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否定”加工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2010-07-02何先友陈广耀

关键词:肯定句否定句真值

何先友,陈广耀,胡 玲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1)

“否定”加工的心理语言学研究

何先友,陈广耀,胡 玲

(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应用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631)

“否定”是语言理解及表征研究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研究主要从工作记忆方面考察否定对语言理解的影响。文章对否定研究领域几种研究者常用的研究范式、经典理论解释和否定句加工的相关问题及其结论进行归纳和总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些研究设想。

否定;命题表征理论;经验模拟理论;真值

否定和肯定是任何语言中都有的一对语义、语法范畴。语言学家吕叔湘认为:“一句话,从形式上说,不是肯定就是否定”[1]。否定的基本意义是否认,否认事物、性质、动作、关系、状态等概念的存在,或者否认有关命题的真实性。就实质而言,否定是人类的思维形式之一。人们不仅需要一种方式去对事物做出否定判断,这种否定判断的最初形式(No!不)在婴儿的语言中很早就发展起来了。人类还需要用否定的形式来精确地表达各种不同的信息,并使表达具有不同的色彩。

一直以来,否定是语言学家和哲学家们的研究对象,而心理语言学家对否定的研究很少。直到20世纪六七十年代,心理语言学家才将注意投向否定。从那时起,研究者对于语言理解中的否定加工机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否定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两个方面:否定的整体效应(global effects of negation)和否定的局部效应(local effects of negation)。否定的整体效应指否定对读者加工整个句子的影响,如读者加工否定句需要更长的时间。否定的局部效应指否定对其辖域(否定的作用范围)内信息的影响,如否定影响读者对句子局部信息的通达。40多年来,研究者对否定问题形成了较为成熟的研究范式和理论解释。本文首先简要介绍几种常见研究范式,然后较为系统地分析几种经典的理论解释以及当今否定研究中几个主要问题及其结论,期望未来有更多关于否定加工的心理机制的研究出现。

一、“否定”研究的几种主要范式

(一)句子-核证范式(sentence-verification paradigm)

上世纪的六七十年代,否定的整体效应是研究者们的热点问题。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是句子-核证范式。实验材料为含有或未含有否定词的句子或句子片断。句子核证范式分两类:一类要求被试核证句子与背景信息是否相违背;一类是先呈现句子/图片,后呈现图片/句子,让被试核证句子与图片是否一致。如Kaup和Zwaan(2005)[2]的实验采用了句子与图片的核证任务,材料见图1,句1a是肯定形式的真命题,句1b是肯定形式的假命题;句1c是否定形式的假命题,句1d是否定形式的真命题。结果发现,肯定句中真命题句1a的加工要快于假命题句1b的加工;然而,对于否定句来说,读者对假命题句1c的判断要快于对真命题句1d的判断,从而出现否定-真值的交互作用。实验通过变化句子与图片之间的延迟时间(0 ms,1 500 ms),结果发现在短延迟条件下,验证了否定-真值交互作用的存在,而在长延迟条件下只得到真值的主效应,即读者对真命题的判断快于对假命题的判断,即存在真值主效应。

1a.星号在加号的上面。

1b.加号在星号的上面。

1c.星号不在加号的上面。

1d.加号不在星号的上面。

图1 Kaup(2005)实验使用材料

(二)探测-再认范式(probe-recognition paradigm)

到20世纪80年代末,心理语言学家把焦点转向了否定的局部效应,采用了探测-再认范式。该范式要求在研究中先让被试阅读一个句子,如“几乎每个星期,迈瑞都给孩子们烤一些面包但没有饼干”,然后呈现在原句中出现过的探测词(如“饼干”或者“面包”),要求被试采用按键的反应方式对目标词进行再认或命名。该例句是MacDonald和Just(1989)[3]使用探测-再认或单词-命名任务对被否定(negated)信息的通达性进行研究的实验材料。结果显示被试对非否定词(如“面包”)的反应时显著短于对被否定词(如“饼干”)的反应时,该实验表明否定词“没有”降低了读者对被否定名词的通达性。

Kaup(2003)[4]也使用“探测-再认”范式探讨了否定的局部效应与表征问题。不同的是,她使用记叙文为实验材料。实验中被试自定步调阅读记叙文,每个故事中的倒数第二句中含有一个颜色词(探测词),这个颜色词或者明显地在否定辖域(否定作用范围)内,如句2b和句2d;或者不是,如句2a和句2c。而且,颜色词或者在描述的情景中出现,或者不出现/消失。当被试读完倒数第二句后,研究者以两种不同的延迟时间(500 ms,1 500 ms)进行探测-再认任务。结果验证在两种延迟时间下,否定都减弱读者对否定辖域内信息的通达,只是在长延迟时间下,否定的影响减小。

2a.山姆为劳拉穿了她的粉红裙子松了口气。

2b.山姆希望劳拉没有穿她的粉红裙子。

2c.山姆希望劳拉穿着她的粉红裙子。

2d.山姆为劳拉没有穿她的粉红裙子而松了口气。

(三)词汇判断范式(lexical-decision paradigm)

