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农业农村经济面临的形势和主要任务
2010-07-06陈锡文
■ 陈锡文
作者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办公室主任。本文是作者1月9日在本刊举办的“2010年的经济政策”报告会上的演讲,根据录音整理而成,略有删节。本刊发表时已经作者修订。
人口数量巨大,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这是中国的基本国情。因此,无论是在经济还是社会发展中,农村的状况确实具有决定性。后院不稳,前院就很难办。在应对金融危机的过程中,大家都体会到,我国之所以能够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农业农村经济保持稳定发展,农村社会保持安定。
一、2009年农业农村经济形势好于年初预期
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严重、重大自然灾害多年不遇、国内外农产品市场异常波动的背景下,党中央、国务院审时度势,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强农惠农政策,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牢牢掌握了主动权,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总的来看,2009年的农业农村经济形势比年初预期的要好。
第一,粮食生产形势比预期要好。2009年2月,我国小麦主产区发生了历史罕见的旱灾,各方面都非常担忧粮食生产。但粮食总产量达到了10616亿斤,相比2008年增产了42亿斤,实现连续第六年增长,创历史最高水平。这对于稳定食品价格,乃至总价格水平,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农民增收情况比预期好。2009年农民人均纯收入为5153元,比上年增加392元。近4年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第三,农民外出就业情况比预期好。2009年年初,受金融危机影响,一些外向型加工企业订单减少,开工不足,大批农民工失去工作。尽管形势很严峻,但各地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采取了有力措施,他们很快返回就业岗位。到了9月份,农民工就业形势就基本上恢复到金融危机爆发之前的状况。可以说,到去年年底农民工外出就业已经克服了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达到了一个稳定的水平。
第四,农村的改革状况也比预期要好。通常来说,经济一旦偏紧,改革难度就会加大。但去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措施,改革取得明显进展。2009年6月份,中央召开了中央林业工作会议,重点研究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问题。截止到去年底,大概有16亿亩山林已经确权到户,在调动农民发展林业方面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农民很形象地说,把山当做田来耕,把树当做菜来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得非常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截至2009年9月底,全国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1.16万个,比2007年底增加7.14倍。2009年,为推动供销合作社的改革发展,国务院专门发出了《关于加快供销合作社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2009年,供销社系统购进总额首次跃上1万亿元,销售总额突破1.2万亿元,全系统的盈利超过了100亿元。
第五,农村民生的改善比预期要好。去年农村民生改善最重要在十个方面:从硬件上讲,就是水电路气房,即农民的安全饮水、乡村道路建设、农村电网建设、农村沼气建设,进展非常明显。从硬件上讲,就是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和生活保障。2009年,中央财政计划安排公路建设投资593亿元,是历史最高水平,新改建农村公路38.1万公里,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333.56万公里,公路质量明显提高;解决60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也是历史上最多的。继续推进农村电网改造,继续大力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加大农村危房改造力度。2009年,中央投入609亿元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1.4亿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除教科书费和学杂费,中西部1100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获得生活补助。中央财政下拨资金24亿元,免除440万中等职业教育家庭困难和涉农专业学生的学费。截止到2009年3季度,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保农民达到8.33亿人。到2009年11月底,4631万人获得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月人均支出60元。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已经在330个县开展试点,覆盖60周岁以上农村人口1500万人左右。国家扶贫标准提高,到去年底,贫困人口已经下降到3597万人。
从方方面面看,农村整个局面应该说比年初预期要好,这对于保障整个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提供了非常重要的支撑作用。
二、当前农业农村面临的几个问题
当前,农业农村面临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外部经济环境不稳定。这既包括国际经济环境,也包括国内的宏观经济环境。尽管世界经济形势有所恢复,但基础并不牢固。我国宏观经济形势总体处于平稳较快增长态势,但不确定性因素仍然不少,结构性问题比较突出。
第二,自然灾害对农业的影响在加大。近年来,极端性气候在增加,农业自然灾害也在增加。对于农业来讲,不仅直接提高生产成本,损失也是非常严重的。
第三,城乡二元结构尚未破解。农村的优质资源在大量流失,土地、劳动力、资金大量从农村流向城市。城乡二元结构不破解,“三农”问题就不能破题。
第四,农业的基础不牢。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绝大多数耕地只能靠天吃饭。农业机械化水平明显偏低,劳动生产率低下。农业科技体系薄弱,远远不能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农民的素质和组织化程度低,尚不适应建设现代农业的需要。
第五,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尚不健全。进入新世纪以后,政府推出一系列的强农惠农政策。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减轻农民负担约1250亿元。2009年,“四项补贴”已经增加到1230.8亿元。适度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完善农产品流通体制,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但从农民的角度来看,仍然感觉是保护力度不够,种粮的积极性很容易下降。
三、2010年“三农”工作的基本思路
2010年的党中央国务院一号文件对下一步“三农”工作已经进行了专门的部署,基本的思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稳粮保供给”。在农业发展比较困难、供给比较紧张的时候,往往容易统一思想,集中力量搞好农业,但是连续丰收、供应比较宽裕的时候,往往容易出现放松农业、放松粮食生产的倾向。中央特别强调,不能因为连续六年丰收,不能因为创造历史新高水平就放松农业,强调稳粮保供给。
二是“增收惠民生”。一方面,要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收入;另一方面,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政策措施来改善民生,让老百姓能够共享城乡改革的成果。
三是“改革促统筹”。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进入加快改造传统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关键时刻,进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重要时期。这次农村工作会议再次强调这一要求,就是要进一步统一全党全社会对农业农村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全局中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条件。
四是“强基增后劲”。农业农村基础不仅包括农业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也包括基础的农民经济组织、基层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基本的经济社会管理制度等。只有整个基础牢固了,发展的潜力才能释放。
这四句话是中央对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总体要求。胡锦涛总书记概括了三句话:一定要千方百计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农民收入不徘徊,农业农村的好形势不逆转。这就很完整地表达了中央对2010年农业农村工作提出的基本要求。
四、2010年“三农”工作的基本要求
党中央根据这几年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以及农业和农村自身发展形势的变化,对各级党委和政府提出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
一是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要求。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现代化,没有农村繁荣稳定就没有全国繁荣稳定,没有农民全面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全面小康。要进一步统一全党对“三农”工作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方针,为农业农村发展提供条件。
二是把改善农村民生作为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重要内容。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是改善农村民生的前提和基础。要把加快解决农村安全饮水、电网改造、交通道路、清洁能源、危房改造等生产生活条件和加快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事业放到重要位置。
三是把扩大农村需求作为拉动内需的关键举措。只有农村的需求扩大了,中国内需的潜力才能真正释放出来。2009年,不少地方的农村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速度高于城市,这是一个新的现象。要夯实“三农”发展基础,扩大内需增长空间。
四是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大任务。由于基础设施条件落后、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污染排放问题突出等原因,农业转变发展方式显得更为迫切,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点领域。要加快促进农业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促进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提升组织化水平、完善社会化服务体系转变。
五是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城镇化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持久动力。努力形成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局面,不仅仅是中国这次应对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切入点,而且将是中国长期具备而发达国家所不具备的优势,扩大内需的空间非常大。要实行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双轮驱动,催生更大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