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国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10-07-17郑柳青邱云志

旅游研究与实践 2010年3期
关键词:社科指南课题

郑柳青,邱云志

(1.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四川 乐山 614000;2.乐山师范学院旅游学院,四川 乐山 614000)

现代旅游研究自 1970年末传入中国大陆以来,经过近30年的努力,已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在学科体系中逐渐确立了其应有的地位[1]。有关旅游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已有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过综述,但目前仍少见从旅游研究项目的角度展开分析。笔者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用“基金项目、旅游”作关键词仅检索到相关论文 1篇(刘庆余,2008)。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是我国社会科学立项研究的最高级别,被我国社会科学界视为衡量研究实力和研究水平的基本标准,其确立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对整个学科的发展起着导向和引领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1993年以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项目的课题指南、立项项目及后继的应用进行统计分析,其目的在于:一是概括近 20年来旅游人文科学研究的发展演变规律;二是揭示现阶段旅游人文科学的研究重点和热点;三是为中国旅游人文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借鉴;四是为旅游研究工作者研究选题及申请相关基金项目提供参考。

一、研究方法和数据来源

本文的研究样本基于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网站(www.npopss-cn.gov.cn)中的“历年课题指南”和“历年资助项目”栏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分为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应用经济、政治学、社会学、法学、中国历史、考古学、民族问题研究、人口学、统计学、体育学等22个学科,旅游项目分散在多个学科类别中。笔者在抽样时,以“旅游”、“休闲”、“遗产”为关键词,在各学科类别中进行检索,但要准确地确定一个课题到底是否属于旅游研究类别并非容易,本文在界定时参照了课题的名称、立项者的工作单位和研究方向以及立项的最终成果等多个因素,经过分析对比并剔除不符合要求的样本,最终确定旅游类项目数量共计 172项。

笔者将筛选和整理后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项目(1993-2009)挂在四川旅游发展研究中心网站主页(www.lyfz.lstc.edu.cn)的“研究聚焦”栏目上,供广大旅游研究工作者参考,同时请各位同行补充和指正。本文通过对“国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历年数据进行加工整理,产生各项数据报表,但由于数据报表繁多,结构复杂,靠传统手工方式统计容易发生数据的错漏,造成统计数据不准确,本文采用 C#语言与XM L数据存储,针对“国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数据特点设计数据库结构,通过计算机编程计算方法自动生成报表,在此基础上,运用文献资料调研和数理统计等方法进行相关类别的统计分析。

二、课题指南分析

(一)学科分布

如表1所示,据统计,1999— 2009年间,课题指南涉及旅游学的共计 13个选题,覆盖的学科领域相当广泛,分布在应用经济、民族问题研究、考古学、旅游学、社会学、统计学等一级学科中。反映旅游研究的综合性、交叉性与边缘性的特点,也显示了课题指南引导各学科专业从不同角度进行旅游研究,对丰富旅游研究的理论和方法起到了推动作用。

表1 1999— 2009年课题指南旅游学选题

(二)内容导向

从表1可以分析得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项目的课题指南内容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变化及发展趋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资源保护和旅游开发是旅游研究的永恒主题,2003和 2008应用经济学科中均出现了“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这一选题,“开发”和“保护”等主题词在课题指南中频繁出现,充分体现了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对于这个重大理论的导向和指引。2000年1月,党中央对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了明确要求,国务院成立了西部地区开发领导小组,西部大开发战略拉开了序幕,随之,西部旅游开发成为热点,当时西部许多省(区、市)几乎都以不同的形式提出将旅游业列为本地区的主导产业或列为当地优先扶持发展的产业,2002年课题指南列出了这一主题。2004年和2005年的旅游研究朝着实证和规范的方向发展,旅游研究的视角更为宽泛,研究主题的趋热点不明显,各个层面的研究趋于平衡,有些研究命题与国际研究接轨[2]。随着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体育旅游成了研究的新热点,2008年、2009年课题指南列出了这一主题。“三农”问题是近年来我国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2005年 5月,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国家旅游局局长邵琪伟提出发展乡村旅游是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举措,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2009年的课题指南中反映了这些热点问题并对地震灾区恢复重建问题予以引导,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趋势。总之,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项目的课题指南紧扣社会主题,关注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

