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科技支撑引领作用加快长春产业结构升级
2010-07-07吉林省长春市科学技术局局长万载斌
■ 吉林省长春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万载斌
科学技术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要战胜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更加注重利用科学技术寻求突破,更加注重以科技创新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更加注重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一、充分认识科技创新对于推进长春工业升级的重要作用
全球经济发展实践证明,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和城市的发展,关键在创新、核心在科技。长春要加快发展、位次前移,必须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进一步优化经济结构,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提高经济竞争力,实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目标。
1.依托科技创新推进工业升级,是实现长春跨越发展所面临的重大机遇
近来来,中央及省、市相继召开了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意见,这标志着科学技术的“第二个春天”已经来临,这是一次重大的历史机遇。谁把握住了这一重大机遇,谁就有可能抢占先机,实现跨越发展。从我市目前的发展阶段和特征看,抓住机遇加快科技创新,推进工业升级已具备了良好的条件。一是科研实力雄厚。长春现有吉林大学、东北师范大学等全日制高等院校26所,中科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中科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等独立科研机构96所,国家级重点学科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13个,国家级资质检测机构实验室31个,部省级重点实验室41个,有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5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5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3个,在长春工作的两院院士为27人,全市拥有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7.4万人。长春市的科研基础力量在中国各大中心城市中位居前列,是全国科技创新能力50强城市之一。在生物技术、光电子信息、现代中药、新材料、高分子技术研究开发等多方面,都有相对优势和巨大的潜力。二是产业基础优势明显。我市是国家光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生物农业占了全国半壁江山,生物医药、汽车电子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新材料产业优势也比较明显。我市先后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建设示范城市、全国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命名为国家知识产权工作示范城市、国家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试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以年均递增25%的速度增长。因此,只要我们把握好科技发展的重大机遇,坚持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和市场导向相结合的原则,牢牢把握依托科技创新促进工业升级这一主旋律,就一定能够为新一轮发展赢得主动权,为实现我市经济的跨越式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2.依托科技创新推进工业升级,是破解瓶颈制约、增强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长期以来,结构性矛盾一直是我市经济发展中最突出的矛盾。尽管我市已经进入了工业化转型、城市化加速、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阶段,但工业产业的发展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企业自主创新的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真正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还不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人才和技术储备不适应发展的需要,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不理想。这些问题不解决,发展步伐就难以加快,发展质量就难以提高,发展水平就难以提升。我们要把经济发展真正转到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努力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经济效益好、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发展之路。
3.依托科技创新推进工业升级,是化“危”为“机”的关键环节和有效途径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升级,已经成为国内外投资的热点和竞争的焦点。我市能否抢上结构调整这班车,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工业产业升级,这是我市在后危机时代能否化“危”为“机”的关键。特别是国家产业振兴计划和科技发展路线图的发布,国家必将出台一系列促进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我市应积极争取国家更大的政策支持,在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产业升级上率先发展。
二、明确依托科技创新推进长春工业升级的重点任务
从当前我市工业结构、布局和发展潜力来看,依托科技创新推进长春工业升级,必须坚定不移地走“拉长补短”的产业发展之路。所谓“拉长”,就是要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我市支柱、优势和特色产业,通过技术改造升级,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推动传统产业全面升级;所谓“补短”,就是要突出抓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积极把握新的增长点,优化政策环境和产业布局,整合产业资源和技术优势,推动我市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依托科技创新发展壮大支柱产业
