达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指标综合构成的物质积累指数(HMI)来表达。根据物质积累指数高低,基于分县单元,可以将中国不同地区的物质积累基础划分不同类型区,以揭示不同地区的物质积累水平及其空间差异。
1.2 物质积累基础的评价指标体系设置
物质积累基础评价可以通过由基础设施水平、交通通达程度和经济水平等指标构成的物质积累指数来表达与评价(图1)。其中,基础设施水平反映了区域物质生产和劳动力再生产的水平,以及社会再生产的可持续程度;交通通达程度反映了区域交通运输能力及要素与商品流动的便利性;经济发展水平反映了区域生产力及经济发达程度。
1.3 物质积累基础评价的计量模型构建
基于图1区域发展的物质积累基础评价指标体系,在分别对基础设施指数、交通通达指数、经济密度指数进行评价的基础上,可以构建区域发展的物质积累基础评价计量模型。
1.3.1 基础设施指数
该指标主要用建设用地水平、通讯设施水平和卫生设施水平的归一化算术平均值来表征:
式中,JS为基础设施指数;JY为建设用地水平的归一化值,TX为通讯设施水平的归一化值,WS为卫生设施水平的归一化值。其中,建设用地水平采用建设用地占土地面积比例来度量(%),即建设用地面积/土地面积×100%;通讯设施水平采用每万户拥有电话(本地电话、移动电话)比例来表征(%),即(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家庭万户数×100%;卫生设施水平采用每万人拥有床位数来度量(张/万人),即卫生机构床位数/人口数(万人)。
1.3.2 通达指数
该指标主要采用区域交通密度、交通用地水平和通达度的归一化算术平均值来表示。
式中,TD为通达指数:JM为交通密度的归一化值,JY为交通用地水平的归一化值,Ta为通达度的归一化值。其中,交通密度用公路密度、铁路密度以及内陆河密度来度量,即该地区公路、铁路以及内陆河各自长度所占土地面积的比例;交通用地水平用交通用地占土地面积比例来衡量(%);通达度以到公路(国道)、铁路、机场、港口以及省会城市距离来表征,即该地到以上五项距离之和。
1.3.3 经济密度指数
该指标主要采用经济密度与土地城市化水平的乘积来得到经济水平指数。
JM=Jm×TDC
式中,JM为经济密度指数:Jm为经济密度,用地均GDP来衡量,即该地GDP/土地面积;TDC为土地城市化水平,用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占地比重来表达,即该地建设用地/土地面积。
以上归一化方法采用下列公式处理得到:
式中,Ximin,Ximan分别为指标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1.3.4 区域发展的物质积累基础指数
在上述三个分指标评价的基础上,由基础设施指数、通达指数和经济密度指数构成区域发展的物质积累基础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HMI为物质积累指数;JS为基础设施指数;TD为通达指数;JM为经济密度指数。HMI值介于0—1之间,HMI值越大,物质积累基础水平越高。
2 昆明市物质积累基础指数评价
2.1 研究区概况及其资料来源
本研究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各区县按省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要求报送的数据、昆明市统计年鉴(2007年),运用上文物质积累指数的计量模型,计算得到昆明市各区县基础设施指数、通达指数和经济密度指数的分值。
表1 昆明市物质积累基础分量指标评价结果
2.2 昆明市物质积累基础分量指数评价
物质积累指数由基础设施指数、通达指数和经济密度指数三个分量指数组成,根据相关数据,对昆明市物质积累指数的三个分量指数进行测算,得到计量结果见表1。
2.2.1 基础设施指数评价
从表1可以看出,昆明市基础设施指数分值普遍很低,绝大数区县的分值都在0.1—0.4之间,处于低水平。东川区、禄劝县、富民县建设用地过低;卫生设施水平除昆明市区和安宁市较高外,其余县区都很低;通讯设施水平晋宁县和禄劝县最低。从上表可以看出,昆明市所辖八县和东川区的基础设施水平与昆明市区相差过大,不利于整个昆明市的整体发展,有必要加强郊区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
2.2.2 通达指数评价
从表1可以看出,昆明市的通达度相对比较好,基本上都在中等及中上水平。五华区、盘龙区和安宁市的通达度最高,通达指数都在0.8以上,达到了东部经济发达区域的通达水平。其余十个县区的通达指数在0.5~0.7之间,只有寻甸县的通达指数稍低于0.5。
2.2.3 经济密度指数评价
经济密度指数采用经济密度与土地城市化水平的乘积归一化值来表示,它的指数高低决定于地均GDP和土地城市化水平用建设用地水平。从表1可知,指数在0.8以上的区县市有8个,但是指数低于0.4的却有5个,这说明了昆明市各区县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经济发展水平相差过大,特别是禄劝县、寻甸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过低,不利于整个昆明市的经济发展。有必要对这些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县加大各方面的扶持力度,促进昆明的整体发展。