词汇判断范式(lexical-decision paradigm)一直被广泛地用于启动研究中。在否定研究中使用该范式来考察否定对否定句局部信息的影响,结果通过启动词对相关词汇的通达性表现出来。具体通过下面几个例子来简单介绍一下该范式:

Giora等(2004)[5]在研究中使用了词汇判断任务。他先给被试呈现肯定/否定句,如“这种乐器是/不是刺耳的(sharp)”,阅读句子100ms后出现与肯定意义相关的目标词,如:刺耳的(piercing)。然后要求被试进行词汇判断,结果发现阅读完肯定/否定启动词之后,被试对目标词的反应时无显著差异,即未出现否定效应。Hasson和Glucksberg(2006)[6]在Giora的研究基础上进行改进,他们将实验材料改为比喻句。他认为Giora等在研究中没有得到否定效应,是因为肯定/否定启动词与目标词之间存在词汇水平的启动效应。Hasson等首先呈现给被试肯定和否定的比喻句,如:“我的律师是/不是一只鲨鱼。”随后让被试在不同的SOA(150 ms,500 ms,1 000 ms)下进行词汇判断,探测词分两类,一类是肯定-相关(如:恶毒的),另一类为否定-相关(如绅士的)。结果发现,被试读完肯定/否定比喻句之后,在短SOA(150 ms,500 ms)条件下读者对肯定-相关探测词的反应时显著短于控制条件;然而在长SOA(1 000 ms)条件下,否定比喻句的两类探测词与控制条件的反应时无差异。由此作者认为读者对否定信息的通达是一个随时间的进程而变化的动态过程。

(四)不同研究范式间的对比

以上3种研究范式在国内外的阅读研究中已屡见不鲜。在否定的研究中各具优势和不足。句子核证、探测再认和词汇判断都是实时(on-line)的测量方法,能较精确地反映句子理解的即时编码和加工过程。句子-核证方法适用于否定的整体效应的研究,操作简便,易于控制。它不仅能探究句子和图片表征的异同,还能揭示读者加工否定句时动态的知觉表征过程。但阅读句子后再判断图片时,被试可能会有目的地产生一个表象与图片对照,这种策略会让人们对语言理解中经验模拟的自动发生产生质疑。再者,句子-核证任务一般只用于简单、具体的否定句研究。探测再认和词汇判断则适用于否定的局部效应研究,探测否定句中局部信息的通达性。McKoon和Ratckiff(1980)[7]认为探测模式对于读者建构句子表征过程中的瞬间改变非常敏感,通过探测任务可以测量概念的激活水平,是提供实时阅读过程中特定信息能否通达的精确方法。然而,如果探测任务出现在文章中,探测再认任务就会干扰读者的正常阅读过程,影响他们对句子自然、完整的表征。词汇判断任务也能直接地揭示阅读过程中信息的激活、表征和通达,还能反映被试意识和无意识的加工过程。但该方法不仅容易受到词汇水平启动的污染,还受到被试抑制干扰信息强弱的影响。随着新技术的应用,还产生了其他的实验范式,例如,在用fMRI技术研究文本加工时,会用到被动接听(passive listening)技术[8],即被试仅仅接听实验句子而不参与任何反应,这种方法很容易受被试是否积极参与实验的影响。因此,没有一种研究方法是十全十美的,研究者应根据研究问题的性质和目的选取合适的研究方法,取长补短。

二、否定的理论解释

早期的大部分研究发现,否定句比相应的肯定句更难加工。这种加工困难表现在:阅读否定句花费的时间更多,错误率也更高。对于此,最显而易见的解释是句子长度(sentence length)的不同,即否定句比相应的肯定句多一个否定词,也就是说多一个音节。然而,Clark和Chase(1972)[9]认为这一解释只能说明两种句子加工之间的一小部分不同。因为加工一个额外音节所需的时间是25-90毫秒,但否定效应所产生的时间通常为几百毫秒。还有Gough(1966)[10]在句子-图片核证任务中,被试读完句子3秒后,主试才呈现图片,结果发现,读者对否定句的核证时间显著长于对肯定句的核证。这两个证据有力地证明了基于句子长度的解释的不合理性。

另一解释是由Wason(1965)提出的语用假设(pragmatic hypothesis)[11],他认为大多数“否定”研究中,否定句都是在无语境的情况下呈现,否定主效应的产生是因为缺乏恰当的语境。为了理解否定句,被试需要推断出合理的语境,这就造成否定句的加工困难。他指出:文章中否定表述非常有限,人们对否定句的使用局限于两种情况,一是被否定的命题先被对话中的一方明确地提出来;二是被否定的命题可以从语篇的上下文中推断出来。充足的语境能大大地减少否定效应。Jana Lüdtke(2006)[12]进一步证明了语用假设:充足的上下文信息能减少否定的加工困难,但不能消除加工困难。因此,否定句仍然比对应的肯定句难以加工,语用假设也只能部分地解释否定效应。

还有一个解释是以乔姆斯基的转换语法为基础的,这种解释认为否定句比肯定句含有更多的语法转换,那对否定句的加工就更困难[13]。然而该解释也没有在理论和实证上获得充分的证据。此外,还有词语出现频率解释、句子的相关内涵解释等,但这些解释的提出者都不能很好地通过实验证明这些解释。近年来,心理学家与心理语言学家对否定加工过程与机制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几种较有说服力的理论解释。