着力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族品牌汽车工业。汽车产业是我市最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重点产业,应以一汽集团为依托,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之路,大力开展汽车关键零部件、整车制造等方面的自主研发,攻克一批主导我市汽车制造业发展和升级的关键技术,确保我市在汽车产业战略布局上对产品研发、营销网络、投资回报的话语权和主动权,真正把长春建设成为世界级的汽车研发、生产和销售基地;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农产品加工业是长春市的当家产业,应将玉米深加工技术研发放在首要位置,研究开发优质淀粉糖及其下游产品生产技术,特别是应突出玉米有机酸及化工醇规模化生产技术等玉米生物化工产业关键技术,延伸农产品加工的产业链条,着力以高新技术做大做强肉牛、肉鸡等十大农产品加工体系,培育壮大大成、皓月、德大等一批龙头企业,增强企业竞争力,努力把长春建设成为国内最大的农产品加工基地,打造长春玉米工业城。
2.依托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支持企业利用集成电路、嵌入式软件等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品,提高产品智能化水平和附加值。积极推广应用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系统,实现生产过程数字化和自动化,提高产品设计制造水平。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的有机结合,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积极推进重点行业、重点产业和科技产业园区信息化服务平台建设,增强产业竞争力;坚持以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发展先进装备制造业。应重点发展激光加工设备、高性能智能化仪器仪表、数字化医疗设备、多点无模成形设备、国防光电子设备、光电子产品制造设备、数控加工设备、数字化工程液压设备、冶金成套设备、自动化物流设备、自动化检测设备、电力电气成套装备、光通讯工程设备、先进农业机械等的研究与利用,努力实现由“制造”向“创造”转变,推动传统产业全面升级。
3.依托科技创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加快发展新型轨道客车产业。我市拥有全国轨道客车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和博士后工作站,形成了产学研结合框架,是全国最大的轨道客车生产基地。我市应以长客股份公司为依托,支持新型铁路客车、动车组以及城市轨道车辆的研制开发,加快上规模、上能力、上水平的步伐,努力建成世界级的轨道客车生产基地;加快发展光电信息产业。充分利用我市光电子、汽车电子、软件等方面的产业基础、人才优势和研发能力,以长春国家光电子产业基地和国家汽车电子产业园建设为核心,延伸光显示和汽车电子两大产业链,突出光电子器件及材料、光电仪器与设备和软件三大领域,重点发展光显示及上下游、光电子器件与材料、光电仪器仪表与设备、汽车电子、软件和国防电子等行业产品,迅速培育发展一批光电行业骨干企业;加快发展生物产业。以长春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龙头,加快推进生物制造、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等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实施聚乳酸、乙二醇、生物基化工醇、重组人胰岛素及制剂等重大项目,推动大成、修正等骨干企业加快发展,掌握一批世界级的生物核心技术,打造一批世界级的生物拳头产品,培育一批世界级的生物龙头企业,提升生物产业整体竞争力,努力把长春打造成技术领先、特色鲜明、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和药品出口基地;加快发展新材料、新能源产业。增设“低碳经济发展”重大科技专项,重点围绕生物质能源综合利用、可循环经济和节能与新能源材料、光伏及风能利用等方面,开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尽快掌握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技术。更加重视产业发展的各个环节的系统配套,加强应用示范和市场推广,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4.围绕发挥长吉图三地各自资源优势,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带形成
通过进一步整合长吉图三地优势资源,如稀土镁合金(上游白山地区镁资源、中游长春研发、下游装备制造)、聚酰亚胺(上游吉林化工区原材料制成、中游长春研发及产业化基地、下游为全球市场提供先进高分子材料)等,把潜在的资源和研发应用优势真正变为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新材料产业发展的经济优势,带动全省相关产业发展。
5.通过扩大国际科技合作推进工业升级
进一步扩大科技领域的对外开放。加强对外科技合作与交流,通过与国际知名的大型科技企业的合作,引进先进技术、资金、管理经验和营销方式,并进入其国际生产、销售和服务网络,全面提升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层次,促进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国际化。支持我市科技型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分工,积极鼓励高科技高附加值产品出口,大力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鼓励与国内外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合作建立研究开发中心,增强技术消化和创新能力。加强中外科技合作园区建设。办好长春中俄暨独联体国家国际科技合作园的同时,加强同港澳、日韩、东南亚以及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大力实施“请进来”和“走出去”战略。
6.培育一批科技创新龙头骨干企业
瞄准国内外大企业、大公司、大的研发中心,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大的高新技术企业。大力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人员领办和创办科技公司,通过大学科技园、孵化器等孵化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积极支持省属及国家级科研院所和高校属企业转制,多途径、多方式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企业。今后一个时期,应全面实施“十百千高新技术企业成长计划”。“十”就是力争经过5年左右时间,使全市百亿级高新技术骨干企业达到十户以上;“百”就是5年新增规模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达到百户以上;“千”就是5年内新增科技创新型中小企业达到千户以上。
