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东谋势
2010-07-21徐浩程
徐浩程
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三者并肩发展、交相辉映,曾多次跻身安徽“综合十强县”的肥东,振翅起飞之势已现。
2010年4月8日,世界级色纺龙头企业浙江华孚色纺有限公司与肥东县正式签约,投资控股安徽东泰纺织有限公司,并在肥东经济开发区投资建厂扩大生产,力争扩产到10万锭。
这是肥东新近引进的五个超亿元项目之一。2010年前4个月,肥东共引进各类项目10个,全部为超千万元项目,其中超五千万元项目7个,亿元项目5个;到位内资41.1亿元,外资500万美元。
在短短数月内,如此多大型企业不约而同将自己进入安徽的落脚点放在肥东,显然并非巧合。
近年来,位于安徽省会合肥市东大门、有“七省通衢”之称的肥东,正在迈入一个发展的新起点。以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三者并肩发展、交相辉映,曾多次跻身安徽十强县的肥东,振翅起飞之势已现。
理清发展思路
2010年6月2日,安徽省2009年度县域经济分类考核评比结果公布,肥东荣居科学发展一类县第五名。
以此作为肥东2009年经济发展的总结再恰当不过:2009年,在金融危机的强烈冲击下,肥东经济仍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6.81亿元,比上年增长19.1%;规模工业产值210.2亿元,增长52.6%。而更为重要的是,在连续七年跻身安徽县域经济“综合十强县”之后,肥东又连续名列安徽科学发展先进县。
显然,与安徽省内其他县域不同,肥东的县域经济之路走得更为“扎实”,也更为不易。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成绩,在肥东县委书记杨宏星看来,主要得益于“肥东始终坚持‘工业立县战略不动摇。”
“县域要有所突破,关键是在发展思路上要有大决心,即要彻底理清县域的发展思路,把过去正确的坚持下来,比较庞杂的有所取舍,保持战略的清晰。”杨宏星向《决策》回顾道,肥东从2000年开始提出“工业富县”之后,就从未偏离过这个县域主战略。
在这一主战略的带动下,肥东工业化进程快速推进:2003年,肥东地区生产总值中二产所占比重首次超过一产;2006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百亿元,2008年超过两百亿元;2007年规模以上企业工业产值突破百亿元,2009年突破两百亿元。
快速的工业化进程并未让肥东迷失方向,而是在发展过程中转变生产方式,坚持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从去年10月开始,我们就在招商引资中推行项目预审制,由县主要领导牵头,召集土地、环保、规划等部门参加,从产业、投资资信等方面,对每一个招商项目进行预审,审议这些项目是否符合肥东产业发展方向,在环保、节水、节能、节地等方面是否满足国家要求。”在肥东县委副书记、县长路军看来,之所以实行项目预审,是因为“今天的投资方向就是明天的产业方向,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从最前端把关,将控制前移。”
2010年前4个月,肥东共预审28个招商项目,其中5个因环保、产业层次等问题预审不予通过。而除了招商环节,在产业布局、项目、平台建设等各环节上,肥东县也都按照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进行了一系列的梳理,这其中合肥循环经济园是一个典型。
2007年底,位于肥东的合肥化工园正式更名为合肥循环经济园。名称细微差别带来的却是发展理念的巨大转变。“从更名开始,我们就确定了‘建设一个以大项目为主、科技型、生态型工业园区的发展理念。”合肥循环经济园管委会主任王华波告诉《决策》。
为此,循环经济园交出了一份“另类”的发展成绩单:先后拒绝了40多个项目的入驻请求,被“拒之门外”的项目意向投资高达20多亿元。但是,目前入园大多是亿元级投资的大项目,协议投资额高达286亿元,其中不乏中盐、马钢等投资超百亿元的大项目。
突破县城思维
新型工业化让肥东“工业立县”主战略更为坚实,而围绕“工业立县”肥东还进行了一系列谋划,其中之一即是新型城市化。
“城市是现代文明的标志,是一个地方经济实力的象征。纵观东部强县的崛起过程,无不是工业化、城市化推进的过程,其平均城市化率均在50%以上,有的甚至超过70%。与其相比,肥东有不小的差距,但也有巨大发展空间。”采访中,肥东相关干部向《决策》分析道。
同时,合肥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亦为肥东新型城市化带来了巨大的机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仅2005年至2008年,合肥的城市化率就由55.8%提高到64.2%,这对肥东的城市化影响与带动不可估量。”相关专家告诉《决策》。而作为合肥“141城市空间布局发展战略”中的东部组团,肥东亦需要快速推进城市化进程,以适应合肥的发展。
为此,肥东首先高起点、高标准、大手笔规划并开建了合肥东部新城。根据规划,肥东将坚持组团布局、错位发展,力争通过5年努力,建成融店埠镇、撮镇、东部新市镇、肥东经济开发区为一体,面积达40平方公里,人口35万的新城区,使之成为合肥现代化大城市的副中心。
“既然是合肥现代化大城市的副中心,首先就要求我们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突破‘县城思维,按照大城市的标准来建设,从规划和建设的理念上进行转变,融入合肥、对接合肥,而不是仍旧按县城的模式,简单地铺摊子。”杨宏星告诉《决策》。
这种对接最直接的体现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目前我们正在着手修编东部组团的整体规划。与以往规划修编相比,此次最大的特点就是基础设施统筹,特别是与合肥对接上,全面对接。”肥东县规划局相关人员告诉《决策》。
对此,一个典型的注脚是合马路龙塘至巢湖段改建工程。5月25日,合马路龙塘至巢湖段改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评审会举行。根据可行性研究报告,此次改造将全部按照城市I级道路建设,与合肥对接,将路基拓宽至60米,建双向8车道、沥青混凝土路面。等到明后年,除合马路之外,肥东还将有四条类似标准的主干道直达合肥,加速与合肥融合、对接。
同时,2008年以来,肥东还多方面提升县城功能。在当年,肥东就启动了县城最大的旧城改造工程,除了拆除老建筑、修路,还在老城区以步行街形式打造现代商业区,并以数幢高层建筑为地标,打造商业、金融、文化交流中心。在今年,肥东还将投资10亿元用于县城大建设,续建6项重点工程,新建5条道路、一座10万吨自来水厂,在县城道路首次安装太阳能路灯。
打造“肥东模式”
伴随着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的推进,伴随着资金技术的引入,肥东农业产业化亦异军突起,创造了农业产业化的“肥东模式”。
“肥东人均耕地也就1亩多,如果继续走传统农业道路,收益肯定不高,只能走现代农业之路。而现代农业之路又应该如何走呢?对于肥东而言,最主要的是发挥城郊县的优势,依托合肥城市消费等升级,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杨宏星向《决策》梳理肥东农业产业化的思路。
在他看来,农业产业化与“工业立县”并非对立面。“工业立县”不仅不是对农业的否定,更是对农业的深化,是要以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按社会化大生产的方式发展农业,进一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的水平。其中,肥东经济开发区的食品加工园是这一思路的集中体现。
肥东过去是传统的农业大县,早在2003年,肥东经济开发区就有意识地将农业资源优势变为发展优势,通过产业招商和企业集聚,打造农副产品加工业“高地”。“2007年之后,农副产品龙头企业开始大量落户开发区,并从最初的饲料企业集聚延伸至食品加工企业集聚,产业集群效应明显。”肥东经济开发区的同志告诉《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