(一)命题表征理论

命题理论(propositional theory)[14]由Kintsch和Van Dijk(1978)提出,该理论认为认知的构成材料是命题,人们对于言语理解中的信息的表征是一种命题符号表征,然后形成命题网络,随着对命题的不同操作或者操作次数的增加,命题网络会不断更新,所以它的容量无限,解释力很强。因此,对语言材料的理解意味着构建相应的命题表征。在心理学上,命题对应于可以代表真值的一个信息单元的意义表征。一个命题包含一种关系和一种观点或多种观点。在命题理论中,否定被认为是一种外显的操作器,它将整个命题纳入被否定的辖域。例如:句1的被否定命题是“山姆戴着一顶帽子”,在句1的命题表征里,否定命题作为较高水平的命题,与被否定命题的关系是否定操作器“没有”,见图2A;句1相应的肯定句的命题表征见图2B。

图2 句1和句2的命题表征

由于否定句比相应的肯定句多一层附加的命题胶囊(propositional encapsulation),理解者建构否定句的意义表征比建构相应肯定句的意义表征更为复杂和困难。所以说否定句比相应的肯定句更难以加工和理解。同理,由于附加的命题胶囊,也减弱了读者对被否定信息(帽子)的通达。

直到现在,命题表征理论仍然是解释否定整体/局部效应的主流理论。但是命题表征理论在发展中也暴露出了许多无法解释的问题:首先,没有直接的经验性证据证明命题符号的存在;其次,研究者在运用图片和单词加工任务验证概念符号的命题性时发现,概念符号具有知觉特性;最后,脑神经的研究发现有关归类的知识位于大脑的感觉运动区。在对与否定的加工研究中也发现有很多知觉特性,所以经验模拟理论就应运而生。

(二)经验模拟理论

经验模拟观(experiential-simulations view)源于知觉符号理论(perceptual symbol system),它认为理解者建构了文本描述的事件状态的心理模型(mentalmodel)。建构的心理模型的组成成分不是关于事件所描述状态某个特定方面的命题,而是文本信息中所指代的实体及其特征的心理符号(tokens)。命题表征认为语言理解是对心理语言中的事件状态的描述,而这种指代性表征是对事件状态本身的表征[15,16,17,18]。语言理解中有大量实证研究支持经验模拟观点:一方面,神经科学的研究直接表明,语言表征传达情境信息时产生的心理亚系统与直接感知和操作这些情境信息时产生的心理亚系统存在着大量的重叠[19,20]。另一方面,行为数据表明语言理解的表征等同于其他非语言认知过程(如动作计划,知觉或意象)中使用的心理亚系统中的表征。

否定句出现的情境是相当局限的。典型的否定陈述出现的情境是被否定的命题由对话中的一人在前面明确提及,在心理模拟中得到表征并形成期望,然后否定被用于传达与期望的偏离[21]。如下例:

“查尔斯非常幸运地得到了今晚的柏林爱乐交响乐团音乐会的入场券。他现在坐在音乐厅的第五排,从这里到舞台有一个很好的视野。最后,音乐家们走进了大厅。查尔斯知道音乐会马上就要开始了。这时,他忽然意识到音乐会的指挥不在现场。”

期望中的指挥是在场的,但是实际上却不在。理解者在遇到否定之后直接表达事件的真实状态——指挥不在场。在这种情况下,理解者所要做的只是形成关于事件真实状态的心理模拟,以区别于先前的关于被否定信息的模拟。另外一种情况是,遇到否定时,被否定的信息还没有表征在心理模型中,这也许是因为否定句呈现于情境之外,也许是因为这个期望不够强、不能引出所需类型的推论。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假定理解者需要做两件事:首先,建立事件期望状态的心理模拟,这对应于句中被否定的事件状态;然后,建立事件真实状态的心理模拟[22]。如:加工单独句子“门没有打开”时,理解者先在大脑中模拟“一扇打开的门”;然后在某个关键点,注意焦点转移,开始模拟事件的实际状态:“一个关闭的门”。Kaup(2007)[23]认为对被否定状态的抑制就发生在这个关键点。可将之称为否定的两步模拟假设(two-step simulation hypothesis of negation)。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了在加工否定句时存在两步模拟。在考察词语通达性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否定第一步模拟存在的证据。Giora(2004)[5]年的语义启动研究发现肯定句和否定句(e.g.,The instrumentwas sharp or The instrumentwas not sharp)。都对后面呈现的探测词“piercing”产生了独立的启动。Kaup 2006[24]的研究给被试呈现句子“天空中/鸟窝中没有老鹰”,然后判断描述的物体是否在句子中提到过,结果发现当图片与句子被否定状态匹配的时候比不匹配的情况反应时要短。这些都表明被试在进行词汇确认或图片探测的时候通达了事件的被否定状态。证明第二步模拟存在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主要是在考察文本信息通达性方面。被否定的概念由于受到否定词的影响通达性应该比非否定的概念通达性更弱。但是这种结果仅仅发生在被否定概念不存在于描述的情境中并且非否定的概念在情境中存在的情况,当被否定的概念存在并且非否定概念不存在时不会产生这样的结果。

