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2010-07-07李玉华

职业教育研究 2010年9期
关键词:技能职业教学模式

李玉华

(河南省医药学校河南开封475001)

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探索

李玉华

(河南省医药学校河南开封475001)

探索了建立并实施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的方法,即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为“技能+素质”、“中职+中级工”,素质支撑技能,“双证”就业。其内涵是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操作(服务)过程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资格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岗位职业道德渗透课程内容为根本,立德树人。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教学做有机结合。创设“课堂教学现场化、现场教学课堂化”的职业教学环境。

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模式;行为导向教学;教学设计

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探索的必要性

(一)“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技能操作型人才是职业学校的历史使命

进入21世纪,中国制造业的快速发展,已使中国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朱兰(J.M.Juran)博士说:“21世纪是质量的世纪。”在积极扩大经济的数量和规模的基础上,更应注重提高经济的质量和效益。

“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学校办学指导思想,也是职业学校教学的指导思想。职业学校应围绕一个中心(即“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三个基本点(即以职业教育、道德教育为育人点,以实践动手操作为技能点,以够用的理论知识为支撑点)进行不断的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二)现行职业学校教学模式的不足

教学模式是职业学校践行“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指导思想的关键。现行的职业学校教学模式是传统的以内容和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已经完全不适应“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职业教育指导思想以及现代职业教育教学的特点,更不适合职业学校在校生的特点,也不适合用人单位的要求。传统以内容和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模式存在如下四大不足:“填鸭式”灌输授课,学生是被动的;重视理论讲授,忽视学生操作技能的训练;授课内容脱离生产实际,学生学之而不能用之;重视学生知识掌握,忽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

(三)构建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的目的与意义

构建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的目的是以立德树人为前提,突出技能培养,强化知识支撑技能,打造具有综合职业能力(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方法能力)、胜任工作过程的职业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社会满意的毕业生,形成职业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进而提高职业学校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职业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主要意义是:一是改革传统的以内容和教师为导向的教学模式,改变为以行动设计导向的工作任务为线索、以典型产品为载体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以一个“岗位工作者”的身份去学习,由“学生”转换为“工作人”。二是解决目前中职课程内容的过于理论化。课程内容的组织应以实践为导向,以岗位操作要求为依据。岗位职业能力包括操作技能、职业道德、基础知识,课程内容应充分体现这些,实现技能与知识、情感态度的有机融合。三是解决目前中职职业道德教育与课程内容的分离。把岗位职业素质渗透到教材内容中。“立德树人”是中职教育教学的根本,有知识、有道德、有技能的毕业生才是社会的需要。四是解决目前中职学生的厌学现象。以项目驱动,以实践为导向,工作任务为引领的教学标准组织教学,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使“要我学”转变成“我要学”。五是解决目前中职教育要学生“知道什么?”的抽象教学,改教室为车间,创设职场实景,转向教学生“要做什么?如何做?”的教学。六是解决目前中职“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应通过教师的引导,开发学生的思维、想象能力,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探索的理念和基本原则

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探索的理念是以学生素质提高作基础,技能训练为主导,理论支撑技能,“双证”为目标。我们的创新思路之一是:学生素质提高为先。思想教育、职业教育、行为教育为先,学生素质提高计划实施是保证。创新思路之二是:技能训练为本。以生产实际岗位工种操作技能为主,设置课程、确定课程内容,以任务为引领,训练操作技能、职业素质,职业素质教育、法律法规行业规定教育渗透到技能培养的所有环节。创新思路之三是:管理评价以过程为主,考核以实际操作为主,制定《项目操作考核标准》,引领教师、学生重视操作技能训练。

职业学校技能教学模式探索研究遵循的原则是:实用性原则、规范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和科学性原则。

