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近视需要社会远视
2010-06-19
日前,为了推动“防近”工作更好开展,教育部召开了“全国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网络视频工作会。近年来,教育部先后印发了《中小学学生近视眼防控工作方案》等文件,推进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规范办学行为,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完善近视眼防控工作责任机制,全方位推进学校近视防控工作。全国各地相继采取了多样化的“防近”措施。上海市教委开展了《教室照明要有亮度更要有舒适度》的课题研究。天津市建立家长和学校联系制度,把视力监测结果通知家长,督促家长一起教育与培养学生用眼卫生。黑龙江在全省13个地市确立了100所省级学生视力监测点校,对发病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个体、群体分析,有效掌握学生近视眼的发病规律。武汉市公布《中小学预防近视眼考核方案》,把学生“防近视”工作纳入学校年度考核,“防近视”工作成绩作为老师、校长年终考核评优评先的依据之一。湖南省桃江县教育局把“减负”和规范办学行为与“防近”工作相结合,对各学校提出了教学不加班,上课不拖堂,作业不加码的要求。山东省淄博市调整了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节课的时间,由原来的45分钟调整为现在的初中40分钟、小学35分钟。重庆市的中小学将包括视力状况在内的学生体质状况纳入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标准中,渝中区制定的小学升初中保送政策中已包含视力加分。
据了解,近20年来,我国青少年的体质不断下降,近视发病率逐年上升,居世界前列。近视已经严重影响到我国中学生报考专业、征兵和生活。我们深知,孩子们的近视问题到了非抓不可的地步。问题是,这些政策,其中的合理化成分究竟有多少?
很多家长将孩子近视的原因归结为学业负担过重,但科学证明,视力不良的学生中,天生视力不良者占5%至10%,学习用眼不当的占15%左右,看电视、用电脑导致近视的占15%左右,另外一个容易忽视的原因是饮食不当。也就是说,在预防学生近视发生和加剧的诸多因素中,学校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面对“防近”教育,必须要社会和家庭的广泛参与和配合,而不是让学校来唱“独角戏”。否则,学生的近视问题就得不到根治,将会出现继续下滑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