3a.迈瑞烤了一些面包但是没有烤饼干。

3b.伊丽莎白烧了信件但是没有烧毁照片。

在句3a中才存在对探测词“饼干”要慢于“面包”,但是在句3b中因为信件被烧毁而保留了照片,结果发现对探测词“照片”的反应时要快于“信件”。也就是说在较长延迟的情况下,理解者已经表征了事件的真实状态。探测的通达性取决于是否在真实状态中存在,而不取决于是否在否定辖域内。Kaup和Zwaan(2003)[4]的研究也发现在较长延迟情况下,当探测与描述的真实状态一致的时候,反应时要快于不一致的情况。这些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两步模拟假设。

根据能否推断出事件的真实情形可以把否定句分为两类。第一类就是否定句表征的真实情形无法推断出来。例如,句子“苏珊的裙子不是红色的”就无法说明苏珊外套的实际颜色。真实模拟包含的可能是苏珊穿着一件颜色不明的上衣。在这种意义上,经验模拟从根本上不同于图片表征,对真实状态的限制信息很少。当限制信息足够多的时候就可以对真实状态做出正确的推论。例如,句子“星星不在加号上面”(如图1),当然理解者可以理解为星号在加号的旁边、右边或左边、或下边、或者星号和加号呈一系列的锐角或钝角排列。如果理解者被告知星号只能在加号的上面或下面,句子最有可能得到的推论是星号在加号下面。在这种有充分限制条件的情况下,真实状态的就可以得到模拟。研究者认为,真实状态的不确定性对于两步模拟假设来讲不是问题。否定是在两种不同心理模拟的顺序中得到内隐编码的。即便是在真实状态不明的情况下,这个表征机制仍然允许理解者为句子是关于什么的去编码。极端的情况是,真实模拟是空白的、所期待的模拟包含事件的被否定状态,也就是说这个表征只包含特定的事件状态不支持什么的信息,却没有指明它到底支持什么。但是这个观点仍需要直接的证据去证明。另一类就是被否定概念具有对立概念。例如:“外科医生不是男的”这个句子中没有明确提供真实情形,但是却提供了足够的信息去产生正确的模拟。因此,我们可以假设,实际状态能否被模拟取决于理解者是否有足够的信息进行推断。

经验模拟观点与前面的表征观点都认为,否定导致加工困难。否定要两步模拟才行,而肯定只需要一步。虽然经验模拟观解释力很强,但是还是有许多待解决的问题。在语言应用中除了外显否定外,还存在许多内隐否定需要经验模拟观去探讨。

三、“否定”研究的几个主要问题

(一)否定与加工困难

1.否定对加工难度的影响。在所有关于否定句的研究中,否定句的加工都要比相应的肯定句困难,即出现否定效应,这表现在加工否定句需要更长的加工时间或表现出更高的错误率[25],并且在不同的实验范式和不同的否定句型上都反映出了这种否定效应。大部分研究采用的是句子-核证任务,也有一些研究采用句子完成任务,还有一些以更为间接的方法研究否定的影响,比如:测量对否定句和肯定句分别能得到多少种推论,在物体-选择任务中调查对物体的否定描述对物体选择的影响等。在已有的否定句材料中,不管是外显否定或者内隐否定,规则否定句式或者含有强调的否定句式都发现了否定效应。有些研究发现否定加工困难与否定词的位置无关,只与否定辖域有关[26]。

2.否定对句子加工困难的影响及理论解释。关于否定句的加工困难也存在不同的解释。有研究者基于乔姆斯基的转换语法[23],认为加工否定句比肯定句涉及更多的语法转换;也有研究者认为否定总是具有不愉快的意义,与禁令相联系,所以导致理解者加工困难。但是这些解释并未能获得实验证据的支持。

然而,命题表征理论和经验模拟理论却能给出很好的解释,并且这些解释都得到了不同的研究支持。命题表征理论认为对否定句的表征不仅包含额外的命题,而且相对于肯定多了一层命题胶囊。因此,对否定的加工也就比相应的肯定句要困难。根据经验模拟观点,否定句比相应肯定句要引发额外的模拟步骤。因此,否定句比相应的肯定句要涉及更加复杂的表征。表征越复杂则需要越长的加工时间,错误率也就越高。