我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的探索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深化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突出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提高其就业创业能力。须加强学生职业技能培养,要高度重视实践和实训教学环节,突出“做中学、做中教”的职业教育教学特色。须加大专业技能课程的比重,要按照相应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采用基础平台加专门化方向的专业课程结构,设置专业技能课程。课程内容要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突出应用性和实践性。进一步推进学生在取得学历证书的同时获取职业资格证书。我校在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的探索中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学校成立《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

图1 《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组的结构图

(二)构建《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体系

图2 《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课题体系图

(三)课题组赴企业调研

调研一:2007年8月我们对河南辅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九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人力资源主管或生产经营主任(部门经理)进行了调研。调研题目:选择应聘者考虑的五项因素。调研结果:职业道德和责任心(82.1%);参加过专业项目(技能)训练和有团队合作意识(66.7%);沟通能力(62.3%);独立解决问题能力(56.1%);持续学习能力(50.2%);学习成绩(26%)。

调研二:2007年8月我们对河南辅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九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65位我校毕业生进行了调研。调研题目:工作中用到的知识或技能是从哪里获得的(可多选)。调研结果:工作后获得——75.02%;通过顶岗实习(到企业实习)获得——60.3%;通过学校技能训练获得——41.5%;从教材中获得——20.5%;从教师课堂讲授获得——21.6%。

调研三:2007年8月我们对河南辅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等九家药品生产经营企业的65位我校毕业生进行了调研。调研题目:资格证书在就业或工作中的作用。调研结果:有作用(100%);满足持证上岗的岗位(80%);无证从事的岗位技术含量低;工资待遇相差215元。

(四)职业学校学生特点分析

职校生的文化基础差,形象思维活跃,不善抽象思维,个性特点鲜明。他们大多是中考和高考的落榜生,文化素质普遍较低;大多数在学习失败中度过小学和初中阶段,很少受到过教师表扬,有一定的自卑心理;缺少积极向上的动力,有厌学情绪;上课不专心听讲,交头接耳,打瞌睡的不少;课后不看书不做作业的多,抄袭别人作业的现象严重,考试作弊的极多。

(五)构建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

1.技能培养教学模式:“技能+素质”,“中职+中级工”,素质支撑技能,“双证”就业。

2.技能培养教学模式内涵:以职业岗位工作任务为线索,确定课程设置;以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组织课程内容;以职业岗位操作(服务)过程为载体,设计教学活动;以职业资格技能鉴定为参照,强化技能训练;以岗位职业道德渗透课程内容为根本,立德树人。

3.技能培养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行动导向教学法。通过师生共同确定的行动产品引导教学,学生通过主动和全面的学习,达到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统一的学习。这里的行动不仅仅是日常生活中的行动、活动或劳动,还是达到学习目标而进行的一种有意义的行为。用完整的行动模式(不单纯指岗位操作技能,还指完成整个工作过程转化的教学过程,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独立制定工作和学习计划、实施计划并进行评价)、教师通过有效教学设计开发合适的教学项目(学习任务)、多种辅助手段帮助学生独立获得必需的知识并构建知识体系。

4.技能培养教学模式的教学设计:应遵循5W1H的规律,即教什么(what),针对教学内容和岗位操作技能资格要求的问题;教给谁(who),针对教学对象及工作过程要求确定教学目标;什么时候(when)、怎样教,针对教学方法和教学组织的问题;在哪里(where)、用什么教,针对教学媒体设施的问题;为什么教(why),针对职业道德(立德树人)的问题;教得怎样(how),针对教学评价的问题。

5.技能培养教学模式的培养目标与学习内容:以工作及工作领域确定专业课程设置,以工作过程确定教学内容,促进学生职业生涯发展。让学生参与工作过程和生产流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如图3所示。

图3 学生综合职业能力构成图

6.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的以学生为主体行动导向教学的典型方法:项目教学。项目教学是师生通过共同实施一个完整的“项目”而进行的教学活动。在职业教育中,项目常常是指以生产一件具体的、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产品为目的的任务,有时也表现为方案设计等其他形式。

7.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的原则:贴近职场环境;贴近工作岗位;贴近学生实际;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化技能操作训练;突出能力培养。

