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控发力 升级在即
2010-07-19天星
■ 文/本刊记者 天星
责任编辑 由然
思考篇│
↑严把油品质量关。金湖/摄
新世纪的第二个1 0年,中国炼油工业将进入由大走强的历史发展新时期。中国炼油工业既面临着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影响以及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与炼化工业格局大调整、大变化的大形势,又肩负着满足国民经济发展需要,为实现2020年国民经济发展目标做贡献的重任。
未来中国炼油工业的发展,任务艰巨,使命光荣,转变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搞好合理布局,优化资源配置,淘汰落后产能,应对市场竞争,促进科技创新,提升盈利能力,推进炼化一体化和基地化建设,等等,都是必须交出的新答卷,都是必须做好的大文章。
合理布局迫在眉睫
由于历史及区域经济发展等原因,就整体而言,中国炼化产业布局存在诸多不合理之处。东北、西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超过市场需求,成品油需要大量外运;而西南地区原油加工能力严重不足,成品油依靠长距离调入。此外,相当一部分老企业随着城市的发展已处于居住区包围之中,存在较大的环境风险,需要进行搬迁改造。由于炼化企业布局不够合理,过多过散,市场掌控力不强,管理难度亦相应增大。
加大产业集中度,协调炼油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将成为炼油业的一个发展趋势。新世纪第一个10年里,我国炼油布局继续遵循靠近资源地、靠近市场、靠近沿海沿江建设的原则,形成了以东部为主、中西部为辅的梯次分布。原油加工能力主要集中在华东、东北、华南地区,这三大地区分别约占全国炼油能力的32%、21%、并配套的基本格局。
质量升级大势所趋
15%。辽宁是全国炼油能力最大的省份,原油加工能力达7600万吨/年,其次分别为山东和广东。
受国内石油资源分布和1998年国内石油石化大重组方案的局限,中国石油的炼厂主要分布在东北和西北地区,但这些区域不是成品油的主要消费区。2008年,中国石油从东北、西北炼厂调运至东南沿海及西南地区的成品油占其总产量的50%以上。中国石化的炼厂则主要分布在油品消费高度集中的华东和中南地区,所产的成品油基本可在其传统销售区域消化。地方炼厂则主要分布在山东及陕西地区。我国成品油目前总体的主要流向大致呈“北油南运”、“西油东调”的格局。
炼油工业发展和调整的重点之一,是使炼油布局进一步适应资源供应格局和区域经济的发展。要按照优化布局、集中发展的原则,以资源为基础,以市场为导向,以大型炼油基地建设为重点,大力优化炼油产业布局。未来3年内,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地区的炼油产业集中度将进一步提高,将建成3——4个2000万吨/年炼油、200万吨/年乙烯的大型炼化生产基地,全国总共形成20个以上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千万吨级原油加工基地。预计到2015年,华中、西南两个地区仍将存在2000万吨/年左右的市场缺口;东北、西北两个地区仍将是重要的成品油外输地;华东、华南、华北地区未来几年新建、扩建项目较多,产能增长迅速,将逐步满足当地成品油需求量增长的要求,形成供需大致平衡的局面。届时,我国将主要建成环杭州湾(含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和西北炼化工业区,形成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未来炼化市场的竞争,是产品质量的竞争。产业升级、质量升级和产品的差异化,是制胜市场的重要筹码。
应该看到,中国主要油品质量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国外发达国家汽油质量规格要求是硫含量小于50——150ppm,烯烃体积含量小于25%——30%,芳烃体积含量小于25%——45%,苯体积含量小于1.0%。而目前,中国的汽油质量与之相比仍有差距,需要进一步提高质量标准,并力争在2011年后逐步达到发达国家现行的质量要求。
中国柴油组分构成不尽合理,催化裂化柴油占30%,且多半未经加氢精制,产品颜色深、安定性差,十六烷值最低的为40,硫质量含量在0.2%——0.5%,芳烃体积含量在30%以上。而欧盟目前规定柴油十六烷值大于48,美国、日本等国家要求车用柴油硫质量含量小于0.05%,欧盟则要求小于0.035%,芳烃实际体积含量为25%——35%。中国2011年开始执行的国Ⅲ标准要求在国Ⅱ标准基础上再降低硫含量30%,提高十六烷值两个单位,并限制稠环芳烃的含量最大值为11%;国Ⅳ标准则要求在国Ⅲ标准基础上进一步降低86%的硫含量。由此可见,国家在推动柴油质量升级方面的力度更大、要求更高。
