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新趋势及应对之策
2010-06-24刘琦石建莹李茜
刘 琦 石建莹 李 茜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对世界经济产生了严重影响,使整个世界经济陷入衰退之中,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遭到重创。在全球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际贸易大幅萎缩,加之西方发达国家纷纷出台贸易保护政策,使国际贸易雪上加霜。随着各国救市政策的实施及时间的推移,2010年国际经济及国际贸易将逐渐回暖和复苏。未来,国际贸易将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中国应抓住机遇,制定相应的政策,促进中国外贸的全面发展。
一、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发展的冲击
1.全球需求减少。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发展成为全球性经济危机。世界经济将陷入漫漫“寒冬”。这说明这次金融危机是历史上最严重、规模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这次金融危机导致全球需求急剧减少,使得国际贸易全面萎缩,增速减缓,甚至出现负增长。据世界贸易组织预计,2009年世界货物贸易量将下降9%。
2.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全球金融危机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措施,导致贸易保护措施泛滥,且频繁发生,贸易摩擦增多,阻碍了国际贸易发展。新一轮贸易保护将呈现多样化、隐蔽化、综合化等特点,并且从传统市场向新兴市场扩散。2009年7月2日WTO发布了第三份全球贸易监督报告,指出89个国家和地区在2009年3月1日至6月19日期间共采取了245项新贸易措施,扣除由甲型H1N1流感引发的贸易保护举措,全球新出台的贸易限制措施是贸易自由化措施的两倍多。
3.国际贸易方式发生一定变化。一方面,由于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网络贸易方式方兴未艾;另一方面,传统的贸易方式受到挑战,一些传统贸易方式已不适应当代国际贸易的发展,一些传统贸易方式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受到挑战,如信用证、托收等结算方式的风险越来越大,由于进口商资金链出现问题,导致进口商欠款很普遍;使出口商的坏帐率越来越高,这就迫使企业必须采取更加安全、保险的贸易方式。
4.贸易融资困难。商业银行惜贷在短期内将成为其经营行为。虽然各国央行不断降息,向银行注入流动性资金,但银行不为所动,使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失效。国际贸易主要依赖短期信贷融资,但是,目前贸易融资市场形势已严重恶化,各国进出口企业获得短期信贷融资越来越困难。
5.多边贸易体制受到挑战。战后,关贸总协定及1995年新成立的世界贸易组织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它成功地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健康发展。然而,金融危机使得主要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对WTO的原则、规则、制度等造成巨大冲击,也使WTO多哈回合谈判进展迟滞。同时,大多数国家都把区域经济合作作为发展国际贸易的重点,轻视了多边贸易体制。
二、金融危机后国际贸易发展的新趋势
1.国际贸易将逐渐恢复并走向繁荣。全球金融危机使整个世界经济陷入低谷,但是,世界经济不可能永远停留在低谷,因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总是周期性的,危机过后世界经济必将走出低谷,走向复苏和繁荣,国际贸易也必将走向复苏和繁荣,尤其是世界主要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将全面恢复并进入快速发展的轨道。从目前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发展的形势分析,2010年上半年国际贸易将出现恢复性发展,中国对外贸易将率先实现发展,2010年下半年或稍晚国际贸易将会进一步全面发展并最终走向繁荣。
2.贸易保护主义与贸易自由化呈胶着状态,且此起彼伏。从历史上看,贸易保护是经常性的,而贸易自由化则是短暂的。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动了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但是金融危机爆发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政策,虽然他们还认为贸易保护是有害的,主张实行自由贸易政策。未来,贸易保护不会退出历史舞台,贸易自由化也不会处于绝对统治地位,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从发展趋势上分析,贸易自由化将成为多数国家贸易政策的主流。
3.从国际贸易总量分析,发达国家所占的比例进一步下降,新兴市场国家的比例开始上升。以往的国际贸易,发达国家一直处于统治或主导地位。然而,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8年发展中国家在世界货物贸易总额中所占份额达到38%。随着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尤其是新兴市场国家的崛起,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比例将进一步上升,并且将获得更多的贸易利益。
4.国际服务贸易将高速发展。自上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服务贸易迅速发展,服务贸易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由上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的10%上升到90年代的15%左右,进入新世纪以后则上升到20%以上,并且服务贸易的增长速度一直高于国际贸易的增长速度,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服务贸易的发展仍然处于上升通道,随着各国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尤其是商业性存在、服务外包等的迅猛发展,以及金融危机的消退,国际服务贸易将进入高速发展时期。
5.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将成为重要的贸易对象。科学技术已成为当今经济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将不断涌现,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已成为或即将成为一些国家的主导产业。各国相继制定了相应的政策措施,加快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未来,国际竞争主要是科技的竞争,在国际贸易领域则表现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竞争。在未来的国际贸易中,一方面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另一方面知识、技术密集型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在国际贸易中的比重将不断提高。
