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新时期如何加强医院经济管理的现实思考
2010-07-19张其亮于绍华
张其亮 于绍华
一、推行质量管理,提高医疗质量
作为决定医院今后生存和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医院在当前医疗市场的全面竞争中也应拥有核心竞争力,而后者又与其所提供的医疗质量密切相关。为此,各医院应从自身实际出发,在各自单位内部推行全面质量管理制度,并使医院的全体人员都参与其中,通过逐步改善医疗质量、提高服务水平、降低医疗事故发生率等方式,来全面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再者,各医院还要实行质量管理与经济管理相并重的原则,不能一味的为提高医疗服务质量而不顾成本,而应在自身可承受的成本额度内量力而行。为此,医院应于每年、每季、每月末进行经济效益分析,以确定质量管理成本与所提升经济效益之间的相关度,从而为今后更好的推行质量管理指明方向。
二、注重效益管理,革新收费方式
当前,许多医院只注重单纯的提高经营业务收入,而不注重将收入转化为实际利润的过程。例如,某些公立医院每年所获得的经营收入可达几千万元,但在年终决算时仅结余数百万元,其利润转化率还不足10%;再如,某些私立医院看似年收入较低,甚至不足千万元,但每年却能创造出上百万的利润结余。究其原因,除去私立医院与医疗服务质量相关的低成本因素外,公立医院的收入构成形式也是其值得商榷的内容,结余率较低的药费收入占了很大的比例。为此,各医院应建立完善、系统的效益指标分析体系,定期统计分析门诊人次及平均费用、住院每日平均费用、固定资产创收率、内部人员经费支出、药费占业务收入比例等因素,以达到对医院自身经营效益组成形式、贡献因素、制约因素的透彻了解。而另一方面,从当前的发展趋势看,医疗收费的改革方向应当是按病种结构收费,这要求医院在例行成本核算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单病种管理及其成本价的范围,以逐步实现依病种结构收费的合理付费办法及制度。
三、加强成本管理,提升医院价值
为了有效提高医院的经济效益,确保其价值增值,其重点环节除了加强对收入的管理外,同时还要采用一切可行措施降低其成本费用支出,以实现医院经济效益的最优化。为此,医院应通过全员成本管理机制的实行,将将所有医护人员、后勤管理人员的贡献程度纳入医疗支出、药品材料支出及管理费用支出等项目,以达到对成本的准确计量;与此同时,还要将患者对医疗服务的需求时间、需求方式、使用层次等要素纳入指标体系,以达到对机会成本的有效估测。
医院要成立专门的成本核算组织机构,构建一级成本核算中心,建立从该中心到各管理科室、各临床科室的全程成本核算体系。医院还要制订相应的成本管理责任制,以强化成本核算和成本控制工作。将医院成本控制目标的逐层分解,使各部门、各科室的成本控制目标明确化,有的放矢做到有效降低其业务消耗或管理费用的目的,从而确保医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提升。
四、强化预算控制,增加医院结余
作为医院实施经济管理的重要手段,预算的编制与执行可起到合理优化医院资源配置,保证医疗服务盈余的作用。医院应首先确定合理的预算指标,并按照卫生部所规定的医疗收费项目和成本支出项目,根据医院自身特点和业务情况,来编制操作性较强的收入预算和成本费用预算。同时,医院还要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的原则,保证各分级预算编制的合理性。此外医院还要对预算的具体执行环节进行严格监控,防止因各种缘由所造成的超预算现象的发生,以确保预算编制的严肃性和可行性。同时,医院还要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实行弹性预算制度,从而更加充分的发挥出预算对于医院经营管理的辅助性作用。
五、创新评估方式,提高信息质量
从目前发展来看,加强医院经济管理除要求医院开展成本核算外,还在绩效评价中对工作效率、经济运行状态等提出多方面的考核指标。在这些考核因素中,工作效率主要考核服务总量和均值效率,经济运行状态主要考核医院业务收入结构、负债比率、资产增值情况及成本核算状况,这些指标的运用可以为量化评价医院工作业绩奠定坚实基础,也为医院今后发展提供有价值的信息。从经济分析这一角度来看,仅有单项的指标分析还不够充分,另外还需要对指标进行综合考虑,并建立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由此可见,通过经济效益评估方式的创新,可以为医院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促使其经济效益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