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穴位注射天麻素注射液治疗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2010-06-29齐学军刘金敏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10年8期
关键词:天麻动脉血基底

齐学军,刘金敏

后循环缺血(posterior circulation ischemia,PCI)是常见的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约占缺血性卒中的20%。眩晕是PCI的常见症状。据文献资料,人群中眩晕的患病率为0.5%,以眩晕为主诉者在神经科门诊中为5%~10%,在耳鼻喉科门诊中为7%[1]。我科自2005年来使用穴位注射天麻素注射液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5年1月—2008年8月神经内科门诊患者中以眩晕、躯体平衡障碍为主要症状的后循环缺血患者35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72例)与对照组(180例)。治疗组中男92例,女80例,年龄55岁~72岁(60.0岁±3.4岁);对照组中男97例,女 83例,年龄61岁~70岁(62.0岁±2.8岁)。两组性别、年龄、症状等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经颅内CT检查,其中治疗组提示后循环梗死30例(18.0%),对照组31例(17.2%),两组间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中15例行脑 MRI检查发现梗死8例,对照组19例行M RI检查发现梗死10例。排除标准:有严重心、肝、肾疾患,严重高血压病,造血功能障碍,出血倾向及出血性疾病患者;对天麻素有过敏史,过敏性体质及有过敏性疾患史者。

1.2 治疗方法 治疗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昆明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生产)0.2 g,地塞米松2 mg,利多卡因20 mg针管内混匀,取天牖穴注射,在局部皮肤常规消毒后,针尖对准穴位快速刺入皮下,然后缓慢进针,并上下提插引出针感时,抽无回血,即可缓慢注入1 mL的药液,余下的药液视病情,眩晕重者注入太冲穴,伴恶心呕吐者注射阳陵泉穴。隔日1次,5次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天麻素注射液0.6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L中静脉输注,每日1次,治疗10 d。两组均联合应用阿司匹林及胞磷胆碱,不用其他溶栓药物及活血化瘀中成药。有颅内高压者行降颅压,有感染者行抗感染治疗。

1.3 疗效判定标准 治疗前后使用经颅多普勒(TCD)对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进行平均血流速度(Vm)的测定。显效:眩晕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恢复正常;有效:眩晕症状的发作次数、程度及持续时间有明显减轻,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无效:眩晕症状较前无明显改变,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无改善。

1.4 统计学处理 所有数据均经SPSS 11.0统计软件包进行处理,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两组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变化(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比较(±s) cm/s

表1 两组治疗前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比较(±s) cm/s

组别 n 左椎动脉 右椎动脉 基底动脉治疗组 治疗前 172 26.5±5.1 27.1±4.8 27.8±3.9治疗后 172 37.2±5.41) 36.7±4.71) 42.3±4.21)对照组 治疗前 180 26.3±5.1 26.2±4.9 26.8±3.9治疗后 180 36.5±5.31) 36.8±5.01) 41.2±4.01)与同组治疗前比较,1)P<0.05

2.2 两组治疗后眩晕症状改善情况(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后眩晕症状改善程度比较

2.3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无不良反应发生。

3 讨 论

后循环缺血是指供应脑部的椎基底动脉缺血引起的病变,包括后循环梗死及短暂脑缺血发作,临床表现眩晕、恶心、呕吐、耳鸣、视物成双、吞咽呛咳、构音不清等症状;查体可有轻微脑干损伤体征;可有反复发作。椎基底动脉同其他血管一样,有一定的自主调节能力,保持一定域值范围内的血液供应平衡。椎基底动脉血流量的多普勒超声测量能反映该系统的供血量,对判断脑干、小脑、大脑后部血液供应有重要意义,是一项可靠的观察指标,可用作评价治疗结果的指标。

