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情景浑融 深蕴理致——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品论

2010-07-18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河南新乡453007

名作欣赏 2010年12期
关键词:尺素下阕晏殊

□梅 华(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河南 新乡 453007)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别离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

晏殊一生著述颇丰,有《珠玉词》行世,其词集的命名取自珠圆玉润之意。珍珠、美玉虽没有黄金、钻石那么璀璨夺目,但它们有其内在的美——美在自然、温润。由词人颇具匠心的命名方式,我们对晏殊词的风格就可略见一斑。接下来笔者结合晏殊的该首《蝶恋花》来分析一下其词内在的魅力。

一、意象纷呈 含蓄蕴藉

这首词在题材上属于传统的相思别离之作,但晏殊在创作手法上却另辟蹊径,给读者留下了很多想象的空间。词的开头,便推出了一个颇有意味的意象:“槛菊愁烟兰泣露”。菊与兰皆为秋季开花的植物,故此意象首先表明时节为秋季,为抒发其相思别离之情营造一种凄凉的氛围。此外,菊与兰皆以其耐寒清丽的气质而获“花中君子”之美称,常被人们用来喻示人物品性的高洁。例如“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屈原《离骚》),“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五》),“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由此可以看出,词人在选择菊、兰表达感情的用心之处。词人更用心之处却在:他让本没有生命情感的客观物象——兰、菊来承载抒情主人公的主观情感——愁、泣,此即达到了王国维先生所说的“有我之境”,“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可见,首句菊与兰的含义指涉,即是人物的情思,确切地说是一种清雅而幽怨的情思,为整首词奠定了情感基调。

首句是抒情主人公一大早走出闺房的所见所感,接下来“罗幕轻寒”是抒情主人公走进闺房的所见所感。这种意象的转换表明抒情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变化——心绪不宁。“罗幕”,在这里代指抒情主人公的闺房,用了借代的修辞手法。“轻寒”二字准确地把握了此时此刻的天气——秋天的早上,但我们的认识不能仅仅停留于此,其实“轻寒”在这里更多是指抒情主人公内心情感的凄寒。再续以“燕子双飞去”,燕子为什么要飞去呢?自然是无法忍受上面提到的“寒”,似断实连。燕若如是,人何以堪?用透过一层的创作手法,让抒情主人公的情感愈转愈深。并且“燕子”素以雌雄颉颃,飞则相随,以此而成为爱情的象征。“思为双飞燕,衔泥巢君屋”(《诗经·谷风》);“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诗经·燕燕》)。正是因为燕子的这种成双成对,才引起了有情人寄情于燕来表达其比翼双飞的思念,而“双飞”正是反衬人之孤独。晏殊词中甚多类似的意象,诸如:“时时海燕双飞去”(《踏莎行·细草愁烟》),“燕子双双,依旧衔泥入杏梁”(《采桑子·春风不负东君信》)。这些意象在词中已经超越了客观物象本身,在某种程度上都寄托着作者的思想情感。

至此抒情主人公的相思哀怨之情尚未直接表露,可见其词含蓄之深。又续以“明月”,以明月寄托相思。“月”这一意象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大量存在,诸如:“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上有愁思妇,悲叹有馀哀”(曹植《七哀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情远》)、“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白居易《八月十五夜禁中寓直寄元四稹》)。这些“月”意象更多的是作为相思别离的自然背景,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而晏殊词中“明月”另具匠心,他说“明月”之“不谙”似乎有埋怨之意,但更加显现出抒情主人公的痴情。作者在此第一次提到“离别”,点明主旨,但笔锋马上一转,继之“斜光到晓穿朱户”,除了以明月的无情反衬抒情主人公的痴情(相思愁苦以至通宵未眠)外,还体现了作者“怨而不怒”的诗学思想,这种诗学思想正好体现了其词含蓄蕴藉的美。

综上所述,词的上阕意象纷呈,以景为主,抒情主人公的情感都是通过意象含蓄地表达出来的。为了更直观地领悟上面所阐释的内容,笔者通过一个简图呈现于下:

