瘫痪肢体静点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2010-06-19葛文艳李惠淑刘玲韩芳李晓巍
葛文艳 李惠淑 刘玲 韩芳 李晓巍
(大庆油田总医院康复科 黑龙江大庆 163000)
1 对象与方法
1.1 受试对象
2002年4~8月份经CT、MRT确诊脑卒中的住院患者,筛选60例,均有偏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0例,男性20例,女性10例,平均年龄57岁,均有偏瘫。对照组30例,男性1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59岁,均有偏瘫,入选条件:(1)均为首次发病;(2)瘫痪上肢Brunnstrom分级0~IV级;(3)药物治疗基本相同;(4)入院时瘫痪上肢无水肿、疼痛;(5)均进行现代康复治疗。
1.2 方法
所选病例从入院时开始至出院时止,治疗组均用瘫痪上肢静点。因肩手综合征不是即刻出现的症状,对入选病人进行跟踪观察1个月。
1.3 数据分析
采用配对t检验对数据进行分析。
表1 治疗前
表2 治疗后
2 结果
治疗前,2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1)。治疗后,治疗组22例(73.3%)出现肩手综合征,平均发生时间17d左右,对照组仅4例(11.1%)出现肩手综合征,平均发生时间29d,而且运动功能级别的恢复也受严重影响(以BrunnstromIII为界,治疗组III级及III级以上为46.7%,对照组为76.7%),2组差异显著(P<0.05)(表2)。
3 讨论
肩手综合征(shouder hand syndrome,SHS),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障碍或Sudeck综合症,或Steinbrocker综合症,是脑血管病后常见的合并症。约占12.5%~24%,与性别年龄病因无关。常在1~3个月内发生。肩手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早期手浮肿,皮肤温度升高,肩手疼痛,屈腕屈指时加重;后期表现为手肌肉萎缩,甚至畸形。如果在恢复过程中没有注意保护及采取正确治疗,症状会越来越重,疼痛明显,甚至不能忍受轻触等压力,影响病人的全面康复。到了末期,上肢异常模式构筑化,虽水肿可消失,但关节活动能力几乎永久性丧失,导致残疾。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卒中患者静脉输液肢体的选择并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本文通过对瘫痪上肢与健侧上肢静点的对比,探讨在瘫痪上肢与健侧上肢静点的对比。尽管肩手综合征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众多理疗中交感神经障碍学说,肩-手泵功能障碍学说等可以肯定的是脑卒中后患肢的血液回流受阻导致了淤血水肿。必将进一步加重患肢神经肌肉血管的负担,因而加速了肩手综合征的出现或加重了肩手综合征的症状。肩手关节肿胀、疼痛,病人非常痛苦,更加影响病人的康复进程。所以作为医护人员应提高认识,不能忽视患肢静点会增加肩手综合征的出现和加重肩手综合征症状的事实,密切进行临床观察,对脑卒中病人在健侧静点,从而减少肩手综合征的出现,减轻病人痛苦,促进病人早期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