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特色课程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

2010-07-13芮桂杰

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0年8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实训素质

芮桂杰

一、适应地方经济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科学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的发展和服务对象是与其所在地的区域环境紧密相连的,其培养的人才将对区域未来经济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影响。一方面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地区必须依靠地方大学人才资源和科技支持,实现区域经济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另一方面,地方本科院校利用本地区的地缘优势,依托本地区的经济发展、体制转换、增长方式变换的有利时机,主动适应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实现自身的壮大和发展,使高校真正成为区域社会人才集散地、高新技术辐射源。因此,地方本科院校在特色课程建设中应根据自身所处的地缘环境、实力和条件,充分考虑地方的特点和需要,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使学科发展具有地方特色和属地优势,在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争取地方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由此可见,实施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是地方本科院校的理性选择,而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主要落脚点和突破口,因此,培养地方经济需要的应用型人才,必须以市场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为目标,科学构建应用性课程体系。地方本科院校只有构建与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培养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求的高级应用型人才,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地方院校本科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培养目标问题

地方高校虽然已经认识到大学教育已从精英式教育转化到了大众化教育,并将自己的专业培养目标从研究型转向了应用型,但实施的效果却不甚理想,培养出的毕业生往往仍旧缺乏适应市场的能力,有“换汤不换药”的感觉。

(二)课程体系问题

1.课程体系设置不科学

课程体系采用以专业课为轴心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三段式”课程模式来组织教学,这种模式只重视专业素质的培养,忽略了综合素质的提高,已不能较好地适应社会发展、人才市场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2.选修课形同虚设

由于教学成本及聘请外院教师难度等问题,对于选修课的开课条件进行了限制:例如三选一,不是学生选,而是教师选;还有对选课学生的人数进行限制等。以此保证选课的集中性,这使得本来就不足的选修课更加缩水。

3.实务性课程实训课时过少

学校规定,实训课时达到或超过16学时必须重新设课,重新设课会面临许多问题:挤占其它课的课时、减少课程的门数、重新准备课程建设资料等。因而,在做教学计划时,为了减少麻烦,尽量减少实训课时。如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国际贸易实务》、《国际商务谈判》、《外贸英语函电》等实务性很强的课程却只有8学时的实训课时,和应用性人才培养目标不符。

4.忽视第二课堂的建设

大学教育不单单是传统课堂的教育,很大一个教育模块来自于“第二课堂”。学校还应为学生创造其他的学习和锻炼能力的机会和平台,如学术报告、社会调查、社团活动等等。

但在实际教学中,第二课堂开展得并不理想,学术报告流于形式化,难以起到应有的作用。毕业实习也存在一定问题,由于学生规模的增大,有效资金的不足,毕业实习、暑期实践不能有效实施。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们不仅仅丧失了与实际部门、企业直接接触的机会,也带来了不良的社会影响。

(三)教学过程问题

1.教学手段单一

当前的教学创新集中体现在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方法的创新上,文字教材“一统天下”的局面被彻底打破,立体化的多媒体教材已被人们普遍接受和应用。但是在多媒体教学的过程中,出现有的教师用最先进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对学生进行立体化、全方位的“满堂灌”,从黑板作为载体的“填鸭式”教学转化为以计算机为载体的“填鸭式”教学,从而片面地认为使用了多媒体设备,就是进行了教学创新。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的集中授课模式,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创造型人才的成长。

2.教学内容滞后

课程内容陈旧、落后,滞后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教学内容所涉及的领域较宽,且与当前经济的发展状况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要求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一方面介绍课程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还应该与我国、国外的经济现状紧密联系,将理论与实践较好地结合起来,以此锻炼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材的选用对于教学内容的影响也很大。在选择专业课的教材时,过多选择具有一定影响力、较为知名(即所谓优、统、重)的教材。这类教材具体内容仍是老一套,不适于地方院校的学生使用。

3.实践教学和实际操作的脱节

《进出口业务模拟》、《国际结算模拟实训课》课程,是完全的实训课,实训课的所有学时都是在实验室内完成,和实际操作还有很大的距离。

4.教学与科研关系不顺

大学需要通过培养人才直接服务于当前经济,因而教学相当关键;大学同样需要繁荣学术以服务于未来的发展,则科研也相当关键。对于经济类专业而言,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息息相关,互相影响。但从实际情况看,在现有的考核模式下,教师其主要精力被迫集中于科研,教学成为“走走过场”,成为工作量的一种积累。

三、为地方经济服务的特色课程体系设计

通过对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进行实证研究和分析,课题组以我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对现行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分析、探讨,遵循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课程建设的原则,提出构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特色课程体系的思路和建议:提出改革原有的课程群,构建“三层次、一平台”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即“职业素质课、职业能力支撑课、职业核心能力课、课余素质拓展平台”。

我们将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分解为如图1所示:

图1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构成图,分析每一种能力所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从而开发出对应的课程。我们对原有的课程群进行了改革,构建了“三层次、一平台”国际贸易专业课程体系:即“职业素质课、职业能力支撑课、职业核心能力课、课余素质拓展平台”。

第一层次职业素质课。主要是围绕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应用能力和基本素养而设置的课程。

第二层次职业能力支撑课。这一类课程是考虑学生毕业以后提升的需要设置的课程。这一层次主要集中在职业必须的专门化知识的学习。

第三层次职业核心能力课。这一层次主要集中在职业核心能力的学习。

“一平台”即课余素质拓展平台。培养人才是高校区别于其它一切企事业单位主要任务的显著性标志。这一平台体现在“相关知识、能力、素质的拓展”上,表现出多种形式:①选修课;②“走出去、请进来”;③组织演讲;④组织开展“小制作、小发明、小创造、小论文”课程活动;⑤组织实施社会实践等。

归纳起来,这种以外贸综合能力强、综合素质好为总体培养目标的“三层次、一平台”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体系的具体要求:一是把职业技能训练和职业素质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使二者相互融通,相互促进;二是把操作能力、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机融合起来,并强调以综合实践能力培养为中心,使三者相互作用,协同提高;三是把素质教育、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有机融合起来,使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优化合为一体,全面协调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实训素质
工艺美术教育审美素质的培养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基于CDIO理念的数控实训教学改革与实践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高铁乘务员的素质要求及其养成
虚拟情景实训环境三维模拟
电工电子实训教学改革与创新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用好“变”的态度
样规制作的任务实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