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8种中药提取物对植物病原菌的抑制作用

2010-06-27张应烙尹彩萍

生物灾害科学 2010年2期
关键词:八角茴香丁香抑制率

张应烙,尹彩萍

(1.浙江师范大学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2.浙江师范大学工学院,浙江 金华 321004)

植物杀菌物质在高等植物组织中普遍存在[1],从植物中寻找杀菌抑菌物质是开发无公害新型杀菌剂的一条有效途径[2]。本研究在查阅中药学文献的基础上筛选了18种中药植物[3~4],这些中药均具有一定的医用抗菌活性[4~6],但其农用抗菌活性仅有个别报道[7],本研究测试了其提取物对几种重要植物病原菌的生物活性,旨在为发现新农药提供线索。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供试菌种:棉花枯萎病菌(Fusarium oxysporum f.sp.vasinfectum),番茄灰霉病菌(Botrytis cirerea),杨树溃疡病菌(Dothiorella gregaria),油菜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clerotiorum),小麦赤霉病菌(Fusarium graminearum)均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植物病理研究所提供。

1.2 供试中药提取物

所有供试中药(均产自吉安市)共 18种(见表1),均购于江西吉安市河东中心卫生院,60℃烘干,粉碎,用丙酮振荡提取3次,时间间隔分别为24h、16h、8h,摇床摇速为140r/min,合并3次滤液后减压浓缩,用丙酮定容,使最终质量浓度为1g/mL,具体提取过程参照冯俊涛等方法[8]。

1.3 中药提取物抑菌活性测定

中药提取物对病原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采用生长速率法[9]。带毒培养基的制备:取 1.2所制备的中药提取物 0.5mL于灭菌的 10mL试管中,加入9.5mL50℃左右PDA,摇匀,倒入灭菌培养皿中即成,使带毒培养基中最终提取物质量浓度为0.05g/mL。中药提取物对病原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采用载玻片法[10],供试浓度为 0.1g/mL,直接用孢子悬浮液对1.2所制备的提取物稀释10倍即成。

2 结果与分析

2.1 提取物对5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

提取物对5种病原真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结果(表2)表明:在供试质量浓度为0.05g/mL时,公丁香、八角茴香、川芎、姜黄提取物对所有供试菌菌丝生长抑制作用的抑制率均在60%以上,其中公丁香提取物抑菌活性最好,对所有供试菌的抑制率均为 100%;黄岑、羌活、知母、当归提取物抑菌活性次之,对其中 4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均大于60%;青木香、白术、地榆、萆薢提取物的抑菌活性也较好,对其中2~3种供试菌的抑菌活性均大于60%;防己和郁金提取物仅对其中一种供试菌的抑制率大于60%;其它中药提取物抑菌活性较差,抑制率均在60%以下。

表1 供试中药样品Table 1 Tested Chinese herb

表2 中药提取物对几种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Table 2 Inhibition of Chinese herb extracts on hypha of several kinds of pathogen fungi

2.2 提取物对棉花枯萎病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

提取物对棉花枯萎病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表3)表明:在供试质量浓度为0.1g/mL时,公丁香、八角茴香和黄岑提取物能强烈抑制棉花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抑制率均为 100%;川芎、羌活和知母提取物对棉花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显著,抑制率均在90%以上;防己、莪术和白术提取物对孢子萌发抑制活性次之,抑制率均在70%以上;其它中药提取物抑菌活性较差,抑制率均在60%以下。

表3 中药提取物对棉花枯萎病菌孢子萌发的抑制作用Table 3 Inhibition of Chinese herb extracts on spore of F.oxysporum f.sp.vasinfectum

3 小结与讨论

公丁香、八角茴香、川芎、黄岑、羌活、知母、姜黄和当归等8种中药作为植物源杀菌剂值得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表明,公丁香提取物对所有供试菌的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抑制作用均为 100%,王桂清等研究表明其对番茄灰霉病菌、水稻稻瘟病菌等5种病原菌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7],表明公丁香具有强烈的抑菌活性且抑菌谱广;八角茴香、黄岑、川芎、羌活、知母对至少4种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大于60%且对棉花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大于90%;姜黄和当归提取物虽对棉花枯萎病菌的孢子萌发抑制作用小于50%,但对至少4种菌的菌丝生长抑制率大于60%。因此,公丁香、八角茴香、川芎、黄岑、羌活、知母、姜黄和当归等8种中药提取物中含有农用抗菌成分,且抑菌谱较广,对其深入研究可能会开发出无公害植物源杀菌剂。

至于本研究筛选出有效中药的活体盆栽实验、有效成分的分离纯化及其对病原菌的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探讨。

[1] 谢慧玲, 李树人, 阎志平等.植物杀菌作用及其应用研究[J].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1997, 31(4): 367-370.

[2] 张国珍, 樊瑛, 丁万隆等.麻黄和细辛挥发油的抗真菌作用[J].植物保护学报, 1995,22(4):373-375.

[3] 李永刚, 文景芝.30种中药抑菌活性的筛选试验初报[J].植物保护学报, 2003, 30(1): 109-110.

[4] 宫毓静, 安汝国, 虞慧等.164种中药乙醇提取物抗真菌作用研究[J].中草药, 2002, 33(1): 42-47.

[5] 滕兰菊,桂芳,黄刚等.公丁香等 17种中草药对肠道杆菌的体外抑菌实验[J].中医药临床杂志, 2004, 16(5):455-456.

[6] 赵俊丽, 骆志成, 武三卯等.八角茴香挥发油抗念珠菌活性的体外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 2004, 37(8):475-477.

[7] 王桂清, 姬兰柱, 张弘, 袁静.公、母丁香乙醇提取物离体抑菌活性比较[J].农药, 2006, 45(12): 852-855.

[8] 冯俊涛, 石勇强, 张兴.56种植物抑菌活性筛选试验[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 2001, 29(2): 65-68.

[9] 吴文君.植物化学保护实验技术导论[M].西安: 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8.

[10] 方中达.植病研究方法[M].第 3版.北京: 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猜你喜欢

八角茴香丁香抑制率
永远的丁香
丁香
双酶水解鱼鳞蛋白制备ACE抑制肽的工艺优化研究
血栓弹力图评估PCI后氯吡格雷不敏感患者抗血小板药物的疗效
八角茴香抑菌作用研究进展
丁香本马
水蒸气蒸馏法提取八角茴香油工艺参数的研究
日本荚蒾叶片中乙酰胆碱酯酶抑制物的提取工艺优化*
从八角茴香油前馏分中单离芳樟醇和草蒿脑工艺研究
盐度变化对生物发光细菌的毒性抑制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