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认知语言学角度看“V起来”的语义转变

2010-07-14

文教资料 2010年8期
关键词:时体分化语义

邵 晨

(大连外国语学院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辽宁 大连 116000)

关于动驱式“V起来”的意义和用法的研究,成果比较多,主要集中在对“V起来”的语义分析上,贺阳在《动趋式“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其句法表现》一文中提出:“V起来中的‘起来’有三种不同的意义:A表示动作由下向上的位置移动,简称位移义;B表示动作达到一定的目的,取得一定的结果,简称结果义;C表示动作开始进行并继续下去,简称体貌义。”这种意义的划分趋向于从语义的角度来分化动趋式“V起来”。也有学者从认知角度认为可以分为位移义、结果义、时体义、情态义四类,把体貌义进一步分化。但是这些分类对“V起来”的语义转变的轨迹和理据却解释得不够详细。考虑到语义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我认为“V起来”结构的各个语义之间有着内在的演化关联,形成意义虚化的一个连续统,应对其意义分化的轨迹进行详尽描述,从中得到新的认识。

一、位移义的泛化

先来看下面一组例子:

1.陈宇英忽地从地上跳起来。

2.妈妈从小床里把儿子抱起来。

3.这桌子立起来有一人高。

4.那片废墟的垃圾,堆起来有一座小山那么高。

很显然,这组例子里的“起来”都描绘了一种自下而上的位移过程,都是动作的主体发出或主体使客体发出一种自下向上的位移,从句子中可以鲜明地看到一幅上升运动的画面。跳、抱、立、堆与“起来”连用,使短暂的动作具有了时间上的持续和过程上的可视。“V起来”的这种意义是由“起来”的语义直接决定的,表示实实在在的物体进行可视的位移运动并能感知其运动过程。这种意义是被所有学者所公认的“V起来”的基本语义,即位移义。位移义对于动词V有限制,即V位移必须是表示向上或抬高意义的实义动词,即具有(+趋上)的语义特征。如:抬高、提拔、挑、坐、捡、竖、糊等。如图1所示:上

图1

由下向上的位移并不是“V起来”位移义的全部,再来看下面这组例子:

1.快把气球吹起来。

2.见狱卒走过来,他赶快用破布把信包起来。

3.几扎啤酒下肚,肚皮眼看鼓起来了。

4.若不想引起他的怀疑,就把这些东西都藏起来。

从这几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得看到,受动词V的影响,“起来”由简单的向上运动泛化为更为普遍的自一端向另一端运动,甚至是由内向外或由外向内运动,可以统一概括为反向运动。这里的“V起来”也描述实体的位移,只是方向由单一的向上运动变为普遍的物体反向移动,这些运动主要体现在动词的语义上。这类动词更多,只要是能够引起反向运动的实义动词都可,如:存、藏、膨胀、收、搁、裹、抱(向怀里抱)、扫、叠等。概括起来,是具有(+隐存)或(+突起)或(+聚拢)的语义特征。①运动轨迹如图2所示:

图2

上述“V起来”的语义并未发生实质性的改变,仍旧只是用于具体的可感性动作引起的位移,只是由最初的向上位移转向了多方位反向位移。在认知语言学中,这种现象叫做意象图形的转变,通过意象图形的转变可以创造出意象的变体,如图2所示,并进一步反映在语义的变化上。

二、应用领域的扩大

先来看下面这组例子:

1.他是局长一手提拔起来的骨干。

2.新中国海军从无到有地发展起来。

3.我们已经坚实地团结起来。

4.把你的情绪隐藏起来,别因小失大。

“提拔、发展、团结、隐藏”都可以成为V位移,表示向某方向移动的语义,但是使用的对象发生了改变,由可视性的物体位移转移到具有相似运动轨迹的过程或事件上,如提拔表示使人员从低位置向高位置调动过程,发展表示事物从无到有或从小到大的过程,团结表示向中心聚拢的过程,隐藏表示由外露到包藏的过程。

“V起来”由表示实物位移过程转变为表示位置、情绪、力量、能力等的提升经过了一个隐喻的过程,由单纯的物理空间领域应用到深层心理空间和抽象思维中,这是对能产生相似运动过程的领域的拓展,这是借助于相似性的实体隐喻,并没有脱离“V起来”的意象图示和它的变体。

三、空间域向时间域、整体向部分的转移

人类有空间方向感知器官,没有时间感知器官。这一生理特征制约着人类对时间关系的表述。然而空间特征和属性与时间范畴的紧密关系使得人们惯于用空间范畴的词语来描述时间范畴的现象。空间运动的轨迹和路径同时推进的过程非常相似,都可以感知其运动起点、终点、和起始点之间的间隔。正因为两个领域有诸多相似之处,所以用具体物体的运动过程来隐喻某一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能够把抽象的事件具体化为实物对象,利于认识和考察。“V起来”的语义变化也经历了这样的一个过程,看下面这些例子:

1.这句话读起来很令人费解。

2.这些货物装起来很费时。

3.他那台新宝马开起来又快又稳,还没有噪音。

4.周总理工作起来不分白天黑夜,身体怎么禁受得住。

上述例句都是用“V起来”表达事件的全过程,不凸显任何一个时间点或时间段,反映了“V起来”从空间域到时间域的完全投射。

对此,我是不敢苟同的。有次,我实在没忍住,跟她分享了自己的想法:“你总觉得自己是个姑娘,所以不该为生活奔波,理应坐享其成。可是生活从来不会因为你是姑娘就会对你格外开恩。”

再看下面一组例子:

1.正在狂欢的时候,敌人的大炮又响起来了。

2.吃完饭,小王拿过刚才那份报纸接着读起来。

3.听了他的话,我们立刻警觉起来。

4.服务员把菜陆续上来,我们也开始吃起来。

分析这些句子,我们可以看出,“V起来”的语义发生了时空域的转移,由表示空间的上升运动转变为表示时间的开始。但是这种转变不是单纯的空间域向时间域的完全投射,而是在隐喻同时,发生了整体向部分的转喻。即由一个空间运动过程转移到一个事件在时间上全过程的开始点。

再来看上述例句,“响起来”,“读起来”,“警觉起来”,“吃起来”都是表示某一事件开始进行,并突出起始时间点,忽略事件的进行过程和结束点。“V起来”的这种时间域上的语义总括为时体义。表达这个语义的“V起来”,既凸显V时体的动作义,又包含“起来”的时间上的过程性或终点凸显性。时体义对V时体也有一定的限制,即V时体必须是可以持续的,动作义明显的动词。

四、时体义的虚化

“V起来”的时体义,表达的是某一事件在时间上的开始或持续过程,动作的开始时常受到凸显,随着使用的范围扩大,其语义渐渐虚化,动作的凸显度有所降低,而动作的持续性得到强调,如下例:

1.他的话细琢磨起来,还真有些道理。

2.你的想法听起来不错,可以尝试。

3.这么说起来,我还是你的表亲咧。

4.他演戏,本来就不好,嗓子又哑,唱起来也不搭调。

对于这些“V起来”的语义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结论:“起来”的语义已经虚化为单纯的表时间延续的助词,而动作义已经大大降低,甚至降至没有。虚化的“V起来”中的动作义不再凸显,“起来”可以用时体性的助词“着”来代替,甚至去掉“起来”之后,语义也不会发生变化,只是语气上略有所改变。如把上例变成:

1.他的话细琢磨着,还真有些道理。

2.你的想法听着不错,可以尝试。

3.这么说,我还是你的表亲咧。

4.他演戏,本来就不好,嗓子又哑,唱着也不搭调。

经过对起来的替换或省略,我们发现与替换前相比,语义的改变基本上可以忽略,也不会造成对句子语义的其他理解。所以说,“V起来”的语义虚化发生在“起来”的语义虚化上,词汇义渐渐模糊,而语法义却越来越明显。这种变化类似于实词的虚化,只是这种虚化发生在“V起来”动趋式结构中,从而影响了整个结构的语义,造成了语义的进一步分化。有的学者认为这种虚化只发生在情态动词构成的“V起来”中,并给这种语义取名“情态义”。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有其道理的,但是究其根本,这种语义是由“起来”的语义虚化而来的,语义的分化并不是由动词的特点而决定,这一点还是有必要加以强调的。

五、结语

经过上述讨论,我们从认知的角度考察了动趋式“V起来”结构的语义分化的深层原因,并对其各个语义进行了认知层面上的分析,找出了其中联系,探清了其分化的轨迹,进而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对“V起来”进行了再认识。

注释:

①该观点采用的是齐沪扬,曾传禄.“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相关问题.

[1]陈忠.认知语言学研究[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

[2]刘月华.趋向补语通释[M].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8.

[3]贺阳.动趋式“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其句法表现[J],2004.

[4]齐沪扬,曾传禄.“V起来”的语义分化及相关问题[J].汉语学习,2009,No.2.

[5]刘楚群.论现代汉语中非典型连动句式“V起来+AP”[J].

猜你喜欢

时体分化语义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因果关系句中的时间顺序与“时体”体系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语言与语义
国内外满语时体研究回顾
口译时体符号加工机制的动态心理空间解析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时体习得研究述评
“上”与“下”语义的不对称性及其认知阐释
认知范畴模糊与语义模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