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及评价探讨
2010-07-19张辉
张 辉
会计电算化专业是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11个示范专业建设项目之一,在示范专业建设过程中,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和标准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实施,确定了人才培养标准及评价体系。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制定过程
(一)制定过程
长期以来,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是依据专业教学计划,学生计划课程考试及格即准予毕业。人才培养标准不具体,学生的专业操作技能与社会的需求不一致,毕业生在工作岗位需经历一段时间的适应,才能真正投入工作。
针对教学中的问题,结合国家示范专业建设,成立了专业建设改革小组,经过“三调研、两反馈、一总结”确定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三调研”:工作小组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与企业的专家进行座谈,发放调查问卷500余份,了解企业会计电算化人才的需求情况;发放毕业生调查问卷300余份,调查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的差异以及随社会变化改变情况;到各兄弟院校调研,了解各学校的办学经验,专业能力培养状况。对收回的476份企业调查问卷和243份学生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结合其他学校的教学培养方案,整理出会计电算化人才面向的岗位,初步归纳整理出从事本专业相关工作应具备的知识、能力及素质标准。
“两反馈”:专业知识、能力及素质标准草案向企业专家反馈,征求对培养人才的意见和建议,作进一步的修改和完善;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专家进行反馈,听取对草案的意见,进行修改。
“一总结”:专业建设改革小组根据收集的意见和建议,对草案进行总结完善,形成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标准。
(二)标准制定的原则
在标准制定过程中,坚持理论必需、够用,加强针对性和应用性,实践教学以“实践+应用”为主旨构建合理的教学内容。坚持以就业为中心,依据会计准则和会计规范,确定会计核算、成本计算、财务分析、财务软件应用等4项核心技能,与证书结合,实施“两证换一证”。
调查过程中,分类整理了大学生必需具备的能力,纳入公共教学范畴,是大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知识,对专业能力进行归类,确定会计核算、成本计算、财务分析、财务软件应用等必需的核心能力,这是会计电算化专业有别于其他专业的本质差异。
为方便标准的实施,与证书紧密结合,公共基础课程中的计算机基础采用高校计算机文管二级证书,四项技能采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精湛技能证书;同时要求学生必需取得一种财政部门承认的资格证书。
二、人才培养质量标准的内容
(一)知识结构及标准
毕业生应掌握一定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英语、数学和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了解企业经营管理的基本常识。熟悉会计电算化基本理论。
(二)能力结构及标准
能用计算机处理各种经济信息;能从事审计、纳税申报工作;能撰写财务会计报告;能熟练地处理企业账务、成本计算、编制报表并进行报表分析;具有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数字应用能力、外语应用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
(三)素质结构及标准
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和诚信、敬业的职业道德;具有良好的文化修养;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具有强烈的工作责任意识;具有良好的人际公共关系。
(四)专业技能
在获得对就业有实际帮助的会计电算化初级资格证书、会计从业资格证书(会计证)、助理会计师等一种财政部门承认的资格证书以外,还必须获取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精湛技能证书。
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精湛技能证书是学院为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就业能力,针对本专业面对的职业岗位要求,用以强化学生从事会计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而设立的技能登记证书。内容涵盖会计电算化专业面对的职业岗位标准。职业标准融入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财务管理、财务软件应用等课程。参照国家职业资格鉴定方式,由学院统一组织考核认证。有计算机应用能力(计算机文管二级)、会计核算、成本计算、财务软件应用、报表分析五个方面。
三、实施方式方法
按照课程类型的不同,采用不同的考核与认证方法。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专业基本技能课程由校内教师考核;单列实习实训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考核,以校内为主;顶岗实习由校内外指导教师共同考核,以校外为主;专业核心技能课程采用“课程考核+职业技能认证”的方式进行考核。
(一)职业核心能力课程和专业基本技能课程
采用过程考核与期终考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考核。过程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知识积累和素质养成,依据是作业、课堂表现、考勤记录等方面。期终考试以笔试、机试、答辩、论文、总结、报告等形式进行,重点在于考核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结束后,统一组织学生参加全国高等学校计算机等级考试(文管二级)认证考试。
