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登峰:沈阳机床集团自主创新纪实

2010-07-06

中国发展观察 2010年3期
关键词:数控机床机床协同

■ 少 妍

2010年1月,国家科技奖励大会上,沈阳机床集团作为本届唯一一家装备制造企业,被科学技术部、国务院国资委、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创新型企业”称号,标志着沈阳机床在技术创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方面,已经走到了同行业的前面。

多年来,沈阳机床集团通过技术研发和科技创新,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不但实现了从传统生产制造型企业向抢占高端市场的创新型企业的提升,而且实现了从“分散型技术创新”向建立“系统技术创新体系”的提升,从被动模仿向主动创新、主动进行“核心技术突破”的提升,从重视单个产品创新向重视创新能力和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的提升,从生产机床、卖机床的产品导向向联合开发,为客户提供全过程、一揽子服务的提升,以及从松散的“产、学、研”合作,向建立紧密、稳定和长期“产、学、研、用”合作的提升。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沈阳机床集团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位列世界机床行业第五位。2010年开始,沈阳机床将发起冲刺,利用五年时间攀登世界机床行业顶峰。

打造协同创新平台

企业创新的战略定位决定了技术体系的组织架构,以及未来的建设方向。近几年,沈阳机床坚定不移地将“核心技术突破”作为目标,这就决定了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必须要能够支撑企业在核心技术研究和发展上取得突破,成为一个“核心技术”驱动的企业。沈阳机床在加强自身创新能力建设,即做好“内部协同”的同时,更加注重内外部创新资源之间的协同,通过多种渠道提升企业能力,创造了以沈阳机床为核心,辐射企业内部、客户、大学、科研机构和产学研以及产业链企业的“协同创新”战略实现模式。

用户协同。沈阳机床外部创新资源的第一股力量来自机床用户企业。沈阳机床为上海磁悬浮提供的轨道梁专用加工生产线,以及为奇瑞汽车提供的汽车发动机缸体缸盖加工生产线等产品,就是采取了和机床用户企业共同攻关的产品开发模式。沈阳机床通过同高端客户的适时互动,深入了解客户对制造工艺的要求,从而为开发产品指明了方向。

研发协同。第二股力量是国内外大学和科研机构。沈阳机床同清华、同济、北航、西安交大、天津大学、东北大学、吉大、德国波鸿鲁尔、德国柏林工大等多所国内外大学,以及中科院沈阳计算所、沈阳机电设计研究院等科研机构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定点资助这些大学、科研机构在专用机床设计开发、关键功能设计、数控系统优化等方面的研究活动。通过几年的紧密合作,沈阳机床从中获益匪浅,特别是共性技术在企业内部的普及上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技术协同。作为数控系统使用者的机床企业,一方面要积极参加到与数控技术的研发当中,更重要的是要在价值链当中保持主导地位。通过与中科院沈阳计算所联合研发,以及与意大利FIDIA公司共同研制“飞阳”数控系统,不但没有被数控系统企业锁定,反而发挥各家优势,为自身创新活动所服务。

行业协同。近几年,我国数控机床行业已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依然面临着基础共性技术、关键功能部件产业薄弱两个关键问题。在政府政策引导下,沈阳机床牵头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市场化、多元化投融资和促进成果转化的有效机制,打造产、学、研多赢的科技创新平台——数控机床高速精密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创新战略联盟以满足国家重点行业对高端数控机床需求为重点,开展高速精密数控机床共性关键技术的研究,攻克和自主掌握开发新一代数控机床的核心关键技术,提升我国机床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国高速精密数控机床产业相关共性技术和重大前沿技术的自主发展。

协同保障——研发支撑体系建设

为了使企业“协同创新”的模式有效运行,沈阳机床构建了“四项协同保障制度支撑”:一是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保障,二是技术决策机制保障,三是激励机制保障,四是外部资助制度保障。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保障。目前,沈阳机床已经培养了一支1500余人的研发队伍。在设计研究院层面,集结了最顶尖的人才,形成了50多人的高端研发队伍。经过三年国内外培训和海外联合设计,目前设计研究院研发队伍已经进入“能力建设期”,研发队伍工作将在设计研究院和数控机床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平台上稳步推进。

技术决策机制保障。沈阳机床通过集成企业内部顶尖技术人才和聘请外部专家教授,在企业内部成立了技术委员会,作为研发机构的决策机构。企业所有的研发和技术决策完全交给技术委员会,通过把研发决策权交给技术委员会的专家成员,能够保证研发工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