6.跨国资本流动将持续推动国际贸易的发展。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推动力量。根据联合国跨国公司数据,2007年全球跨国公司总数达78817家,其分支机构794894家,在国际贸易中所占份额超过70%。目前,跨国公司控制着全球出口的40%,技术贸易的70%,国际直接投资的90%。跨国公司开展的对外投资及贸易活动极大地推动了国际经济及国际贸易的发展,强化了国际贸易的垄断程度;影响着国际贸易的地区分布,促进了发达国家对外贸易的发展;同时,跨国公司也影响着国际贸易的结构。金融危机后,跨国公司对国际贸易的影响将持续并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7.区域经济合作将成为推动国际贸易的主导因素。目前,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势头迅猛,各种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不断涌现,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把区域经济合作作为一种战略选择,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以此推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区域经济合作实质上是成员国相互开放市场,是最惠国待遇的一种例外,成员国相互给予高于成员以外国家的贸易、投资优惠,这就给成员国带来了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能极大地促进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和投资。目前,区域经济一体化成员之间的贸易占世界贸易的比重50%以上,从发展趋势上看区域经济合作仍将持续、强劲地发展。
8.网络贸易将成为重要的贸易方式。电子商务和网络贸易的出现,使国际贸易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掀起了国际贸易领域的一场革命。网络贸易以其能降低交易成本,提高工作效率,增强企业竞争力,简便易行,且无时间、地域限制,不受自然条件影响等优势受到各国的重视。目前,网络贸易在国际贸易中得到广泛应用,网络贸易占世界贸易额的比重超过20%。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贸易全面收缩的情况下,网络贸易却呈现逆势上扬的趋势,未来网络贸易将呈现超常的发展态势。
三、金融危机后中国外贸发展的对策
1.坚持对外开放基本国策,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虽然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中国也不可能独善其身,然而,经济全球化是世界经济发展的大潮,任何势力都是不可阻挡的。因此,对外开放是我国长期要坚持的基本国策。同时,要深化外贸体制改革,在WTO基本原则、规则的基础上,改革外贸体制,尤其要重视国有外贸企业体制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优化进出口结构。随着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发展,应采用进出平衡的政策,努力增加进口。
2.坚持反对并抵制贸易保护主义。金融危机导致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且有泛滥和蔓延的趋势。近20年来,中国是遭受反补贴、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金融危机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措施有增无减,中国深受其害。2008年全球40%的反倾销行为、70%的反补贴行为都是针对中国的。因此,中国应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与多边贸易组织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建立反贸易保护的协调机制,抵制并化解贸易保护的政策措施。同时,建立反贸易保护的预警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中介机构、企业的作用。
3.在积极扩大内需的同时,努力扩大出口。投资、消费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自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紧急启动4万亿投资计划,据国家统计局通报,到2009年前三季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55057亿元,它对GDP的贡献达7.3个百分点;消费虽然有增长,但消费仍然不旺,它对GDP的贡献只有4个百分点;外贸继续下降,但降幅收窄,外贸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下降。因此,中国应从宏观上调整三驾马车的关系,积极扩大内需,以此作为经济可持续增长的保障。同时,努力扩大出口,积极开拓国际市场,扭转中国外贸继续下降的势头。
4.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全球金融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损失,同时,也给中国经济发展带来了机遇,尤其给中国产业结构调整带来了机遇。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政府应加大对服务贸易发展的扶持力度,制定相应的扶持政策及产业发展规划,建立健全服务贸易管理促进体系,引进市场竞争机制,逐步推进服务贸易自由化,优化服务贸易内部结构,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注重人才培养,建立并完善服务贸易法律体系。
5.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扩大知识、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产品出口。对于中国来讲,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优化外贸结构的战略举措。因此,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国家和地方应增加对技术创新、技术研发的大规模投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其核心竞争力;用高新技术嫁接、改造传统产业,充分发挥传统产业的作用;各地区充分发挥高新区的示范作用,使高新区真正成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在引进技术中要把引进、消化、吸收和创新结合起来,形成自己的技术优势。同时,也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
6.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跨国经营。实施“走出去”战略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也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到2008年底,中国8500多家境内投资者在全球174个国家(地区)设立境外直接投资企业1.2万多家。通过对外投资,发展跨国经营,能在更广阔的市场上配置资源,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尤其对外能源项目的投资,对保证国家能源安全乃至经济安全有着特殊意义。因此,国家应采取更加有效的政策促进企业发展对外投资。目前,应重视收购、兼并这一方式,同时,对外投资的重点应放在资源、高新技术等项目上。
7.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中国应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要有明确的目标,在保证国家经济稳定和安全的前提下实现双赢和多赢,通过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促进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增强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和区域经济的渗透力和影响力。要有战略规划,要着眼长远,统筹规划,确定区域经济合作的对象、内容、范围、重点、方式方法、步骤等,通过区域经济合作,促进区内贸易、投资、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同时,完善区域经济合作的法律、法规体系,促进区域经济合作的健康发展。
8.大力发展电子商务,促进网络贸易发展。网络贸易已成为当代国际贸易发展的必然趋势。因此,发展电子商务,开展网络贸易就成为未来中国外贸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首先,转变观念,提高对网络贸易重要性的认识;其次,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技术,为网络贸易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第三,健全并完善网络贸易的相关法律、法规体系,规范网络贸易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