(三)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的相关性

从表 2可以看出,2002— 2009年间,国家社科基金指南旅游学选题共 20项,立项项目基本与课题指南相一致的项目达 67项,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数总数共 158项,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导向率为 42%,其中2005年的导向率较高,达到 63%,但是不少年份的导向率确实偏低,2003年、2006年导向率仅仅为14%、13%。其数值偏低说明课题指南中一些项目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度不高,甚至有的项目设立后并没有得到立项(如 2005年统计学的“应用对策研究”,2006年应用经济的“香港发展金融、航运、旅游、资讯等服务业研究”,见表1),也显示了立项项目中自选题目的比重较高。一般来说,国家社科基金课题指南属于命题作文,部分申报者为避免申报人数较多,竞争较为激烈,因此结合自己的研究专长,根据当前经济社会旅游学的热点和重点问题进行申报,另辟蹊径,自选题目,得到了专家的好评,给予立项。

个别立项项目与课题指南相似度达到 100%,且重复立项。如2006年“我国旅游产业潜力和竞争力研究”、2007年“我国旅游业资源开发和保护问题研究”、2008年“旅游业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立项项目与课题指南完全相同,且均重复立项2项。此外,很大一部分立项项目与课题指南相似度很高。如何提高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的相关性是课题设计的一个难题。

表2 课题指南与立项项目的相关性分析表

三、立项分析

(一)立项数量和类型

国家级立项课题的数量是反映学科研究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基本指标。从表3可以看出,1993年以来,旅游学科共获得 172项立项,占国家社科基金立项总数的1.00%,所占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量的比例在诸学科中偏低。需要强调的是,1993— 2000年的8年间,共有11项,其中1995、1998年没有资助。但是从2001年新世纪开始,旅游项目获得了突飞猛进的增长,2001— 2009年共有161项,说明旅游学作为一个年轻的后发学科,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和社会科学界的支持,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旅游社会科学研究的繁荣与进步。

表3 1993—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立项数量和类型一览表

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共分为重大项目、委托研究项目、重点项目、一般项目、青年项目、自筹经费项目和西部项目7种类型。如表2所示,国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以一般项目为主,1993年以来共申请到78项,占旅游立项项目总数的45.3%;重点项目多年来连续出现空白,17年来仅共有 4项,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旅游学科学术带头人较少;青年项目有 23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占旅游学立项项目数的 13.4%,说明研究型青年骨干人才仍然比较缺乏;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于2004年设立,2004年旅游学科即有 10家单位开始获得西部项目资金支持,至 2009年立项总数已达到 65项,占旅游立项项目总数的 37.8%,这表明西部地区的社科基金研究得到了国家政策方面的扶持,走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

(二)课题分布

课题的隶属和地域分布,是对研究队伍现状和项目布局合理性分析的基础素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面向全国高等院校、社会科学院、各级党校、党政机关及其科研部门、军队(包括军队院校)等五大系统。由表4可以看出,高等院校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立项项目研究的主力。1993年以来,高校共有151项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占旅游学立项总数的87.8%;其次是社会科学院系统,获得 16项,占9.3%;党政机关及其科研部门、各级党校系统获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数量相对较少,分别是 4项和1项。可以看出,国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中,高校占了项目总数的大部分,一方面说明高校获得项目基数大,其社科研究力量强,另一方面也反映出高等院校对社科研究的重视程度,这与国家科研队伍整体分布状态是相吻合的。

