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成瘾分析及高校德育策略

2010-07-07田明秀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9期
关键词:德育大学生学生

田明秀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大学生网络成瘾分析及高校德育策略

田明秀

(青岛滨海学院山东青岛266555)

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大学生已经成为使用互联网的主力军,但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也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本文介绍了网络成瘾的内涵和表现,根据网络成瘾抽样调查的结果,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进行原因分析,并提出了预防和干预策略。

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原因分析;德育策略

互联网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一项发明,它以迅猛的速度悄然渗透到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已经成为许多人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由于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上网,网络成瘾者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大量研究表明,网络成瘾会造成大学生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能力下降,诱发大学生犯罪,大学生网络成瘾已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笔者拟以《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5)》数据为基础,参考我院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抽样调查的结果,采用访谈、个案调查等方法,分析现阶段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及基本特点,为有效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进行一些探索。

网络成瘾的内涵和表现

网络成瘾的内涵网络成瘾又称“互联网成瘾综合症”(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是指在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行为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

网络成瘾的表现患有网络成瘾症的大学生在网上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严重影响了他们的身心健康、学业以及人际关系和人格发展,给他们的日常生活、学习都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因此,有必要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进行原因分析,找到其症结所在,并找到消除或缓解的办法。

网络成瘾调查实验

被试调查实验样本从青岛滨海学院计算机机电系2005级模具、机电、电气、自动化、汽车、电高、数控等7个班级中抽取,随机对部分学生进行了测试。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问卷196份,回收率98%。其中,男生167人,占总人数的85.2%,女生29人,占总人数的14.8%;独生子女65人,占总人数的33.2%,非独生子女131人,占总人数66.85%。

量表介绍采用美国匹兹堡大学Kimberly.S.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IAD自测量表。该量表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学生的基本情况,包括学生的班级、姓名、年龄、性别、是否为独生子女、与宿友和父母的关系等。第二部分是问卷本身,由10道题组成,反映学生对网络的关注度、上网时间、上网目的等。每道题有2种选择,答“是”得一分,根据总分判断受试者是否网络成瘾及其程度。总分5分以上(包括5分)说明网络依赖,得8分以上需要诊断是否患了IAD。

统计方法采用sps11.5作为统计工具进行数据统计与分析。

结果与分析

网络成瘾量表评定得分情况对二年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的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者平均得分1.1,标准偏差为1.84,最小分值为0,最高分值为10分,变化范围为[0,10],总体成正偏态分布(如图1所示)。得分在5分以下,判断为正常使用者170人,占总数的87%;总分大于5分小于8分,判断为网络依赖者22人,占总数的11.2%;总分大于8分,判断有极大网络成瘾可能性者3人,占总数的1.5%。之后,通过个案访谈,确认了这三个学生确实患有网络成瘾症。

图1 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总体分布图

人际关系对网络成瘾的影响调查结果表明,在网络成瘾状况上,独生子女与非独生子女之间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被测者与同学关系越好,平均得分越低,即对网络的依赖或网络成瘾状况越轻;被测者与父母关系不同(一般、较好、很好),他们在网络成瘾状况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即被测者与父母关系越好,对网络的依赖或网络成瘾状况越轻。

表1 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成瘾差异比较表

不同性别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表1为男女大学生网络成瘾状况的差异性比较。参与测试的女大学生共29人,平均得分0.4828分,参与测试的男大学生共167人,平均得分1.2275分,表明女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或网络成瘾状况明显好于男性,且通过进一步的差异性检验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二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分析

目前,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以及网络成瘾相关因素分析的研究有很多,如张兰君所做的“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多因素研究”;刘凤仁、梁亨生等所做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分析”;王立皓、童辉杰所做的“大学生网络成瘾与社会支持、交往焦虑、自我和谐的关系研究”等。根据目前的大量研究成果,可以总结出网络成瘾现象的产生与网络成瘾者的个人人格特质、父母教养方式、网络吸引因素、大学生活紧张程度及专业满意度等密切相关。

网络因素网络上内容丰富,信息快捷。在网上,人际互动行为具有平等性、匿名性、多变性等。上网者可以很方便地与世界各地的各种人群进行平等的交往,也可以自由地表达任何观点,哪怕是社会禁忌或不符合现行的法律法规及道德规范等。在与人交往时,上网者可以隐瞒自己的性别、年龄、社会地位、婚姻状况等。正是网络的这种自由、平等、随意、便利、虚幻,对精力充沛、追求新奇的青少年具有不可抗拒的吸引力。他们在网络聊天、网络游戏等虚拟的世界里获得社会支持:创造虚拟人物角色,获得权利和认同感,使某些被压抑或潜意识的个性释放,涉世不深的大学生缺乏自控力,只满足于网络上的逍遥快乐,看不到网络对自己的负作用,最终导致上网者不能控制时间,甚至是不能自拔。

德育工作滞后大学生正处在人生的过渡期,他们的生理趋于成熟,但心理很不成熟,处在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时期。学校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跟不上经济发展速度,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明显地滞后于社会发展。家长、教师、德育工作者往往习惯于采用传统的模式和方法引导大学生,结果常常事倍功半,收不到实效。德育课内容很少涉及网络道德这一新领域,所以,大学生在网上处于言行自由、道德任意的状态。有研究表明,有网瘾倾向的大学生由于受父母不良教育方式、社会不良风气等影响,对现实环境不满,他们往往希望从其他环境中获得补偿,而网络虚拟空间的特点正好符合这种要求。网络成瘾者由于沉迷于网络,引发现实生活中的社交支持、社会认可减少,进而去网络中寻求认可,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干预策略