3.语境对否定句加工难度的影响。大量研究表明,否定的加工困难与语境的属性有关。当存在支持否定句真值情境的语境时,否定句的加工困难消失;当存在支持否定句假值情境的语境时,会增加对否定的加工困难。Glenberg(1999)[27]给被试提供了目标句的相关维度特征的支持性语境信息,记录目标句的阅读时间,结果发现,否定句和相应肯定句的加工时间差异性消失。Kaup(2006)[28]在更具体、更严格的条件下运用词汇探测范式重复了Glenberg的研究,结果表明:(1)清晰提及否定命题时,否定句和肯定句的阅读时间无差异。(2)当否定命题不是被清晰提及而是可以基于情境建立一个高度合理的假设时,否定句和肯定句的阅读时间也无差异。例如,Wason(1965)[11]研究中给被试呈现8个圆圈其中7个为同色,然后要求被试完成肯定段落或者否定段落。否定段落(例如:3号圆圈不是…)比肯定段落(例如:3号圆圈是…)花费更长时间完成,但是当否定句指的圆圈是不同色的圆圈比七个之一的圆圈的差异显著要小。即两种条件下,否定句的加工均被易化。值得注意的是国内徐妍娜等人(2009)[29]研究采用词汇确认范式,使用否定隐喻句作为实验材料(这样可以排除文本层面的启动),发现当支持否定句真值情境表征的语境存在使否定句的加工困难消失;当有利于否定句假值情境(被否定词)通达的语境存在时,会延迟理解者对真实状态的通达,即增加了否定的加工困难。这些结果表明加工否定句比相应的肯定句要更加困难,但是也会受到语境的影响,语境可以增加也可以消除否定造成的加工困难。

(二)否定与通达

1.否定对独立否定句否定辖域内信息通达的影响。对于独立的否定句,否定词会降低否定辖域内信息的通达性,并且得到了大量研究的支持。MacDonald和Just(1989)[30]的研究中,被试阅读一些包含两个实体的陈述句子,其中一个被否定掉,如句子“几乎每周,伊丽莎白都会烤一些面包但是没烤饼干”,自定步调阅读,之后呈现探测词“面包”或“饼干”。结果发现,被试对被否定实体“饼干”的反应慢于非否定实体“面包”的反应,表明否定降低了被否定名词的通达性。Hasson和Glucksberg(2006)[6]用词汇探测任务检验无特定情境时否定比喻句的加工进程。在“去波斯顿的火车不是火箭”之后呈现三种探测词:肯定相关词“快速”;否定相关词“缓慢”和无关词“苹果”。结果表明,较短的ISI如150 ms和500 ms时,只有肯定相关概念“快速”被易化。在较长的ISI如1 000 ms时,肯定相关概念不被易化,转为否定相关概念“缓慢”的易化。即早期通达被否定状态,之后被否定状态被抑制,转向对真实状态(否定状态)的通达。Kaup等人(2005,2006)使用句子-图片核证范式的研究也得到了类似的结果[2,28]。对否定降低被否定辖域内信息的通达性这一现象,命题理论和经验模拟理论都能做出比较合理的解释。

2.情境存在变量对否定辖域内信息通达的影响及理论解释。Kaup&Zwaan(2003)[4]引入一种新的情境变量,也就是句子描述的实体在真实状态下是否存在;结果发现在较短的时间间隔情况(500 ms)情况下产生了否定主效应;在较长时间间隔情况下(1 500 ms)产生存在变量的主效应,即被试对在真实情境中存在的实体反应要快于对不存在实体的反应。他们得到的结论是:最终影响否定句加工的不是否定标签是否存在,而是情境中描述的实体是否存在。

Kaup(2001)[15]的研究给被试分别呈现含有建设性和破坏性行为的否定句,如句4a和句4b,句子结束2 500 ms后呈现探测词(句子中的被否定词或非否定词)。

4a.约翰建造了城堡但是没有建教堂。

4b.萨拉烧毁了信件但是没有烧照片。

结果发现,被试对建设性行为句中,非否定词“城堡”的反应时间显著地短于被否定词“教堂”的反应时,否定效应显著;而在破坏性行为句中,两种探测词的反应时差异不显著,即存在条件抵消了否定标签的作用。根据命题表征理论二者应该存在显著的差异,所以破坏性行为句的结果无法用命题理论本身来解释。于是,出现一种多水平的解释[15],即语言理解中,否定和情境内容对否定句的通达都有影响,理解者不仅建构了句子的命题表征,也建构了句子的情境模型,即两水平表征观点。在命题表征中,否定被外显地表征;在情境模型中,只有描述情境中存在的实体和特征才能得以表征。然而按照其水平的解释,文本信息的直达应该随着加工的进程有所不同,首先建立命题表征,随后建立情境模型[28]。早期否定的作用更强,而晚期是情境内容的作用更强。

如果仅用命题理论无法合理解释Kaup等人系列研究的结果[2,4,15,28],但语言理解的多水平观可以解释这些结果。但我们认为,经验模拟理论的解释更加清楚有力。在否定句加工的早期(500 ms),理解者的注意力集中在被否定状态,出现句子极性主效应,到加工晚期,理解者的注意力从被否定状态转向了实际状态,存在或消失主效应显著。

3.不同否定概念类别的通达。其他实验采用不同的实验材料发现有些结果与两步模拟的表征观不一致。Mayo(2004)[31]研究了否定概念的不同类别-双极描述和单极描述的否定效应。双极概念本身有一个反义词,如“整洁的/散乱的”(tidy/messy),而单极概念没有,如“冒险的/不冒险的”(adventurous/not adventurous)。被试判断否定概念之后的描述是否与先前描述一致。结果发现:单极概念的否定句先表征被否定状态,而双极概念的否定句在早期就表征了真实状态。Kuschert(1999)[32]的研究使用的材料是双重否定句,如:我不同意他关于卡尔没有姐姐的推断,实验材料没有提供关于实际状态的明确信息,只是允许对目标实体进行推断。在这种情况下读者一直在模拟事件的实际状态中,所以对探测词产生解释困难,通达性较低。但是在肯定情况就不会出现这种结果。