(二)专业基本技能课程考核
考核内容从以理论考核为主转向以考核学生的综合技能为主,理论与操作共存,突出应用性。应知部分采用开卷考试、闭卷考试、上机考试等形式测试理论掌握程度;应会部分采用技能操作形式测试,检验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成绩确定使用百分制或五级制(平时30%,期末测试70%),平时考核由学生的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构成。期末测试包括卷面成绩、技能操作成果构成。
(三)实践环节考核
实践环节考核主要侧重应会部分的考核,是检验学生动手能力的重要手段。一般从态度、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三个方面进行考核,其权重分别为20%、30%、50%。
1.态度:热爱祖国,政治态度,道德认识,团队精神,遵纪守法与社会公德,工作态度。体现在出勤率、实训室值日情况、实训过程的表现、团队协作精神等。
2.知识:根据实践环节能力要求,以实习成果的质量、知识的运用情况全面考核学生的能力。体现在实训成果的质量、完成速度、效率等。
3.技能:不同的技能要求考核方式不同,评价要求也不同。
(1)专项实训、综合实习
采用学生自评与老师评价相结合,通过学生自评检验学生操作水平,教师根据学生的实训成果、平时表现、操作能力、总结报告和态度综合评价学生能力与专业技能标准的差距,按“优、良、中、及格、不及格”五个等级给出考核成绩。
(2)顶岗实习
顶岗实习成绩由企业指导教师和校内指导教师共同评定,以企业评价为主。校内指导教师主要根据学生的顶岗实习周记、对学生的指导记录进行评定,并填写《顶岗实习鉴定表》,企业指导教师主要根据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运用所学专业知识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职业素质提高情况进行评定,并填写《顶岗实习鉴定表》,校内和校外指导教师的评价各占一定比重,以企业会计人员的考核为主,主要考核学生在企业实践的工作能力。
(3)企业财务系统综合设计
采用书面考核与答辩考核相结合的方式,主要考核学生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具体业务的处理能力和灵活应用能力,通过答辩检验学生的应变能力。
(4)技能鉴定
技能鉴定采用专门的技能鉴定系统对学生进行会计核算、成本计算、财务软件应用、报表分析四项核心技能进行鉴定,采用手工和计算机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一是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对应的课程,在课程结束后可直接参加证书的认证考核,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认证的《会计电算化初级资格证书》,在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会计电算化专业精湛技能证书对应的财务软件应用项目记为精湛;二是专业精湛技能证书考核项目对应的课程,课程结束后,参照国家职业资格证书考核标准在专门的考核系统上进行手工和计算机结合的考核和认证,成绩分为精湛(90分)、合格(75分)和不合格(0分),不合格者必须重新认证,直至合格为止。
四、效果
1.按岗位技能设置教学项目,理论知识测试与动手能力鉴定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加强学生动手操作能力
按照教学为就业服务的指导思想,根据实践工作岗位的需求,设置教学项目及评价方法,按实践工作岗位组织理论与实践教学内容,运用计算机软件进行技能标准的评价,将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融合在一起,以实践的需要带动理论知识的传授,实现理论讲解与操作方法传授同步的授课方式,增强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增强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课程考核、技能鉴定相结合,应知部分主要采用理论答题,考核学生对专业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
2.强化技能训练,培养职业岗位能力
通过设置多层次实践教学项目,如单项岗位技能训练(成本会计实习、纳税申报实习等)、校内仿真性综合模拟实习(会计电算化综合实习等)、技能鉴定、顶岗实习等,强化学生专业技能。使学生亲身体验实际工作,让其主动地观察业务活动过程,发现问题,培养其应用专业理论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缩短学校培养与实践工作应用的距离。
3.推行证书教育制度,学生适应性提高,实现与会计岗位的“零距离”对接
为保证专业技能训练效果,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专业核心课程采取“课证融合”方式,推行“双证”制,将财务软件应用、财务会计实务、成本会计实务、财务管理等课程教学与专业技能鉴定、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结合在一起,培养具有扎实专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在技能训练中增加工作环境的真实性,结合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企业文化,培养工作责任心和认真工作态度,进一步将专业知识、会计专业技能与实际工作岗位对接起来,尽快进入工作状态。
4.促进了专业教学改革
在教学实施中,情景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多种方法相结合,普遍运用现代化教学设备,辅助课程教学,制作了电子教案和电子课件,运用多媒体交互功能和网络设施等,增强师生互动性,运用会计电算化教学的CAI课件,通过图、文、声、像形象具体地展示会计业务操作流程,再现实际工作环境,营造一个直观、生动的学习环境,给学生以真实体验,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增强学生学习效果。
在专业教学标准、质量标准、考评软件开发等方面,教师全程参与,对专业教学的新模式有了新的认识和提高,方案得到进一步贯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