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换药时间的探讨

2010-06-22刘岳泰刘广宇

护理研究 2010年3期
关键词:置管纱布换药

刘岳泰,刘广宇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换药时间的探讨

刘岳泰,刘广宇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作为一种新型临床静脉输液技术,因其具有维护简单、留置时间长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化疗、长时间间歇式输液或连续输液的治疗。但在临床应用中出现了各种并发症,穿刺点出血、渗血是常见的并发症。以往的PICC导管置管后的第1个24 h即给予换药,但由于病人凝血功能的不同,且第1天需要功能锻炼强度不同,晚期肿瘤病人血小板及凝血因子减少,导致24 h换药后常常出血。我科对2008年10月—2009年5月留置PICC导管的病人在穿刺时予无菌纱布及透明敷贴压迫覆盖,而不用其他止血措施,48 h后给予常规换药,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81例恶性肿瘤病人,年龄27岁~72岁。预行化疗且均无PICC禁忌证,凝血功能正常,一次置管成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31例,实验组50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疾病类型、血管状况、凝血功能、置管部位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采用美国巴德公司生产的三向瓣膜式PICC 4Fr规格导管,3M公司生产的10.0 cm×11.5 cm透明敷贴。在化疗前2 d行PICC置管术。两组均由受专业培训的同一操作者按照标准操作方法行PICC术,术后导管固定方法一致,穿刺点处放置1块32层3 cm×3 cm无菌小纱布加压,以不影响手臂活动、没有疼痛感为宜,上面覆盖透明敷贴粘贴,并在透明敷贴上准确标记加压粘贴时间、术后指导病人以对侧示指和中指轻轻压迫穿刺点上方1 cm处20 min,所有病人经X线检查PICC头端均位于上腔静脉内。指导病人避免置管侧肢体负重、剧烈活动、受压等,可从事洗脸、刷牙、穿衣等日常活动。术后10 h进行握拳活动,每次10 min,每天2次。术后记录置管加压时间、途径、置入长度、术中出血量。实验组48 h后第1次更换敷料,对照组24 h后第1次更换敷料。两组病人第1次更换敷贴时均在穿刺点上方放置 1小块 4层 2 cm×2 cm无菌纱布,用以观察换药后出血情况。

1.3 观察指标 根据第1次换药后72 h透明敷贴处的4层无菌纱布渗血的情况判断。显效:纱布上基本无渗血;有效:纱布上少量渗血,即未完全渗透 4层纱布;无效:渗血将4层纱布完全渗透;以显效和有效例数之和计算总有效率。

2 结果(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例

3 讨论

PICC是从浅静脉穿刺,穿刺血管一般选择在肘部的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如置管后血液从穿刺点渗出,病人可以观察到。有的病人24 h内需换药2次或3次,既费时又费力,达不到止血的目的,处理是否妥善非常重要。将PICC置管后24 h换药改为48 h后换药,不仅减少了医疗资源的浪费,也为病人节约了置管早期由于渗血反复进行换药而承担的额外费用,最重要的是此种换药方式不违反无菌操作原则,无一例感染病例的发生。这种方法值得临床的推广。

Probe into the time for dressing change for patients after accepting 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

Liu Yuetai,Liu Guangyu(Affiliated 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ese Medical University,Liaoning 110021 China)

1009-6493(2010)1C-0230-01

R473.73

C

10.3969/j.issn.1009-6493.2010.03.026

刘岳泰(1979—),女,山东省泰安人,护师,本科,从事肿瘤科专科护理研究,工作单位:11002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刘广宇工作单位:110021,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2009-05-07;

2009-12-17)

(本文编辑 吕佩)

猜你喜欢

置管纱布换药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门诊换药间隔时间对伤口愈合的影响的研究
换药处置架在行负压引流术糖尿病足换药中的应用
加强党建 换汤又换药
生孩子,为什么要塞纱布?
防水的纱布
高压氧治疗过程中深静脉置管非计划拔管的原因分析及对策
是雾,不是纱布
积极有效护理在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置管中的应用效果
B超引导定位法和体表定位法在肿瘤患者股静脉置管中的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