(三)否定与真值

1.否定与真值的关系。采用句子-图片核证范式的大部分研究都发现:在否定句的理解中,早期出现否定×真值交互作用,晚期出现真值主效应[2]。Kaup(2005)[2]采用句图匹配范式研究否定与真值的相互关系。实验中先呈现句子“X在/不在Y的上面/下面”,之后在间隔0ms或1 500ms时出现上下两个物体的图片,让被试快速判断图片中的物体是否在句子中提到过。一半被试采用0 ms间隔,另一半被试采用1 500 ms间隔。对于所有的实验材料,被试的正确回答都为“是”。其中一半图片与句子描述情境匹配,即为真值;一半图片与句子描述情境不匹配,即为假值。例如,句子“狮子在海豚之上”和“海豚不在狮子之上”对应的真值图片如图3A,对应的假值图片如图3B。

图3 Kaup等人(2005)的研究中使用的图片

结果表明,较短的时间间隔条件(0 ms)时,否定×真值交互作用显著,即肯定句的真值反应快于假值反应,而否定句的真值反应显著地慢于假值反应;较长的时间间隔(1 500 ms)时,未出现交互作用,但已显示出真值主效应的趋势。Kaup(2006)[28]类似的研究结果表明在1 500 ms的时间间隔条件下,出现了真值主效应。另外,有关研究证明,广泛的练习和高空间能力导致真值主效应[24],经验模拟理论认为,有经验的和高空间能力的理解者比其他理解者在更早的时间点达到了对真实状态的表征阶段。

2.理论解释。命题理论认为产生两种不同的反应时模式(否定×真值交互作用vs真值主效应)的加工策略有所不同:(1)被试在比较过程中使用原始的句子表征时出现否定×真值交互作用,如:“狮子在海豚之上”,句子表征的顺序与真值图片表征中的顺序相匹配,均为[上(狮子,海豚)],而与假值图片表征的顺序不匹配,句子表征为[上(狮子,海豚)],而图片表征为[上(海豚,狮子)];否定句“狮子不在海豚之上”,句子表征{不[上(狮子,海豚)]},而对应的假值图片为[上(狮子,海豚)],二者顺序相匹配,而句子表征与对应真值图片表征的顺序不匹配;(2)如果在比较过程开始之前,被试将否定句转换为具有相同真值条件的肯定句,那么转换后真值句意味着匹配,假值句意味着不匹配。故出现真值主效应。

经验模拟理论认为,句子的加工引起对事件描述状态的心理模拟,这种模拟对随后出现图片的反应时有所影响。只有当图片与理解者加工句子时产生的模拟相匹配时,图片的识别才会被易化。对于肯定句,理解者直接模拟事件的真实状态的,与真值的图片匹配;所以反应时要快于假值的肯定句。对于否定句来说,理解者早期模拟否定句的被否定状态,晚期模拟否定句的真实状态。所以在早期与假值图片匹配,反应时较短;当在较长延迟情况,理解者已经表征了事件的真实状态,此时就出现了真值的主效应。

命题理论和经验模拟理论的解释有两点不同:(1)命题理论认为反应时的差异反映了图片表征和句子表征的顺序的差异,而经验模拟观认为反应时的差异反映了句子理解中产生的模拟所启动的图片加工程度的差异。(2)命题理论将两种不同的反应时模式(交互作用vs真值主效应)归因于不同的加工策略,而经验模拟观则认为反应时模式与同一加工机制的不同加工阶段有关。

命题理论不能很有力地解释否定句加工过程中早期出现否定真值交互作用,而晚期出现真值主效应这一现象。而经验模拟观能够强有力地证明否定句的这一加工过程。

四、总 结

总之,关于否定研究的不同争论主要是命题表征理论和经验模拟理论之间的争论。以往关于否定研究的问题也主要集中于否定与加工困难、否定与真值、否定与概念通达性等方面。从研究材料使用方面来看,Kaup等人研究使用的材料比较具体而且易于进行经验模拟;Giora等人主要使用更加抽象的词语材料,近期还使用视觉图片等材料来探讨否定的抑制/保存假设。Kaup等人的研究更多地是对单独否定句的研究,而Giora等人更多地考察情境、隐喻对否定的影响。不同理论都得到了相应的实验支持,所以希望以后的研究能够探讨两种理论背后存在的关于否定的共同加工机制。

汉语中除了“不是”和“没有”的否定陈述句之外,还存在一种否定句,这种否定句的形成与语义内容是不一致的,我们称之为否定作用的模糊化,人们在理解的时候常常会产生歧义,如句5a、6a形式肯定却表达了否定的意思“我没有考上/我没有跌倒”;句5b形式否定却表达了肯定的意思“我考上了”;句6b否定形式仍表示否定意义“我没有跌倒”。