8.职业学校技能操作教学模式的教学特点:做中教,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悟,教学做有机结合。创设“课堂教学现场化、现场教学课堂化”的职业教学环境。紧扣“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中职教育方针,强化教师的教学服务意识,学生的主体地位,着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岗位操作技能,如图4所示。

图4 综合职业能力形成图

9.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的教学评价: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质量评价观,改进考试考核方法和手段,建立具有职业教育特点的人才培养与评价标准和制度,建立和完善定期评价检查制度。

职业学校技能培养教学模式实践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应强调以工作过程(不是操作过程)为载体,培养具有综合能力的职业人,而不是会操作的“工具”;应强调从训练胜任本专业“岗位群”出发,而不是整个工作过程中的两三个工作岗位;应强调从完成某项工作任务或制作典型产品出发设计教学过程,设计教学过程不是一个教师的想象,而是所有与该课程相关的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小组学习或合作学习,学生参与完成某项任务或典型产品生产全过程,不是教师的演说或表演,而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发挥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应强调职业道德在教学过程中的渗透,在完成某项工作或典型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中塑造学生的人格。

[1]姜大源.工作过程导向的高职课程开发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

[2]姜大源.当代德国职业教育主流教学思想研究[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3]邓泽民.职业教育教学设计[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2006.

(本栏责任编辑:谢良才)

关于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教育吸引力

劳动力市场形成过程也是教育领域毕业分配制度改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职业教育各类毕业生先后被推向市场,原来在技术教育制度时期依靠“统招统分”形成的吸引力逐渐丧失。劳动力市场分割对职业教育吸引力所造成的影响,可以从两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城乡分割、行业分割、体制分割等现象对包括高等教育在内的整个教育领域都带来了影响,但相比而言,对职业教育造成的影响尤为严重。另一方面,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直接在教育领域内部造成了分化,形成了对职业教育的歧视,使职业教育相对普通教育成为二流教育。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分割对职业教育吸引力所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进人机制上,由于人才市场设置了极高的进入门槛,事实上已阻断了职业教育毕业生进入的可能。其次,从工作过程上,人才市场的工作环境、工作强度、劳动报酬等要远优于劳动力市场。再次,从退出机制上,人才市场仍然享受着计划经济时代的医疗、退休等优厚待遇,而劳动力市场的社会保障条件参差不齐,状况极差,有的甚至基本没有享受社会保障。对职业教育吸引力进行正确评估,正确看待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相对地位,正确取舍公平的价值,这就是我们急需的“职业教育理性”。

摘自《学术论坛》2010年第五期孟景舟《劳动力市场与职业教育吸引力的关系》

关于高职教育课程建设

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主要有社会、个人、学术三个维度。(1)社会维度的价值取向。在社会价值维度上,高职教育的发展程度是由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其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等是由社会需要决定的。(2)个人维度的价值取向。以个人维度为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取向,是以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为目的,要求坚持育人为本,以培养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作为高职院校工作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培养出既有技术又有文化、既有科学精神又有人文精神、既会工作又会生活的和谐发展的人。(3)学术维度的价值取向。学术维度价值取向的高职教育课程建设强调学术知识的自身发展,理由是高职教育虽属于职业教育但又属于高等教育,高职院校要体现其高等性,适应社会、经济和科技发展对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所提出的新要求,必然离不开学术的发展。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十八期付娟《论高职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冲突与融合》

关于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

在校企合作制度化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以下策略:(1)通过制定校企合作教育法完善法律性制度。完善的校企合作法律制度应该满足四个基本要求:一是校企合作概念的界定要清晰;二是责任主体要明确;三是权利与义务要对等;四是要规定不履行义务所应承担的后果。(2)通过实施校企合作问责制健全监督性制度。“问责主体”通过一定的形式对责任人由于故意或者过失、不履行或者不正确履行职责,给工作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行为进行责任追究。(3)通过缔结校企合作联盟细化技术性制度。即在政府宏观引导下,由高职院校、企(行)业及中介组织基于各自的战略目标和异质资源结合成一种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制度化的伙伴关系。

