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护龄护士心理健康状态及工作倦怠调查分析

2010-07-09孙雅博王金玲张建梅郭庆玲

中国护理管理 2010年9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护士心理健康

◆ 孙雅博 王金玲 张建梅 郭庆玲

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是帮助患者维护生命,促进健康的前提和保证。国内外有关护士工作压力的研究表明,护士的职业压力较高[1-2],近年来国内有关护士心理健康水平的报道越来越多,护士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重视。护士在高强度工作压力下,如果不及时调整心态,可能会出现对工作的倦怠感,主要表现为身体疲劳、情绪低落、工作热情下降、对患者态度冷漠、护理质量下降等,这就是“工作倦怠”现象。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本研究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内蒙古8家三级甲等医院随机选择1525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

1.2 方法

从2008年1月至2008年10月期间,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700份,回收有效问卷1525份,有效回收率为89.7%。收集的资料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1.2.1 问卷调查内容: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心理健康状态、工作倦怠及工作满意度状况。

1.2.2 工具:心理健康状态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3];工作倦怠采用的是李小姝翻译的中文版[4],包括3个方面: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工作满意度采用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5],包括5个方面:对目前的护理工作满意度、对同事满意度、对管理者满意度、对晋升和发展满意度、对报酬满意度。

2 结果

2.1 问卷的信度及效度分析

马诗勒(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的信度 系数 Cronbach’s α为 0.93。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的信度系数Cronbach’s α在 0.55~0.85之 间。效度测试可见心理健康状态中人际关系因子、护理工作满意度调查表中对同事、对管理者满意度均较为稳定,说明量表的效度较高。

2.2 8所“三甲”综合医院人口学特征

1525名护士中女性1465人;年龄18~60岁;工作时间1~35年;正式在编的护士占50.0%,聘用制护士占23.2%,合同制护士占26.8%;内科护士31.4%、外科32.7%、重症监护室6.8%、急诊5.6%、门诊9.6%、其他科室6.4%;中专护士15.7%、大专49.2%、本科35.1%。

2.3 不同护龄护士心理健康状态的比较

心理健康状况测评采用SCL-90症状自评量表,由90项心理精神症状的问题组成,受试者根据自己最近1周的症状严重程度进行作答,采用1~5级评分。90项症状又进一步分为9个基本症状因子和1个附加量表。分析指标为9个症状因子分及总均分,临界值总分超过160分或阳性项目数超过43项或任一因子分超过2分可考虑筛查阳性。阳性项目数:单项分≥2的项目数,表示患者在多少项目中呈现“有症状”[3]。护士心理健康状况与中国成人常模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1。

把不同护龄的护士分为6组,6组之间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4 不同护龄护士工作倦怠情况

工作倦怠的测评工具采用马诗勒(Maslach)工作倦怠量表,量表由22个条目组成,包括3个方面:①情绪衰竭:包括9个条目,主要评价工作压力过大引起的情绪反应。②去人格化:包括5个条目,主要评价压力引起的对服务对象的态度及感觉。③个人成就感降低:包括8个条目,主要评价压力引起的对自己工作的看法。马诗勒工作倦怠量表在欧美许多国家被译成多种文字,在多种职业中使用都被证明有很好的信度、效度[6],是目前工作倦怠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测量工具,被称为黄金准则[7]。从已有的大量研究来看,倦怠的3个因子反映个体不同心理侧面,为此许多学者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被试个体在情绪衰竭、去人格化和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因子的得分简单相加,来获得一个单一的职业倦怠评价[8]。临界值以情绪衰竭≥27,去人格化≥8,个人成就感降低≤24为标准[9]。参照李永鑫[10]提出的综合考虑职业倦怠3个因子的方法,把各个因素的影响整合到一起,纳入到职业倦怠的诊断标准中,即将被试者的倦怠程度分为4种:①零倦怠:在职业倦怠评估中,3个因子的得分都低于临界值;②轻度倦怠:在职业倦怠评估中,某个因子的得分高于临界值;③中度倦怠:职业倦怠评估的某2个因子的得分高于临界值;④高度倦怠:职业倦怠评估的某3个因子的得分高于临界值。

护士的工作倦怠体现在情绪衰竭、去人格化、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因子上,不同护龄护士工作倦怠程度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从表4可知,轻度工作倦怠以1~5年、6~10年护龄组护士居多,中度倦怠以11~15年、16~20年护龄组护士居多,高度倦怠以6~10年护龄组护士居多。

2.5 不同护龄护士工作满意度的比较

护士工作满意度调查表包括5个因子的内容,每个因子包括5个项目,全量表共25项,每项采用1~5级评分,1~5级分别表示非常不同意、不同意、不一定、同意和非常同意。每项按5~9分为极低,10~13为较低,14~17为中等,18~21为较高,22~25为极高,将总体工作满意度分为5个等级,见表5。