表2 昆明市物质积累基础的县域空间差异
3 昆明市物质积累基础的空间结构分析
3.1 昆明市物质积累基础的县域空间差异
根据表1的评价结果以及不同类型区的划分标准可以得知(表2),在昆明地区,处于物质积累中上水平地区的有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和西山区;处于物质积累中下水平地区的有呈贡县、晋宁县、宜良县、嵩明县、安宁市;处于物质积累低水平地区的有东川区、富民县、石林县、禄劝县寻甸县。总体上来看,昆明市的物质积累水平不高,中下低水平地区占71.5%。中上水平地区只占28.5%,没有一个物质积累高水平地区。这一结果说明,昆明市作为云南省会所在地,相对于东部省会所在地来说,物质积累水平相差很大,特别是作为昆明市辖区的东川区,物质积累处于低水平地区。所以,昆明市一定要加强物质积累基础,特别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
3.2 昆明市物质积累基础的圈层空间结构分析
昆明市物质积累基础不仅存在着县域之间的差异,而且呈现出明显的圈层空间结构差异。
3.2.1 昆明市物质积累基础指数圈层空间结构
昆明市共辖五区八县一县级市,各县区市的物质积累基础水平相差很大,根据表1昆明市各区域物质积累基础指数结果,我们可以把它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物质积累基础指数在0.7以上,为中上水平地区,有五华区、盘龙区、官渡区和西山区;第二个层次指数在0.5~0.7之间,为中下水平地区,有呈贡县、晋宁县、宜良县、嵩明县、安宁市;第三个层次指数在0.5以下,为低水平地区,有东川区、富民县、石林县、禄劝县寻甸县。
昆明市各区域物质积累基础水平,在空间结构上构成一个圈层结构,随着距离圈层核心越远,区域的物质积累基础越差。各圈层的物质积累基础水平差距很大,作为圈层核心的昆明市区是云南省物质积累基础水平最高区域,而作为第三层的禄劝县、东川区却是云南省物质积累基础水平最低区域,区域发展极不平衡,中上水平地区只有4个,而低水平县区有5个,作为一个省会城市,这种发展是极不协调的。
3.2.2 昆明市物质积累基础圈层空间结构的形成原因分析
从历史发展来看,昆明市从唐代的拓东城到鄯阐城,元代的中庆城,明代的云南府城,这四次建城在不同时期不同程度有所发展,在空间上有继承性,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昆明市的市区部分。经过历代统治者几百年的开发建设,昆明市区的物质积累基础水平很早就得到逐步完善提高,它周边区域是随着昆明市区的发展而发展的。
从经济扩展机制来看,昆明城市作为一个省会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是云南省经济发展的中心地区。区域经济发展的向外辐射能力,依据距离衰减原理,距经济发展中心地区越远,它的辐射能力就越弱。所以距离市区最近的呈贡县、晋宁县、宜良县、嵩明县、安宁市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区最外围的几个县区经济发展水平最差。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了其物质积累基础水平的高低。
从行政管理机制来看,一个中心区域总是会占有其管辖的其它区域的大量资源,这是由我国的行政管理机制决定的。昆明是云南省的省会城市,是云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市区得到了更多的政策和经济上的支持,特别是基础设施和交通运输建设方面,都优先和领先于其他县市区。它的辐射能力也是随距离而衰减,距昆明城市越远经济发展水平越低,物质积累基础水平也越低。
从地理环境的影响来看,地理环境的优劣,对区域的物质积累基础水平高低起着很大的作用。处于最里层的昆明市区,地势平坦,气候适宜,水资源充足,旅游资源丰富,这些都促进了物质基础的积累和发展。越往外自然环境越差,物质积累基础水平也越低,禄劝县、东川区山区面积大,自然条件较差,物质积累基础指数较低。
4 增强昆明市物质积累基础及其空间协调发展的对策
4.1 拓宽投资,增强基础设施建设
昆明市的基础设施水平普遍较低,单靠政府投资难以较快提高。有必要拓宽投资面,实现基础设施供给主体和资金渠道的多元化。首先实现基础设施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实现基础设施供给主体的多元化就是让政府、私人和民间组织共同加入到提供基础设施的行列中来。其次实现农村基础设施资金渠道的多元化。除了各级财政之外,基础设施的资金渠道还应该包括以下几种。一是农村集体资金。村集体积累下来的资金、村集体财产转让等获得的资金、村办企业的利润等都可以成为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所需的资金来源。二是私人资金。政府可以通过各种优惠政策把国内外企业的闲置资金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发展中来;同时广大农民也可以把自己的经济收入投入到基础设施建设中来。特别要抓住云南省委省政府对农村民房防震减灾能力建设的契机,大力加强农村住房建设的力度。
4.2 搞好规划,提高交通通达度