表4 1993— 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隶属系统分布

从立项的地域分布看,广西、云南、湖南、陕西居前 4位(见表 5),四地区都是我国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地区,其中3个为西部地区。但如果排除西部项目的因素,前四位排名分别为:北京、浙江、广西、湖南。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的实施,为旅游研究提供了新的机遇和背景,诱发了很多课题的生成,加之立项政策中也有一定的倾斜,因此课题数量在各地区保持在适宜水平,呈现出地区之间和谐发展的良好态势。

表5 1993— 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地区分布(1993— 2009)

续表5

从承担旅游项目的单位来看,呈现出离散趋势。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 3项以上的单位有 16个(见表 6),承担 2项的单位有 14个,承担1项的单位有76个;从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人员统计来看,也呈现出离散趋势,除了李树民、王兆峰、熊元斌、张辉各主持2项以外,其余均主持1项(见表7)。国家社科项目所要解决的是国家重大或热点问题,尤其是旅游类项目要跟踪中央政策,讲究时效性,但由于主持人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有一定连贯性,不一定符合政策的时效性,因而使得课题主持人中标率低,重复中标率就更低,因此这种发展格局是正常的、合理的。

表6 承担国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3项以上的单位分布(1993— 2009)

表7 主持国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2项以上的人员统计 (1993— 2009)

(三)研究内容

笔者对1993— 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学科类别进行了统计分析(见表8)。通过分析可以发现:由于多学科、多角度的选题,使旅游立项课题的内容十分丰富,但旅游研究的实践性特征的理性要求与社会现实需求的感性召唤,使旅游研究更多地集中在应用经济层面上,而在旅游的社会、文化、教育、环境、历史、政策等层面上的专题研究相对较少[3]。据研究,北美的研究更关注旅游效应、旅游者行为和旅游目的地研究,且旅游研究还涉及了“电影学”、“音乐”和“信息科学”等学科领域,而中国的研究更注重旅游资源的开发、评价和保护,旅游经济研究和旅游业发展研究[4]。

表8 1993— 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学科类别统计

续表8

(四)成果形式

课题的成果形式按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的划分,分为论文(集)、研究报告、专著、工具书、电脑软件和译著等类别。 1993— 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成果形式统计(见图 1),体现了论文与研究报告为主、成果形式多样性的特征,有利于旅游社科成果的转化。由图1可见,在立项课题中,研究者选择论文(集)与研究报告相结合的成果形式有 59项课题,占课题总数的34.3%。实践证明,这样的方式能够及时、有效地实现成果的转化。特别是研究报告,它是实现成果转化的最快捷的形式之一,可以缩短论文和专著出版的时滞,选择这一方式达到 35项次。论文(集)作为我国旅游研究成果转化数量最多的途径,有效地促进旅游社科成果的转化,选择这种方式达到80项次(包括与专著、研究报告相结合的方式)。专著能够系统、详细地承载旅游社科成果,我国出版事业的竞争加强,大大提高了专著出版的质量和效率,缩短了出版的时间,越来越受到研究者的欢迎,选择这种方式达到 52项次(包括与研究报告结合的方式)。由于研究成果的特殊性,有些研究者选择了电脑软件和工具书等成果形式。

图1 1993— 2009年国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成果形式统计图

四、立项项目后续应用分析

(一)权威期刊论文

笔者在网上检索,基金论文比比皆是,社科基金旅游项目论文不少刊登在《旅游学刊》、《经济地理》、《人文地理》、《旅游论坛》、《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旅游科学》等专业刊物上。这些论文站在本学科前沿,引领旅游研究的主流方向,常作为杂志的导读论文和首页论文,刊登之后不断被转引,极大推动了旅游研究的深入与水平提高。笔者重点检索了1993-2009年间基金来源标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论文,其中,《旅游学刊》检索到 42篇,《经济地理》检索到旅游类论文共 15篇,《人文地理》检索到旅游类论文共18篇,《旅游论坛》检索到 21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检索到旅游类论文共13篇,《旅游科学》检索到 20篇。