从表6可知,每组护士工作满意度中等的居多,工作满意度较高的为26年及其以上护龄组。

3 讨论

3.1 护龄对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

护士心理健康状况总体不容乐观,不同护龄护士心理健康水平存在统计学差异,11~20年护龄护士心理问题尤为突出。分析主要原因,护士是为患者提供健康服务的特殊职业群体,不但需要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熟练的操作技能,还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护士所承受的压力已成为一种职业性危险。有关文献显示,在医务人员中,护士的心理健康受损程度最重[11]。护士是最接近患者和家属的岗位,所承受的来自患者及其家属的压力最多。工作的繁重和服务对象的不理解容易导致护士心理上的不平衡[12]。与同年资的医生相比,护士的晋升和深造机会少,自我实现的需要不能被满足。学历的增高虽提高了护士的自尊感,但工作量及性质却并未随之而改善,现实与理想产生了矛盾,出现心理失衡[12]。

3.2 护龄对工作倦怠的影响

中度倦怠以11~20年护龄组护士居多,护龄5年以下的护士轻度倦怠多,个人成就感程度最低,可能是由于这一群体最缺乏社会支持。该年龄段护士的社会支持较少,已有的社会支持(父母)已渐渐脱离,而新的社会支持(稳定的同事关系、小家庭等)尚未建立;在工作中,工作经验少,得不到同事、领导、患者及家属的认可,因此更易有个人成就感降低倾向。本次调查中,护龄在5年以下的护士占43.1%,他们是医院护理队伍的主力。个人成就感降低可导致服务态度冷漠、缺乏同情心等。

本次研究显示,护士工作倦怠中情绪衰竭分低,个人成就感降低较为突出,去人格化倦怠程度较轻。护理管理者要注意减轻护士的工作压力,创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因为这种忍耐是有限度的,终究会影响护士的工作态度。

3.3 护龄对工作满意度的影响

护龄10年以下护士的工作满意度相对较高,随着护龄的增加,护士工作满意度有下降趋势[13]。国外研究[10]表明,年龄>50岁、工作满意度低下以及工作负荷过重的护士更易于选择离职。

4 对策

护士工作倦怠现状不容乐观,这会影响护士的身心健康及工作满足感,应引起护理管理部门以至全社会的重视,应从组织管理和护士个体两方面进行综合干预,预防或缓解倦怠,增强工作满足感,提高身心健康水平[14]。

4.1 维护护士的心理健康,实行人性化管理

护理管理要坚持“以人为本”,重视和谐奋进的集体力量,注重全体人员的进步。定期安排心理专家对护士进行减压教育,组织护士在一起讨论遇到的问题,互相排解,减轻压力,提高护士的心理健康水平。

4.2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帮助护士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进取心和责任感,利于护士更好地工作,注重培养护士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加强心理保健知识的学习,运用心理学知识,科学地进行自我心理平衡、调节和完善。

4.3 关心体贴护士

帮助护士提高心理调节能力,积极疏导不良情绪,同时要培养护士的积极情感,加强意志锻炼,提高心理耐受力[15]。当护士感到心理压力过重、心情忧郁时,应及时休假,调整身心状态,以利于健康的恢复。

4.4 减压措施的应用

调节心情,保持愉悦的心情,给护士营造一种宽松、愉悦、团结、奋进的工作氛围,培养热情、精细、顽强、幽默的工作团队,通过具体的心理减压措施,如定期组织运动比赛、野外郊游、文艺表演等,放松心情,缓解压力。

4.5 加强人力资源的配置和激励管理

对工作量大、倒班多、危重患者多的科室实行政策倾斜,根据劳动强度适当提高护士的待遇,对工作表现好的护士给予适当的奖励,让护士感到劳有所值,同时也可以调动护士的积极性,同时合理调整人员结构,必要时采取轮转制度。

[1] Rout UR.Stress among district nurse:a preliminary investigation.J Clini Nurse,2000,9(2):303-309.

[2] 方琼,曾凡林.护理工作应激与应对.护理研究,2004,18(8):1340-1342.

[3]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15-25.

[4] 李小姝,刘彦君.护士工作压力源及工作疲溃感的调查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0,35(11):645-649.

[5] 陈梅芳.护士工作倦怠及其工作压力、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研究.杭州:浙江大学,2005.

[6] Maslach C,Schaufell WB,Leiter MP.Job burnout.Annual:Review Psychology,2001(52):397-422.

[7] 王晓春,甘怡群.国外关于工作倦怠研究的现状评述.心理科学发展,2003,11(5):567-572.

[8] 卞冉,龙李荣.工作倦怠的理论与测量.人类工效学,2004,10(1):29-31.

[9] 叶志弘,骆宏,姜安丽.杭州地区护士群体职业倦怠常模与诊断标准的研究.中华护理杂志,2008,43(3):207-209.

[10] 李永鑫.三种人群工作倦怠的比较研究:基于整合的视角.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5.

[11] 林静吟,许岸高,袁建寰,等.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可能途径研究.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1999,15(7):424-426.

[12] 张元云.病区健康教育质量管理方法探讨.护理管理杂志,2004,4(8):47-49.

[13] Kuokkanen L,Lelno K,Keiena KJ.Nurse empowerment.Job Related Quality,2003,18(3):184-192.

[14] 王翠丽.护士职业倦怠相关因素及心理干预研究进展.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5,21(4B):47-49.

[15] 王雅芳.急诊护理工作应激对护士健康的影响及对策.解放军护理杂志,2002,19(2):81-82.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护士心理健康
最美护士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