沈阳机床自主研制的多功能制孔执行器已应用于我国飞机部件级装配系统

激励机制保障。建立适应薪酬市场化机制,一是规定各类专业人才的收入要高于公司核心企业人均年工资。二是对有特殊贡献的人才实行专项奖励。为人才搭建展示才华的舞台,公司坚持把营造一种以人为本,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宽松开放的人文环境,作为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的法宝,努力使各类人才创业有机会、干事有舞台、发展有空间。三是为广大员工提供做贡献的平台。通过制定相关创新政策,鼓励员工开展技术革新、技术攻关、技术发明等创新活动,调动员工创新积极性。为此,沈阳机床将进一步出台奖励政策,重奖在企业创新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群体及个人,在全集团内营造创新氛围。公司坚持任人唯贤原则,近几年来广泛从社会招聘有真才实学的人才到公司任职。

外部资助制度保障。如何保证“产学研”合作的长期性和稳定性是企业外部协同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沈阳机床通过采取固定领域、固定专家资助的方式,避免了单纯以“课题合作”方式,所带来的“短期化”行为,形成沈阳机床固有的一种持续创新能力。

总之,沈阳机床“协同创新”战略实现模式的本质,就是要形成以“核心技术突破”为目标,“内部协同”和“外部协同”正是沈阳机床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活动过程和惯例的表现,而“四项保障制度”又将这一自觉的过程固化在企业内部。

自主创新获佳绩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兴产业和传统制造业对基础装备机床制造业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市场对数控机床需求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沈阳机床瞄准国家产业发展方向,特别是清洁能源、高速交通、大飞机等重点行业需求,及时研制一大批大尺寸、大规格、大吨位,多坐标、复合化、智能化、高精度、高可靠性的高档数控设备。

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中,沈阳机床不仅没有缩减研发资金投入,还持续加大新产品研发步伐,当年新产品研发投入达3.4亿元,同比增长25%,开发了VMC0850h高速立式加工中心、HMC125300s高速卧式加工中心等数控机床新产品91种,同比增长13%;申请专利26项,同比增长4%。其中SUC8122曲轴连杆颈数控机床、VMC850E立式加工中心等16款新产品已开始小批量产业化生产,当年累计实现产值1亿多,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并在国内重点领域捷报频传:

其一:昆机生产的我国首条高精度大规格1600型柔性自动线,经过齐齐哈尔机床厂近一年的生产考验,各项经济、技术指标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其二,BW60HS轿车发动机缸体、缸盖高效加工生产线,经过奇瑞汽车股份公司近二年的生产考验,通过了科技部专家验收组的验收;

其三,面向飞机自动装配的精加工机床、TG-ZX01托辊制造新工艺及成套装备、GTM500200龙门移动式车铣中心,通过第二批首台首套的鉴定;

其四,国内首台首套XTM2001600数控立式复合车铣中心,通过了山西平阳机械厂的正式验收;

其五,大型深孔钻数控机床SUC8208,通过苏州曲轴厂的验收,填补了国内空白,创造价值4800万。

攀登世界机床行业顶峰之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机床工业的发展,尤其是技术能力的提升,从国外引进关键技术的做法已经行不通。国外企业和政府出于竞争需要,一直以来对中国机床行业进行有针对性的技术封锁。振兴中国机床工业,需要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加强机床行业创新平台建设。机床工业的特殊地位及其技术发展趋势,推动我国与德国、日本、美国等机床强国之间的行业竞争由过去的企业间竞争向产业(或部门)创新系统竞争转变。未来随着机床下游客户、以及机床行业自身的产品和工艺一体化开发时间的推广和深入,上下游合作研发的领域和深度将继续扩大和提升。随着机床数字化和柔性化要求的进一步提高,机床技术对基础科学的依赖将继续加强。在这种情况下,应由政府推进我国机床工业系统内主体间的沟通协作,集聚全行业力量研究关键技术,突破基础共性技术。

加强政府引导及资源整合。政府各部门虽然对自主创新的关注程度非常高,并各自采取相应的扶持政策,但由于缺乏统一协调机制,各部门、各地方各自为战,力量分散,难以形成对产学研支持的合力,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此外,对于研发周期长、投资大的基础项目,企业因风险巨大往往热情不高,而政府也缺少长期的、持续性的投入,导致深层次的产学研合作难以开展。针对此,一是从国家层面调整对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定位,创造有利于协同创新的组织体系,真正以产业需求为导向,协同研发。二是鼓励有实力、有潜力的行业企业成为行业创新联盟的主导力量,并在政策上给予有力的支持,鼓励行业各方在主导企业的组织下进行有效的协同创新。三是以政府为导向,推动功能部件企业与机床主机企业形成战略联盟,在国内打造机床行业完整的产业链。

猜你喜欢

数控机床机床协同
机床展会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数控机床的节能应用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2019,中国机床变中求进
高档数控机床数据采集应用
数控机床电气系统的故障诊断与维修
基于通用机床的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轮对旋修
机床挤刀装置的控制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