为了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炼油工业自身的燃料油消耗至关重要。多年来,中国炼油工业充分利用煤炭资源、天然气资源以及炼油厂副产的高硫石油焦资源,实施“煤代油、焦代油、气代油”工程,收到了显著成效。目前,中国仍要以油品质量升级和提高深度加工为重点,提高二次加工装置配套能力,进一步提高石油资源的利用效率。
油品质量不断提高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随着国内市场逐步与国际市场融合,国际国内环保意识的提高,炼油业将始终面临产品质量升级的压力。但也有专家认为,在这方面,我们应该根据国情,把握好油品质量标准升级的时机。
我国有自己的国情,区域发展很不均衡,主体污染源类别和地区污染容量差异很大。世界各国和地区都根据所处区域特点制定和执行不同的油品标准,因此,我国在制定环保政策时应充分考虑国内外的差别、国内不同地区的差别、不同能源污染的差别等因素,科学地制定环保限制措施。
目前,国内炼油企业都在着手制定质量升级战略。我们应该意识到,提高油品质量的难点在汽油,因此仍需坚持集中资金、重点改造的原则,提高大型骨干炼厂的产品质量。要以质量升级为契机,实施资源优化配置和布局调整战略,努力降低质量升级成本。
“炼油过剩”应予调控
国际能源署(IEA)在其最新能源市场中期前景展望报告中指出,2009-2015年间全球原油蒸馏能力将增加900万桶/天,升至9980万桶/天,其中最大的增量将来自于中国新建炼油厂。
IEA警告称,未来几年全球新增炼油产能将超过新增需求,2015年前全球新增石油需求仅为710万桶/天,新建装置可能带来480万桶/天的过剩炼油产能。这将冲击经合组织(OECD)国家的炼油厂,预计2011年前该地区将关闭140万桶/天的炼油能力。
IEA表示,炼油的扩能将给炼油厂的装置开工率带来压力,全球炼油装置的平均开工率水平已从2008年时的84%降至2009年的81%,到2015年预计将进一步下降至78%。
从国际市场上看,对炼油业的调控已经在不同程度地进行。国际能源咨询公司在其2010年《全球石油市场展望》中指出,经济衰退以及由此引发的石油需求下降已对欧洲炼油业造成影响,迫使炼厂关闭或可能出售。炼油开工率也已下降至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最低水平,炼油利润微薄。
此外,当前发达国家都在积极采取节油措施,石油消费不仅增长趋缓,而且有的已呈负增长。同时,石油生产国则加大发展本国炼油及石化工业,逐步呈现出口原油向出口产品的转变。
近年来,中国炼油能力增长较快,而国内油品需求因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增势放缓,使得国内的油品供需形势由偏紧转为宽松并略有剩余。目前国内外舆论和业内外人士普遍出现了对炼油投资是否过热、会不会出现能力过剩问题的担心。
2010年,成品油市场将会延续去年的“供大于求”的局面。5月11日,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今年4月份中国规模以上原油加工量3440.6万吨,同比增长17.1%,日加工量创历史最高水平。今年前4个月累计加工原油13482万吨,同比大增20.7%。
利润在哪里,投资就会向哪里聚集。作为中国最大的炼油商——中国石化,其2009年年报显示,全年炼油毛利309元/吨,同比增加722元/吨。同时,今年前4个月中国炼油、化工专用设备产量达到48.5万吨,同比增长69%,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炼化板块持续的投资热情。
据相关统计,2010年中国原油加工能力将逼近6亿吨,炼能同比上升5%左右。根据中国石化经济技研究院的预测,2015年国内成品油的需求量为5.3亿吨左右,供应过剩已无悬念。
当前,供需关系已经发生逆转,成品油供应不足的问题已经成为历史,油品供应快速增加已经造成矫枉过正局面,炼油行业正处在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
面对已经凸显产能过剩的局面,唯有通过政策的调节与规划才能完成产能、项目分布的优化布局。如果对新建或改扩建项目不加以必要调控,不注意控制投产节奏,不注意国内炼油布局的合理化和优化,不注意炼油装置的规模化建设,就有可能因局部时间内投产过分集中而出现中短期能力过剩的现象,就有可能出现国内各炼油企业过度竞争、扎堆建设,使布局出现新的不合理状况,从而影响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造成较大浪费。
因此,国家和有关炼油企业要从全局和全国出发,加强炼油投资项目的科学决策和宏观调控,控制适当的投资和投产节奏,注意布局的优化和合理化,并注意在建设大型炼化项目的同时,适时淘汰落后产能或进行关停并转,以进一步提高中国炼油业的有效资产质量和规模化程度,增强国际竞争力,确保中国炼油业健康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