5a.我差点儿考上。

5b.我差点儿没考上。

6a.我差点儿摔倒。

6b.我差点儿没摔倒。

一些语言学家认为:(1)说话人企望发生的事情,肯定形式表否定意义,否定形式表肯定意义。(2)说话人不企望发生的事情,不管肯定形式还是否定形式,意思都是否定的。在过去的关于否定句的研究中,不管是哪种语言,采用的都是非常明确的肯定和否定。对于中文中的此类否定的加工融入了理解者的企望因素,在这种句法语用条件下的否定加工是否还符合命题表征理论、经验模拟理论?如果不符合的话又会存在怎样的加工机制呢?这些都需要进行更加深入的探讨。

在关于否定的研究中已涉及多种语言材料,如德语、英语、法语、希腊语与汉语等。其中研究的比较多的是德语。语言学一般认为现代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和德语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支。英语和汉语都属于分析性语言(analytic language),德语属于综合性语言(synthetic language)。德语中表达否定意义的方式是非常丰富的,有副词“nicht”、不定代词“kein”的否定,带前缀、后缀的否定形式,还有不定式词组及连词的否定,等等。汉语和英语之间虽然同属于分析性语言,但是汉语相对于英语来说更加的典型[35,36,37]。英语中否定的表达方式更多,手段也更加丰富;在加强语气方面,英语可以采用倒装句,而汉语只能通过添加增加语气的助词来达到强调的目的。不同语言之间、以及同种语言内不同否定表述是如何影响否定的心理表征也是我们未来的一个研究方向。

国内值得注意的是王冠等人[33]关于否定“不是”和“没有”句的区分研究。“不是”和“没有”分别对应于英文中的“not”和“no”。实验材料使用表达同一内涵的两类否定句,一类为含“不是”否定词的句子,如“门不是打开/关上的”,一类为含“没有”否定词的句子,如“门没有打开/关上”,结果发现“不是”句符合经验模拟观的两步模拟假设,而“没有”句则部分符合两步模拟假设。这可能说明汉语否定与英语否定的表征存在着差异。该研究也对命题表征理论提出了挑战,根据命题理论,“不是”和“没有”否定句的表征形式为:不是[X Y/Z的/着];没有[X Y/Z],例如:不是[雨伞 打开/关上的],没有[雨伞 打开/关上]。它们的表征形式相似,应得到相同的反应模式。但实验1中,250 ms条件下得到显著的被否定状态的优势效应;750 ms条件下,实验得到显著的实际状态的优势效应。这是一个动态的表征过程,与命题表征理论不符。而实验2中,250 ms延迟条件下未发现被否定状态的优势效应,与实验1的结果不同。我们认为人们阅读意义相同句式不同的否定句时,其表征过程并不相同,所以命题理论不能进行合理的解释。此外,根据理解的经验模拟理论,“打开”等是动词,理解者可能只在大脑中模拟雨伞打开的动作,并没有模拟伞打开后达到的状态。最后,读者对“雨伞没有打开”的理解就是一把关着的雨伞,所以在实验2的结果中未出现事件被否定状态的优势效应。高志华(2007)[34]采用图片-再认任务研究可预测对立意义的否定句,结果同样没有探测到被否定状态的效应。对高志华使用的实验材料进行分析,发现大部分实验材料都是“没有”否定句式,只有少数实验材料是“不是”否定句式。

在社会和教育心理学方面,我们发现明确禁止的行为往往会取得相反的结果。处于一定年龄阶段的孩子,当他们被明确告知不能做什么时,他们几乎都会去实施那个被禁止的举动。看起来被明确否定的行为被实施的可能性要比没有提出建议时的可能性大很多。于是父母们经常被建议,不要告诉孩子什么行为是不被赞许的,直接告诉他们什么行为是被赞许的就可以了。用两步模拟去解释的话,孩子们在弄明白什么行为不能做时,需要首先在心里模拟事件的被否定状态;但孩子们心理模拟的能力远不及成人,于是他们经常就将事件被否定的状态付诸了行动。所以可以把关于否定方面的基础研究扩展到教育教学方面。

[1] 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34.

[2] KAUPB,LÜDTKE J&ZWAAN R A.Effects of Negation,Truth Value,and Delay on Picture Recognition after Reading Affirmative and Negative Sentences.In:B.G.Bara,L.Barsalou,M.Bucciarelli(Eds.).Proceedings of the 27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Erlbaum,Mahwah,NJ,2005:1114-1119.

[3] MACDONALD M C,JUST M A.Changes in Activation Levels with Neg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89,15:633-642.

[4] KAUPB,ZWAANN R A.Effects of Negation and Situational Presence on the Accessibility of Text Inform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2003,29:439-446.

[5] GIORA R,BALABAN N,FEIN O,et al.Negation as Positivity in Disguise.In:H.L.Colston,A.Katz(Eds.),Figurative Language Comprehension.Erlbaum,Mahwah,NJ,2004:233-258.

[6] HASSON U,GLUCKSBERG S.Does Understanding Ne-gation Entail Affirmation?An Examination of Negated Metaphors.Journal of Pragmatics,2006,38:1015-1032.