(二)旅游人文学科建设

国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对我国北京大学、南开大学等首批开办旅游学博士点、硕士点的单位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促进了旅游学科的建设、旅游学中青年人才的培养。近20年来,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项目的研究,使得全国各高校的旅游人才和成果得到提高与积累,使旅游学科发展更为成熟,全国著名重点院校兴办旅游管理专业在2000年以后明显增加,申报并被批准的旅游管理硕士点和博士点也明显增加,旅游人文社会学专业更为明显,在一些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积累不多的院校,则从管理学、历史学、汉语言文学等专业开始增设旅游专业培养方向。

五、总结与展望

本文的研究视角是通过国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对旅游人文科学进行回顾和展望,自然科学基金未在本次统计之列,对此,笔者将专文阐述。因此,样本选取和部分结论与刘庆余[5]对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的分析有所不同。 1993— 200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项目立项课题172项,促进了我国旅游社会科学的繁荣。总的来看,(1)国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覆盖的学科领域相当广泛;(2)课题指南紧扣社会主题,关注旅游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的研究,但个别年份课题指南的导向率还不尽人意;(3)立项以一般项目为主,西部地区旅游研究得到重视,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还有待加强;(4)高校是旅游项目研究的主力军,广西、云南、湖南、陕西4省居立项前 4位,项目承担单位和主持人均呈现出离散趋势,课题分布呈现良好态势;(5)研究内容更多地集中在应用经济层面上,基础理论和旅游效应研究还显薄弱;(6)成果形式以论文与研究报告为主,呈现多样性的特征,有利于成果的转化;(7)立项项目后续应用效果明显,很好地推动了旅游学科的发展。

在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发展的大好形势下,为了更好地发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项目的作用,笔者认为,应注意几个问题:

1.加强旅游基本概念体系与理论框架的研究。旅游学科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其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相对薄弱,且研究者的专业背景宽广,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旅游项目需要加强旅游基本理论框架研究。

2.加强旅游的跨学科研究。旅游学科的边缘性决定了旅游研究的跨学科性和综合性,但目前来看,旅游研究的学科分散性只是体现在“多学科”而不是真正的“跨学科”。加强跨学科研究,促使旅游研究提出新学说,构建新体系。

3.适度提高旅游研究的学术地位。在维持社科基金现有学科分类的背景下,应允许更多的旅游研究者参与各相关学科的规划和立项审批,提高旅游研究在社科基金中的份额,适当加大国家社科基金对旅游课题的资助力度,加强对旅游研究的学科规划和立项指引,扶持重点项目和青年项目,促使我国的旅游研究不断地迈上新的台阶。

4.整合学术资源,建设创新团队。从旅游学科的发展看,学科交叉、学科融合的趋势日益明显。简单按照学科脉络进行课题研究是不行的,需要组织多学科围绕旅游学科进行整合,形成科研强势团队,组织申报交叉研究、跨学科研究和综合性研究的课题。

[1] 吴必虎,等.中国旅游研究 14年—— 《旅游学刊》反映的学术态势[J].旅游学刊,2001,(1):17-21.

[2] 余洁,马耀峰,苟晓东.近年来中国旅游研究的现状及热点问题述评 [J].经济地理,2006,(7):683-684.

[3] 章锦河,陆林.中国旅游类博士硕士学位论文分析 [J].地理科学,2003,(8):504-509.

[4] 陈德广.差异和差距——中国和北美旅游地理博士学位论文的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2006,(2):12-16.

[5] 刘庆余.20年来中国旅游研究进展——国家自然、社科基金旅游项目反映的学术态势 [J].旅游学刊,2008,(3):78-84.

猜你喜欢

社科指南课题
巧设美术课题 传承非遗文化
透析2019年中文社科排名靠前期刊里的大学和学者
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
不忘的初心 永恒的课题
余杭区首个“社科之家”揭牌启用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指南数读
人文社科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简论社科信息事业的发展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