7.加快培养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充分利用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其它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大力开展知识与技能培训,提高企业经营者素质和科技人员水平。进一步完善人才优惠政策,重点开发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就业岗位,吸引国内外人才向我市集聚。结合中央“千人计划”和我省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的实施,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管理人才,建设一支国际一流、国内领先的科技创新团队。强化科技奖励机制,表彰和重奖各类创新型科技人员,调动广大科技人员的创新创业积极性。采取柔性人才政策,坚持“不求所在,只求所用”的原则,利用好国内外高端人才的智力资源,更好地服务我市高新技术产业。
8.强化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
推进科技管理体制创新,加强政府对科技资源的宏观调控与引导。深化项目、计划、成果等方面的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科技计划、科技成果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水平;突出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构筑以企业为主的技术开发体系。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研发活动的支持力度,拉动全社会的创新要素向企业汇聚;深化科研院所改革,注重发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创新源作用。鼓励高校院所与企业开展合作,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发展科技中介服务机构,构筑社会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积极发展为企业提供综合性服务的生产力促进中心、创业中心、技术产权交易中心等中介服务机构,不断完善多元化、综合化、社会化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9.加大对科技的投入
科技投入具有明显的“造血机能”,形成完备的以企业投入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风险资金、民营资本为补充、金融机构为支撑的全社会科技投入体系,是步入发展良性循环轨道的前提和基础,对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具有巨大促进作用。政府应把科技投入作为预算保障的重点,保证财政科技投入的增幅明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吸引本地和外地金融资本参与投资,做大做强我市风险投资机构。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资本、海外资本广泛进入的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创新资源更多地向我市配置。
三、为依托科技创新推进长春工业升级提供有力环境保障
依托科技创新,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事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必须动员各方面的力量,以超常规的思维、超常规的力度、超常规的措施,扎实有效地加以推进,努力提供有力的组织、政策、法制和文化保障。
1.强化科技创新组织保障
应切实加强对自主创新工作的领导,进一步建立完善县(市)区、开发区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的主要任务列入干部任期考核目标,健全考核指标体系,加大考核力度,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应增强大局意识,充分发挥各县(市)区、开发区自主创新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牢固树立“一把手抓第一生产力”的意识,建立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由各有关部门共同参与的组织协调机制,合力推进自主创新;应统筹使用各类创新资金,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合理配置政府创新资源的统筹机制,提高创新效益。
2.强化科技创新政策保障
实施《长春市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贯彻落实《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决定》、《关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若干政策》、《关于促进自主创新与科技成果产业化 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增强政策的连续性,为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提供良好的政策保障。当前,应积极研究国家和各部委应对金融危机所采取的科技行动计划,加强对基层的服务指导,用足用好相关政策。
3.强化科技创新法治保障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进步法》、《长春市科学技术进步条例》等有关科技法律法规。重点围绕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保障创新人才合法权益等内容,积极制定和完善有关地方性法规规章,努力形成推进自主创新的地方性法规规章体系框架,将保护和促进创新的各项政策措施纳入法制化轨道。加快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执法体制和机制,切实加大执法检查力度,推动自主创新工作沿着法制化的轨道健康发展。加强科技法制宣传,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保护创新人才的合法权益。
4.强化科技创新文化保障
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20)》,完善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的长效工作机制,大幅度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重大战略意义,宣传自主创新先进典型,倡导“敢为人先、勇于竞争、鼓励成功、宽容失败”的创业风尚,营造“勇于创新、尊重创新、激励创新”的文化氛围,增强全社会的创新意识、创新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