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2010-07-21

决策 2010年6期
关键词:四川省体系科技

王 实 顾 新

四川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王 实 顾 新

四川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四川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近期战略目标与长期战略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在坚持六大基本原则的同时,重点建设并完善四川省各区域不同特色的科技创新体系。

科技创新体系;四川;建设

引言

科技创新正在成为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主要力量。省委书记刘奇葆曾指出:“科技创新是首要动力,要在我省跨越发展中充分发挥支撑引领作用。”蒋巨峰省长也指出:“要充分发挥我省科技、人才优势,积极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当前,省委省政府确定了“巩固回升、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坚持“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不动摇,坚持“两个加快”不动摇。推进科技进步、加强自主创新,关键一步就是要做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工作。只有做好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这一基础性工作,才能为建设创新型四川提供制度保障,为四川经济社会跨越发展提供更加强大的科技体制支撑和更加前瞻的科技机制引领。

一、四川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

建设和完善四川科技创新体系,必须从根本上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使科技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必须做好顶层设计和全面规划,明确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战略目标;将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任务纳入四川省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之中,集中必要资源,加大建设力度;针对制约科技创新能力提高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采取有力措施,予以切实解决;完善创新政策,营造创新环境,转换创新机制,确保四川省科技创新体系高效运行,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尤其是创新产出能力,使创新真正成为四川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总体框架内,紧紧围绕科技强省的建设目标,依托四川的人才资源和科技资源优势,以增强科技创新能力为核心,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充分发挥政府宏观调控功能和市场机制的基础性作用,合理配置创新资源,优化创新环境;建立并完善以企业为主体,以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以市场为纽带,以政府为引导,形成市场运作、布局合理、结构优化、区域特色鲜明,具有强大、持续、自主创新能力的科技创新体系,大幅度提高我省科技创新能力和区域核心竞争力,为加快全省新型工业化、建设创新型省份、实现科技强省的战略目标奠定基础,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大支撑和不竭动力。

(二)战略目标

1.近期战略目标

在近五年,四川省要建成依托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院所为依托、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纽带,各方协同配合、相互促进的,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又符合科技发展规律的区域创新体系及创新运行机制,具备能够支撑四川省科技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区域创新能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技术创新企业、国立科研机构和重点高等院校。全省R&D经费占GDP的比重达到1.5%;全省科技基础条件、创新体制和创新机制等方面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重点领域的原始性创新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2.长期战略目标

“十二五”以后,继续积极推进四川省科技创新体系迈向更加成熟的阶段,使成都、绵阳等城市成为全国重要的技术创新中心,完成科技创新体系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换,使创新行为成为一种自觉性行为。

到2020年以后,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科技创新体系,R&D投入达到GDP的2%,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完善省内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增强四川科技原始性创新能力,使四川省的科技创新能力进入全国先进水平。

二、四川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遵循的基本原则

完善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应是一个高效的、适应本地实际的区域创新的动力源,是一个以创新为核心,以促进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提高区域核心竞争力为目的,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企业为主体、政府为引导的高效率的开放系统。构建四川省科技创新体系,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一)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结合

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运行,不仅要考虑近期实施的需要,也要考虑到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可持续要求。四川省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要紧紧围绕当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从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出发,高起点、高标准的做好顶层设计和全面统筹规划;同时,要因地制宜,根据不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根据各地区科技基础、经济结构、资源状况、人文环境、发展需求,以及不同行业特征,量力而行,有所侧重,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先行区域、先行项目,以点带面,梯度推进,分步实施。

(二)市场导向与政府宏观调控相结合

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和完善,必须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通过公平竞争和优胜劣汰,促进创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使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充分发挥企业的创新积极性和能动性,以及市场的创新导向性,实现系统要素的优势融合和互补,提高区域整体创新能力。

但是创新的风险性和效益的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失灵,因此需要政府从社会利益出发,通过各种政策手段,弥补市场在创新过程中出现的失效。尤其是在市场机制建设尚不完善的欠发达地区,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引导和整合作用更显得十分重要。总之,充分发挥市场的基础性调节作用,按照市场规则,采取灵活的方式整合科技资源;同时发挥政府的积极引导和推动作用、以及宏观调控作用,使科技资源合理流动、优化配置。