二、境界辽阔 深蕴理致

如果说词的上阕抒情主人公的情感表达得舒缓不迫的话,那么词的下阕在情感表达上就比较激越一些。上下两阕在情感上形成比较大的落差,这样读者品读起来就更容易产生艺术震撼力。接下来我们将仔细品读下阕: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过片承上“到晓”,折回写今晨登高望远。“西风”就是秋风,与上阕提到的时节相吻合。悲秋是一种传统的抒情模式,在作者的其他作品中也都多有体现,诸如:“不知多少幽怨,和露泣西风”(《诉钟情·数枝金菊对芙蓉》)、“梧桐昨夜西风急,淡月胧明”(《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胭脂嫩脸,金黄轻蕊,犹自怨西风”(《少年游·霜华满树》),这些词句中的“秋风”更多只是停留于秋风使树叶为之变黄、为之凋零,这样的秋天给人以萧飒之感。但这里除了营造一种萧飒的氛围外,更多的是强调秋风吹落叶之后的空旷感。正是因为秋风凋碧树,所以才能“望尽天涯路”,整首词至此境界高远而辽阔,拓展了一个高远阔大而又苍茫凄美的意境。这个意境,颇为后世论者肯定,王国维就再三赞赏道:“‘我瞻四方,蹙蹙靡所骋’,诗人之忧生也;‘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似之。”(《人间词话》二五)“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人间词话》二六) 王国维先生把这种境界定为成大事业的第一境界除了注重这种苍茫辽阔的意境外,他还体会到这里“独”字的内涵。这里的“独”虽是应上阕的“离恨”,反照“双飞”,但在王国维先生看来这又何尝不是成就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一个情感阶段呢?所以这三句气象阔大,境界高远,成为全词的警句。

高楼骋望,正如欧阳修所说“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踏莎行·候馆梅残》),不见所思,因而想到音书寄远。至此可见抒情主人公的痴情——尝试用各种方法来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是“彩笺兼尺素”还是“彩笺无尺素”呢?历来有很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加以阐释。如朱东润先生说:“彩笺,彩色的精美笺纸,可供题诗和写信之用。古人书写用素绢,通常为一尺,故称尺素;用为书信的代称。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遣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句中兼提彩笺与尺素,乃以重言表示寄情达意的殷切。”持这种观点的还有胡云翼、钟振振等。还有一种看法是“无尺素”,如俞平伯、沈祖等。笔者赞同“兼尺素”这种观点,因为通读整首词可以发现,无论是户内还是户外,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抒情主人公都想去表达自己的一腔相思之情。这些难道还不足以证明抒情主人公的痴情吗?这般痴情的女子在想到音书寄远时,又何曾吝惜“彩笺”和“尺素”呢?即使通过这两种媒介也不能承载她那浓浓的相思之情。接着继之以“山长水阔知何处”,登高临远,不见所思,音书寄远又不知应该寄往何处,可见“山长水阔”突出了“欲寄彩笺兼尺素”的相思苦恋主题。作者在词的结尾用“山长水阔”来营造一个辽阔、雄浑的意境。这种结尾方法在晏殊其他词中也有体现,诸如:“好梦频惊,何处高楼雁一声”(《采桑子·时光只解催人老》)、“可惜异香珠箔外,不辞清唱玉尊前。使星归觐九重天”(《浣溪沙·绿叶红花媚晓烟》)。由上可知,词的下阕是以阔大苍茫的意境烘托哀婉凄美的情思。

综观整首词,上下阕之间,在境界、风格上是有区别的。上阕取境较狭,风格偏于柔婉;下阕境界开阔,风格近于悲壮。但上阕于深婉中见含蓄,下阕于广远中有思致,全篇一直贯穿着意象虚涵这一总的特点。

[1] 王力坚.以阔大苍莽的意境,烘托哀婉凄美的情思——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兰泣露〉赏论[J].名作欣赏,1999,(3).

[2] 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5).

[3] 钟振振.说晏殊《蝶恋花(槛菊愁烟)词》[J].鉴赏探讨.2002,(1).

猜你喜欢

尺素下阕晏殊
思念的五月
秋枫
晏殊换题
晏殊的忘年知音
卜算子·海棠为风雨所损
晏殊换题
半阙词
倚着车窗歌唱的男子
鱼儿传尺素,春水携相思
民国风烟,尺素缠绵

名作欣赏的其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