大学生长期迷恋网络,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已成为一种社会性公害。所以,家庭、学校、社会要形成合力,共同关注和解决好这一问题,分析网络成瘾的原因,提出有效的预防干预策略。

(一)高校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对大学生行为方式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行为起唤醒、定向、维持和激发的作用。校园网络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和大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可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学校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充分利用网络这个平台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在校园网上有意识地营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通过开办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站,把大学生的“眼球”吸引到寓教于乐的网页中来。可在校园网上设置“论坛”、“交友”、“电子信箱”、“心理咨询”、“热线服务”等,提供知识交流和咨询的机会,并使之成为师生之间交友谈心、宣泄情感的重要场所。这个场所既能隐藏身份又能平等交流,可以创造机会触及学生的内心,了解学生的真实思想,掌握学生的注视焦点和心理动态。因此学校要加大宣传监管力度,倡导文明上网。

(二)加强德育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了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学校德育包括政治、思想、道德、心理品质等方面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内部动机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以及培养遵守法纪以及良好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的道德教育,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大学生对网络上瘾,完全是出于一种内部动机的驱使。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对自己负责地制定发展计划,并有目的、有毅力地去实施计划,完成学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因此,教师要诱发学生的进取心和学习动机,促进学生实行自我教育。网络上的内容丰富多彩,良莠不齐,要加强学生的荣辱观教育,努力培养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

加强对学生的精神关怀及心理教育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是学生自身为舒缓学习压力、摆脱孤独、满足成就感、缺乏自我控制力等。家长、学校、社会要注意加强对学生的精神关怀。要进行平等的沟通,建立平等、民主、充满爱心的和谐关系,不能只限制上网,还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培养学生的新爱好。父母、教师等要严格要求自己,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给学生积极、正面的引导,使学生之间和谐相处。上网者如果不能获得足够的精神关怀,不能从现实中获得关注、赏识、接纳与安全感,就会变得不求上进、不思进取,进而就会躲进虚拟世界发展为网络成瘾。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与父母和同学关系越好的学生,即人际关系越好,对网络的依赖或网络成瘾程度越轻。调查结果也显示,男生比女生更容易网络成瘾,这与国内外究结果相符。性别差异可能与男生来自家庭和社会的心理压力较女生偏大有关,另外,男生在遇到心理冲突和困惑时,多不愿向父母、同伴、教师倾诉,与女生相比相对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当个人无法解决这些矛盾时,更容易到网络上寻求支持,从而导致网络成瘾。另外,网络游戏对男生的吸引力要远远大于女生,这也是导致男生易上瘾的重要因素。《中国青少年网瘾报告(2005)》调查显示,网瘾群体中玩网络游戏的比例占42%,远高于非网瘾群体的24.5%。他们在网络游戏中实现抱负,寻求获得在现实社会实现不了的个人英雄主义、成就感、满足感、归属感等等。

加强网络德育网络作为现代信息技术的产物,在当代社会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并发挥着巨大作用。但网络是一柄“双刃剑”,网络在为德育工作提出新要求和新挑战的同时,也提供了创新发展的契机。如何利用网络加强大学生的德育,提高其综合素质,是我国新时期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课题。(1)把网络道德与网络法律教育纳入学校德育课内容中。为提高大学生对全球网络文化的识别能力和抗诱能力,在形形色色的网络文化面前不受有害信息的腐蚀,必须在学校德育课中增加网络道德教育及网络法律教育方面的新内容。培养学生自觉的网络道德责任意识,提高网络道德自我教育的能力,不断完善人格修养。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网络,文明健康上网,既做网络文明的受益者,也做网络文明的建设者。学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德育工作,使德育工作有的放矢,与时俱进。(2)转变育人者的观念。网络对学生的巨大影响已不容怀疑,社会、家庭、学校都必须重新认识网络带给教育的深刻影响,切实转变育人观念。对于学生上网不能单纯地限制,要积极引导,才能使学生既学到知识,又能抵御网络垃圾的侵蚀。学校应成为实施网络德育的主阵地,要有与时俱进的教育思想,在网络时代,学校应积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建设学生的网上精神家园。良好的校园网络文化能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要利用积极的主流文化引导学生追求高雅,远离网上信息垃圾,利用网络平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加强网络安全教育高校要加强网络安全管理,对校园网络中的自由评论要进行及时正确的引导,减少不良信息对大学生心理的负面影响。对不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人格养成的网络信息要及时清除,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对热点问题进行讨论,使学生明辨是非,上网要有安全意识,学会自我保护。如不与网上“遇见”的人见面,在网上要保守身份秘密,避免给出全名、通讯地址、电话号码、学校名称等任何能助人辨别真实身份的信息等。

总之,我们在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方便时,不要忘记很重要的一个原则:那就是网络的精彩绝伦、快速便捷以及其他的种种优点都不能完全替代现实生活,网络生活只能作为现实生活的补充,增加其刺激性和有趣性。社会各方面应共同实施网络德育,有效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网络成瘾。

[1]谭三勤,李增庆,曾腊初.长沙高校使用因特网学生中病理性使用的检出率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 (9):649-651.

[2]瞿卫星.网络德育:世纪之交的德育新课题[J].教育评论,1999,(3).

[3]朱克京,吴汉荣.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社会因素[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1):796-798.

[4]林绚晖.网络成瘾现象研究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杂志,2002,(1):74-76.

[5]田慧生.时代呼唤教育意识及意识型教师[J].教育研究,2005,(2).

G712

A

1672-5727(2010)09-0135-02

田明秀(1979—),女,辽宁葫芦岛人,青岛滨海学院教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德育大学生学生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赶不走的学生
大学生之歌
学生写话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