摘自《教育与职业》2010年第十七期张海峰《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制度化研究》

关于创新性高端人才的特点

人文社会科学和艺术创造者与同行新手相比较,在思维品质的敏捷性、灵活性上没有显著差异,但是在思维的深刻性、独特性两方面差异显著,创造者要明显优于同行大学生新手。人文社会科学创造者显示出显著的思维批判性优势,而艺术创造者则显示出思维类比迁移能力的显著优势。人文社会领域创造性成就的取得更加需要思维中的批判性品质,而艺术创造则更需要有优势的思维类比迁移能力。无论是创造者还是领域新手,学科的不同没有给人们带来思维特征的本质差异,这正好说明从创造性思维特征入手整体研究创造者特点的可行性。虽然不同学科联想到的词汇可能不同,但是思考的方向、思考的维度、思考的深度不会因为学科而有差异。高创造性的人才,无论其从事的学科如何,都会在某些创造性思维特征上表现出自己的优势。

摘自《中国教育学刊》2010年第六期金盛华,张景焕,王静《创新性高端人才特点及对教育的启示》

关于学术自由

学术自由的内容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学术研究自由。学术研究活动是一项专业性强、智力密集型的活动,需要充分调动研究者的积极性,发挥研究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使研究者完全掌握研究的主动权,尽可能不受任何思想的束缚和外在的羁绊,而将自己的聪明才智用到极致。(2)学术表达自由。学术研究自由必然伴随着学术表达自由,学术表达自由包括交流和讲授学术思想、观点及成果的自由和发表(出版)学术成果的自由,指研究者将其在研究中获得的成果以文字作品、图像等形式在各种媒介(如期刊杂志、报纸、书籍、网络媒体)上对外发表的自由。(3)学术性事务的决策自由。学术性事务的决策必须要由学术研究人员共同参与,并基于学术本身自主决断,而不能受行政机关、企业或其他非学术人员的控制或左右。

摘自《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0年第三期胡甲刚《学术自由的构成要件:法律权利的视角》

关于高等教育的文化风险

文化是高等教育之本,传承与发展文化是高等教育最重要的使命之一,而尊崇文化是高等教育应有的风气。根据二元对立的哲学命题,文化一旦被重视,也就存在文化被质疑、被否定和被伪造的现象,这就是“反文化”。能够容忍、正视并融和“反文化”,是高等教育文化处于健康状态的重要标志。从理论上说,我国的高等教育必然以维系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发展科学、民主的社会主义文明作为文化导向。但在如何遵循这一文化导向方面,出现了一些不良倾向:(1)维护民族性是近现代中国发展的基本命题。向西方发达国家学习发展经验,是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前进的必由之路,但同时,发达国家的经验蕴含着的意识形态也以多种方式改变甚至入侵我国的民族文化,如果这种情况持续下去,就会导致我国高等教育文化失去自主性和反控制力。(2)崇尚“博雅”的高等教育文化传统面临困境。至今,“博雅”作为高等教育的一种精神资源,已经处于需要拯救的状态,没有“博雅”传统的大学和高等教育,是否有忘本的嫌疑?这是一个尖锐的问题。(3)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单位,高校中行政文化过度张扬。行政文化的过度张扬导致校园氛围中科学、理性精神的萎缩,这对于我国高等教育文化的健康发展而言,是可能致命的毒素。

摘自《学术论坛》2010年第五期徐莺《我国高等教育文化风险及规避》

(逸公辑)

G710

A

1672-5727(2010)09-0042-02

李玉华(1963—),男,河南开封人,山东大学药学院药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河南省医药学校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行动导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技能职业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职业写作
劳动技能up up!
秣马厉兵强技能
拼技能,享丰收
我爱的职业
画唇技能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