[7] MCKOON G,RATCLIFF R.Priming in Item Recognition:The Organization of Propositions in Memory.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80,19(4):369-386.

[8] MARCOTETTAMANTI,ROSAMANENTI,PASQUALEA et.al.Negation in the Brain:Modulating Action Representations.NeuroImage,2008,43:358-367.

[9] CLARK H H,CHASEW G.On the Process of Comparing Sentences against Pictures.Cognitive Psychology,1972,3:472-517.

[10] GOUGH.Appraisal of Social Maturity by Means of the CPI.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1966,71(3):189-195.

[11] WASON PA.The Contexts of Plausible Denial.Journal of Verbal Learning and Verbal Behavior,1965,4:7-11.

[12] LÜDTKE J,KAUP B.Context Effects When Reading Negative and Affirmative Sentences.In R Sun,N Miyake(Eds.).Proceedings of the 28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Cognitive Science Society.Mahwah,NJ: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2006:1735-1740.

[13] Chomsky N.Syntactic Structures.The Hague:Mouton.1957.

[14] KINTSH W,VAN DIJK T A.Toward a Model of Text Comprehension and Production.Psychological Review,1978,85:363-394.

[15] KAUPB.Negation and Its Impact on the Accessibility of Text Information.Memory&Cognition,2001:960-967.

[16] VAN DIJK T A,KINTSH W.Strategies of Discourse Comprehensio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3.

[17] ZWAAN R A,RADVANSKY G A.Situation Models in Language Comprehension and Memory.Psychological Bulletin,1998,123:162-185.

[18] BARSALOU LW.Perceptual Symbol System.Behavioral and Brain Sciences,1999,22:577-660.

[19] PULVERMULLER F A.Brain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Mechanisms:From Discrete Neuronal Ensembles to Serial Order.Progress in Neurobiology,2002,67:85-111.

[20] PULVERMULLER F A,HAERLE M,HUMMEL F.Neurophysiological Distinction of Semantic Verb Categories.NeuroReport,2000,11:2789-2793.

[21] GLENENLERG A M,ROBERTSON D A,JANSEN J L,et al.Not Propositions.Journal of 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1999,1:19-33.

[22] FAUCONNIER,G.Mental Spaces:Aspects of Meaning Construction in Natural Language.Cambridge,MA:MIT Press,1985.

[23] GIORA R,FEIN O.Negation in Context:A Functional Approach to Suppression.Discourse Processes,2007,43(2):153-172.

[24] KAUPB,YACLEY R H,MADDEN C J,etal.Experiential Simulations of Negated Text Information.The O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Psychotogy,2006:1-15.

[25] KAUP B,LÜDTKE J,ZWAAN R A.The Experiential View of Language Comprehension:How Is Negated Text Information Represented?In:F Schmalhofer,C A Perfetti(Eds.).Higher Level Language Processes in the Brain:Inference and Comprehension Processes.Mahwah,NJ:Erlbaum.2007.

[26] CARPENTER P A,JUST M A.Sentence Comprehension:a Psycholinguistic Processing Model of Verification.Psychological Review,1975,82:45-73.

[27] GLENBERG A M,ROBERTSON D A,JANSEN JL,et al.Not Propositions.Journal of 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1999,1:19-33.

[28] KAUPB,LÜDTKE J,ZWAAN R A.Processing Negated Sentences with Contradictory Predicates:Is a Door that Is Not Open Mentally Closed?.Journal of Pragmatics,2006,38:1033-1050.

[29] 徐妍娜.前期情境对否定句加工进程的影响.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0] MACDONALD M C,JUSTM A.Changes in Activation Levels with Negation.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Learning,Memory,and Cognition,1989,15:633-642.

[31] MAYO,RUTH,YAACOV SCHUL,EUGENE BURNSTEIN.“IAm Not Guilty”vs“IAm Innocent”:Successful Negation May Depend on the Schema Used for Its Encoding.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2004,40:443-449.

[32] KUSCHERT S.Dynamic Meaning and Accommodation.Saarland University:Unpublished Dissertation,1999.

[33] 王冠.否定句理解过程中的知觉表征研究.华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34] 高志华.汉语否定句的动态知觉表征实验研究.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

[35] 杨素兰,张彩凤.德英句子结构表达异同探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3(6):126-127.

[36] 张琦.英汉否定之比较.内蒙古民族师范学院:社会科学版,1998,73(1):58-59.

[37] 李淑玲.否定祈使句的心理加工过程.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责任编辑:王建平】

B844

A

1000-5455(2010)02-0059-09

2009-12-12

2008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08JAXLX005)

何先友(1967—),男,湖南新宁人,心理学博士,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心理应用研究中心教授;陈广耀(1986—),男,河南平顶山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胡玲(1986—),女,湖北松滋人,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肯定句否定句真值
can have done用法小结
10kV组合互感器误差偏真值原因分析
学写双重否定句
真值限定的语言真值直觉模糊推理
基于真值发现的冲突数据源质量评价算法
汉、维、英语肯定句与否定句的转换对比
写真法、写假法探析
虚拟语气“本……”的表达方式和高考
重点词语辨析与演练
must,have to和have got 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