进一步对现有运输网络对外运输通道扩能改造,继续加大对铁路、公路、港口、民航等新项目的支持扶植力度,争取好的项目早规划、早建成、早受益。建立多元化投融资机制,进一步拓宽交通运输建设项目资金渠道。用足、用好国家、省委省政府有关政策,积极争取各项资金支持,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合作,积极争取银行贷款资金的支持。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的力度,吸引民间资金参与交通项目开发建设。进一步加大交通基础设施经营权或收益权的转让、积极推行BOT等融资方式,不断创新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融资模式。
4.3 大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加快经济发展
昆明市城镇化水平很低,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必须对小城镇建设进行科学规划,昆明市要规划建多少城镇,要明确每个镇发展之间的经济联系。可以在现有的建制镇和乡村镇的基础进行小城镇建设,也可以在人口和资源相对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方发展小城镇。小城镇要有聚集效应就要有完善的基础实施,因此,要对小城镇的公共设施要进行科学规划,并进行投入建设。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如在石林、安宁等地发展旅游资源,在晋宁发展特色种植业。用这些特色产业可盘活拉动城镇和农村资源,形成城乡互动。
4.4 运用圈层经济结构原理,促进圈层之间产业的合理转移
昆明市的物质积累基础水平呈圈层结构,越往外物质积累基础水平越低,一定要加强昆明市区的经济向外辐射能力。要在政策、经济上加强对第二、第三圈层的支持力度,特别是在经济上加大扶持力度。可以把昆明市区的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高耗能产业适度的迁移到第二、三圈层,加强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促进物质积累基础水平,促进整个昆明市经济的协调发展。
圈层经济内部产业的合理转移。将不再适合该城市区位比较优势的产业和企业部门向区域内其他城市进行有效转移,比如I层的中心城市将一些产业企业部门扩散到II层的5个县市,II层的县市将一些企业部门、工序环节向Ⅲ层的5个县区转移等等,如此循环。通过加速产业和企业部门在“圈层”内城市之间的动态循环转移,保证了整个“圈层”经济发展的效率与活力,同时也实现了“圈层”内部各层级之间的产业结构向上动态有序攀升。
不同区域“圈层”经济之间产业结构的协同升级。由于各个区域“圈层”在市场中的区位比较优势各不相同,每个“圈层”经济都会在全区市场范围中将那些符合自身优势的产业或者产业链中的一些环节“吸引”到自己区域范围内。第一圈层的昆明市区,应大力发展旅游产业,第二圈层的几个县市可以依托优越的区位条件,发展轻工业,而第三圈层可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这种产业在不同“圈层”经济之间的合理布局与专业化分工将大大降低不同“圈层”之间的产业结构趋同程度,增加了“圈层”间的经济贸易往来,有利于全区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从而扩大了市场需求,有利于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效应发挥,为各“圈层”经济产业结构的协同升级创造了有利的市场需求条件。而且,不同等级“圈层”经济之间通过合理高效的技术、产业转移与引进,将不符合本“圈层”经济区位比较优势的产业、技术及时地向圈外转移,实现了产业结构在全国范围内的动态整合以及不同区域 “圈层”经济之间产业结构的协同升级。
[1]生态屏障、功能区划与人口发展课题组.科学界定人口发展功能区促进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生态屏障、功能区划与人口发展研究报告[J].人口研究,2008,(4).
[2]方忠权,丁四保.主体功能区划与中国区域规划创新[J].地理科学,2008,(8).
[3]吕斌,孙莉,谭文垦.中原城市群城市承载力评价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8,(5).
[4]魏心镇.国土规划的理论开拓—关于地域结构的研究[J].地理学报,1989,44(3).
[5]彭震伟.区域研究和区域规划[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
[6]王颖.淮安城市的空间结构与区域发展[D].硕士论文,南京师范大学,2003,(5).
[7]吴小波.“圈层”经济结构和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J].农业经济研究,2007,(2)
[8]叶强,鲍家声.论城市空间结构及形态的发展模式优化——长沙城市空间演变剖析[J].经济地理,2004.7
[9]Myrdal G.Economic Theory and Under Developed Regions[M].London:Duekworth,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