(三)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机衔接

四川省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必须与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有机衔接,服从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规划。

一方面,要完成国家赋予区域创新体系的战略任务,共享国家创新体系的创新成果,推进创新成果的产业化过程。另一方面,要在国家创新体系的框架下,与其他区域创新体系相互协调,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

制定区域创新政策时,以国家创新政策为导向,既要充分考虑自身的状况,又要考虑与国家创新政策的协调一致,要将区域科技创新体系纳入到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之中,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双向流动的机制。

(四)突出重点,形成特色

建设和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应针对四川经济和科技发展的特点,根据资源禀赋、科技基础、经济条件和文化背景,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优势产业和发展重点,突出重点,形成区域特色,将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大力支持优势产业,促进重点区域快速发展,以此带动其他产业和区域的发展。

(五)立足本地与开放合作相结合

我国各地区之间区域创新体系差异极大,互补性很强。与先进区域相比,四川省区域创新体系中系统要素的创新能力较弱,必须要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加强系统间的区际合作和国际合作,促进创新资源和创新成果快速流动,才能迅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因此,建立四川省区域创新体系,应充分利用内外部条件,打破行政区划,全面整合、优化区域内的创新资源,形成由不同类型创新项目承担单位、不同层次和职能的政府部门、不同类型和功能的中介服务机构所构成的创新网络。

(六)军民创新体系的融合

拥有军民两大创新体系是四川省的一大特色。推进军民两大创新体系的融合,推进军民两用高技术产业发展、保障国防安全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是四川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

建立军民融合的创新体系,既能有效解决尖端军事技术研发费用与经济发展所需资金的矛盾,同时满足国防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双重需要,又是顺应军民技术日益交融、高新技术军民两用的需要。因此,四川省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必须重视军民结合、寓军于民,促进军民两大创新体系的相互融合,实现军民创新体系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使国防安全与经济发展齐头并进,从而有效的提高区域创新能力。

三、四川省科技创新的区域布局

(一)全省科技创新区域布局概况

全省区域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构建了产学研创新联盟95个,高新技术企业1113家,创新型企业706家(国家级创新型企业16家),企业主体、市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基本建成。

形成成绵乐广遂电子信息产业带、成德资自宜泸装备制造产业带、成德绵南资汽车产业带、攀西钒钛稀土产业带、成乐眉雅绵硅产业带、川南沿江重化工产业带、川东北天然气化工产业带、成遂南达纺织服装鞋业产业带等各具特色产业带,成都已列入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省市县互动共生的区域创新雏形初步形成。

(二)建设不同特色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1.推进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建设

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地处川西平原,在地域上包括成都、德阳、绵阳一线,一直延伸至乐山。该产业带具有雄厚的科技开发实力和产业基础,拥有一批研究型大学和国家级大院大所。

大力建设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以成都、绵阳、德阳等中心城市为创新中心,以成都高新区和绵阳科技城建设为重点,立足于成都、绵阳、德阳的科技优势和工业基础,以高新技术企业为依托,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具有持续创新能力和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密集区,发挥产业带在技术创新上的示范作用和引导作用,辐射和带动周边县域经济的发展,使创新区域由点到线、到面,不断扩散。

2.推进攀西优势特色新材料产业群建设

攀西地区指攀枝花至西昌一带,是我国重要的资源宝库,拥有世界著名的钒钛磁铁矿和稀土资源。在现代高技术条件和市场需求下,攀西独有的资源优势、科技优势和工业基础,为建设钒钛新材料、稀土新材料的研发基地、产业化基地、工业基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大力推进以攀西钒钛、稀土优势特色产业建设,形成新材料创新基地,对我省区域创新体系的新材料特色领域建设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3.推进川南地区化工科技资源的整合

川南地区化工工业具有悠久的历史和雄厚的科技基础,川南地区化工科技资源主要集中在自贡、泸州、宜宾一带。整合川南的化工科技资源,使其成为四川省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推动四川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自贡拥有全国最完整的盐卤综合利用化工科技和工业体系,拥有全国最大的氯甲烷生产基地和西南最大的联碱生产企业,国家新型高分子材料及碳黑科研生产基地。