后循环缺血属于中医学眩晕范畴。《内经》认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阳上亢、肝风内动为眩晕的主要病机。经络学说是我国传统中医的一部分,刺激一定的穴位,可以发挥相应的经络作用,调节脏腑、气血的功能。穴位注射用药即起到针刺的作用,又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药物的作用。天牖穴,属手少阳三焦经,“交出足少阳之后(大椎)上项”。该穴在颈项部,并直接或间接联系于脑。“脑为元神之府”,针刺项颈部穴可以调经通络,使五脏六腑之精气上荣于脑。“元神之府”精充血足,则耳聪目明,言语流利,记忆清楚,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太冲穴,既是肝经的俞穴又是肝经的原穴,有舒经活络,镇肝熄风的作用,能引风、热下行,为治眩晕的要穴;阳陵泉穴,为足少阳胆经合穴、八脉交会穴之筋会穴,有疏肝利胆,清利湿热,舒筋利节的功效,故治疗眩晕伴恶心呕吐者效果好。有资料证实针刺头针及项针能使延髓、大脑及皮质脑干束通过部位的微循环得到改善[2]。这也是穴位注射天麻素治疗后循环缺血的机制之一。

天麻是我国名贵的中药材之一,具有平肝息风、通络止痛作用。《脾胃论》日:“眼黑头旋,虚风内作,非天麻不能除”。天麻的有效成分为天麻素和天麻苷元,前者为水溶性,在体内条件下不易通过血脑屏障,但可先分解成天麻苷元,后者为脂溶性,在体内易通过血脑屏障,然后与细胞膜上苯二氮卓受体结合,增强γ-氨基丁酸受体的亲和力,进而发挥中枢抑制效应,达到镇静、镇痛、抗惊厥作用[3,4]。天眩清注射液是从中药天麻中提取的有效单体天麻素精制而成。现代临床研究证明,天麻素注射液具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和增加动脉血管顺应性的作用,从而扩张脑血管,改善血流动力学,缓解眩晕症状[5]。TCD观察到天麻素注射液能有效增加椎-基底动脉血供,改善迷路动脉及内耳血供,对于缓解眩晕症状的起效时间、治愈率、有效率明显好于丹参注射液、血塞通注射液[6,7]。天麻素注射液由于含天麻素纯度高,量大,对血管作用效果好,适用于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其毒性很小,主要以原型经肾代谢,大部分12 h内从尿中排出,在体内不易积蓄。

本观察结果发现,天麻素注射液能够明显缓解后循环缺血患者的眩晕、恶心、呕吐、头痛、平衡障碍等症状和体征,无论是静脉注射还是穴位注射,治疗有效率均达90%以上;TCD提示两组治疗后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增快,说明天麻素注射液具有较好的扩张血管作用,防止脑血管痉挛,改善椎基底动脉供血,增加脑血流量,且其镇静作用,使患者的焦虑症状得到缓解,从而解除因精神因素所致的血管痉挛。天麻素天牖穴注射与静脉输液比较,疗效无统计学意义。比较而言,穴位注射简便、减少药物用量、患者容易接受,作用快、疗效肯定。地塞米松及利多卡因则减少局部刺激,防止组织粘连。本组治疗效果明显,不良反应少,患者耐受好。

[1] 李守社,郭春杰.脑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治[M].北京:军事医学出版社,2000:95-108.

[2] 关世玲,连清,白燕.天麻素注射液和针灸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0例[J].中国中医急症,2007,16(9):1136-1137.

[3] 游金辉,谭天秋,匡安仁,等.3H-天麻苷元和3H天麻素在小鼠体内的分布和代谢[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4,25(3):325-328.

[4] 连亚军,孙圣刚,方树友,等.托吡酯及天麻素对戊四氮点燃大鼠的行为、脑电图和海马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5,38(11):711-713.

[5] 王正荣,罗红琳,肖静,等.天麻素对动脉血管顺应性以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J].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1994,11(3):197.

[6] 刘威,吴东阳.天麻素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60例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6,9(4):131.

[7] 汤玲.天麻素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经颅多普勒临床观察[J].神经疾病与精神卫生,2005,5(5):395.

猜你喜欢

天麻动脉血基底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颈部动脉血管中的应用
《我要我们在一起》主打现实基底 务必更接地气
勘误声明
天麻无根无叶也能活
天麻蜂蜜膏,头痛失眠都能用
HPLC-RID法同时测定天麻丸中3种成分
解答立体几何问题的向量方法——基底建模法
RP-HPLC法同时测定7个产地天麻中5种成分
可溶岩隧道基底岩溶水处理方案探讨
彩超诊断缺血性脑血管病颈部动脉血管病变的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