泸州是长江上游重要的口岸城市,具有发展化学工业的得天独厚的矿产资源、技术物质条件。已形成了化工生产、教育、科研、设计、化工机械和化工建安六位一体的化工体系。

宜宾的天原化工总厂是四川500家重点企业之一;实力雄厚的五粮液集团投资设立五粮液集团精细化工有限公司,已经涉足精细化工和生物化工领域,为宜宾的化工注入新的科技和工业发展活力。

将科技资源重点部署在以自贡、泸州、宜宾为中心城市的川南地区,整合这一地区的化工科技创新实力,使其成为四川省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4.打造川东北地区能源基地和推进区域产业集群建设

川东北地区是指巴中、广安、南充、达县、遂宁、广元六市。川东北经济区内天然气储量巨大,合作开发和建设天然气能源基地的前景十分看好,建设大型天然气调峰电站,符合国家和省的能源建设规划,是加强川东北经济区骨干电源点建设的重大项目,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十分巨大;川东北经济区水能蕴藏量大,可供水电梯级开发的河流多,要抓住目前电力供应紧张的时机,立即着手做好流域梯级水电开发规划,迅速启动水电梯级开发项目建设,连接国家电网,搭上西电东送的快车。

集中建设川东北经济区能源基地的同时,精心构建川东北经济区区域产业集群,按照四川发展新型工业化的总体要求,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进产业整合与结构升级,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建设特色工业基地。以能源和产业集群为重点,构建川东北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力度,真正使科学技术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5.推进川西北地区生态经济区建设

川西北包括甘孜、阿坝2个州。按照“保护生态、点状发展”的思路,根据自然资源比较丰富但环境承载力相对较弱的特点,加大水能、旅游和矿产等优势资源合理开发的力度,改进传统农牧业生产方式,逐步建成特色鲜明、环境优美、人民富裕的生态经济区。突出抓好天然林资源、天然湿地资源、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和草原生态环境建设。积极发展以观光、度假为主体的生态旅游,以水电为代表的清洁能源,以蔬菜、水果、中药材、草食牲畜为代表的生态农业和特色畜牧业,并把川西北生态经济区建设纳为四川省区域创新体系当中。

6.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

“一极一轴一区块”的总体区域包括四川省15个市,面积15.5万平方公里,2008年人口7437万人,GDP总量11108.1亿元,占全省的87.7%,占成渝经济区的70.1%。

“一极”指成都都市圈增长极,主要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雅安全市,以及资阳、遂宁、乐山的部分县。“一轴”是指成渝两地通道发展轴,具体区域空间包括:自贡、宜宾、南充全市,以及泸州市江阳区、纳溪区、龙马潭区、叙永县、古蔺县,内江市东兴区、资中县、威远县,乐山市犍为县、井研县、金口河区、马边县、峨边县、沐川县,遂宁市蓬溪县,广安市岳池县。

“一区块”是指环渝腹地经济区块,具体区域空间包括:达州全市,以及广安市广安区、武胜县、邻水县、华蓥市,泸州市合江县、泸县,资阳市安岳县,内江市隆昌县,遂宁市安居区。

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要把建设成渝经济区和构建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进一步统一思想、深化认识。要以培育比较优势产业为核心,找准突破口,要着力研究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发展的协同机制,包括省级层面的协调机制和各区域内部的横向协调机制。省级相关部门要帮助各地科学选择优势产业,加强工作指导和督促、检查。重点加强“一极一轴一区块”科技创新体系的建设。

[1]让科技创新引领四川跨越发展.四川省科技厅厅长、党组书记彭宇行发言稿.

[2]四川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战略研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研究》.

[3]黄乾.区域创新政策支持系统的研究[J].中州学刊,2001,(2):31 -33.

[4]科技体制改革与区域创新体系研究四川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战略研究报告(2006-2020)[R].四川,2006.

[5]《关于加快“一极一轴一区块”建设推进成渝经济区发展的指导意见》.四川日报:2009-11-01.

王实(1985-),男,湖北黄冈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工业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工业工程。顾新(1968-),男,四川郫县人,四川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管理学博士后,经济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企业管理、技术经济及管理。

猜你喜欢

四川省体系科技
构建体系,举一反三
前三季度四川省五大支柱产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四川省土木建筑学会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
科技助我来看云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
“三位一体”德育教育体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