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铃薯地下害虫的发生规律与防治技术研究

2010-06-19张建朝费永祥邢会琴雷玉明

中国马铃薯 2010年1期
关键词:幼虫田间供试

张建朝,费永祥,邢会琴,雷玉明*

(1.张掖市植保植检站,甘肃 张掖 734000;2.河西学院农学系,甘肃 张掖 734000)

马铃薯地下害虫报道有蛴螬、地老虎、蝼蛄和金针虫,属于马铃薯苗期害虫,但各地报道种类不尽相同。如云南以蛴螬、小地老虎、非洲蝼蛄为主[1]。中原春秋二季区以蛴螬、小地老虎、沟金针虫为主[2]。黑龙江省报道以蝼蛄危害较重[3]。新疆以黄老虎危害较重[4]。陇东地区以黄老虎危害较重[5]。但经2005~2008年河西马铃薯地下害虫调查,以黄老虎和细胸金针虫为主[6]。为此课题组从田间发生规律调查入手,掌握其发生规律,并开展预测预报与防治指标、防治方法的试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害虫越冬种类及基数调查

一般分早春3月和晚秋9月下旬,早春以3月15日土地解冻后至播种期4月20日前进行调查,调查以种植马铃薯的地块为主,采用“Z”字形取样,随机取10个点,每点0.25 m2,挖土深度30~50 cm。

1.2 成虫发生期调查

播种期4月20日开始,选择集中连片马铃薯地块,设山丹清泉镇清泉村13.3 hm2马铃薯地块,架设频振式杀虫灯,每盏灯诱捕2 hm2,共架设7盏,逐月记载成虫数量,统计雌雄成虫比例,至封冻前10月10日拆除诱虫灯。

1.3 防治适期预测

1.3.1 防治指标分级

根据资料以4级划分法为标准,即轻发生为每平方米1头,受害株率为2%~3%,可不防治或采取点片防治;中发生为1~3头,受害株率在6%~7%,应进行点片或全面防治;重发生为3~5头,受害株率为10%~15%,列入重点防治地块;特重发生为 5头以上,受害率20%以上,紧急防治或双重防治[6]。

1.3.2 幼虫及受害率统计

在马铃薯田采用“Z”字形选取10个点,每点1 m2,调查每株幼虫数及受害株数,每7 d调查1次,共查5次。根据受害株数与调查株数统计受害率。

1.3.3 预测预报方法

根据诱集雌虫占总成虫数比例,在10%左右,成虫进入盛发期;根据诱集到雌虫最多的1 d,确定发生高峰期,依据期距法,确定防治适期[6]。

1.4 田间药剂防治试验

1.4.1 供试药剂

A:70%吡虫啉(德国拜耳公司);B:70%噻虫嗪(江苏景宏化工有限公司);C:40%氧化乐果乳油(郑州市农药厂);D:3%辛硫酸颗粒剂(湖北仙桃农药厂);E:3%克百威颗粒剂(湖北武穴农药厂);F:3%甲拌磷(安徽康达农药厂)。

1.4.2 试验处理

(1)土壤处理:每667 m2克百威3 kg+15 kg细土,甲拌磷4.5 kg+15 kg细土,辛硫磷200 mL+75 kg水,氧化乐果200 mL+75 kg水,吡虫啉200 mL+75 kg水,噻虫嗪200 mL+75 kg水,在起垄时撒于垄上或将药剂浇撒在垄面上。

(2)种薯处理:将原药、水、种子按1:100:500比例拌种,将湿种子堆闷2~3 h,阴干后播种。

上述6种药剂进行土壤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喷清水为对照。种子处理,每个处理3次重复,随机排列,不处理为对照。

2 结果与分析

2.1 黄地老虎的发生规律

在河西1年发生2代,主要以老熟幼虫在土中越冬。经调查,2008年4月19日诱集到第1头成虫,5月15日诱集量最大,每盏灯每天平均诱蛾量11.8头,达发蛾高峰期。5月18日在马铃薯幼苗下部叶片及田埂根茬发现卵块,多散产,每块50~108个不等。5月24日发现一龄幼虫并取食根部,6月上旬至中旬为第1代幼虫危害盛期。2008年6月13日调查,大西洋被害率在5%以上,每平方米2~7头,陇薯3号受害率达15%,平均每平方米5头,严重地块,株虫口密度达17头。7月15日诱集成虫平均每天13头,是发蛾高峰期。

8月18日第2代幼虫危害盛期,多见于种植行距较宽、田间缺苗断垄、干燥垄面或马铃薯地块周围田埂、沟渠向阳面草根。根据调查,垄面干燥、土质疏松,马铃薯根部平均每天5头,土质坚硬、潮湿的垄面虫量少。至8月24日始见第2代成蛾,9月1日诱集量最大,平均每天20.5头,为第2代成虫发生高峰期。9月8日在马铃薯枯叶背面始见越冬幼虫,至9月15日在田埂草根、翻耕马铃薯根茬、土缝中可以见大量幼虫聚集,每平方米多达18~23头,是越冬代幼虫发生高峰期。

从田间被害程度可以看出,6月中旬冷凉地区幼虫取食严重,咬断幼苗根茎部,造成死苗,是危害盛期。2代幼虫多出现于晚秋,危害不重,此时,冷凉地区为多雨季节,田间湿度大,多集中于田梗及周围大葱、大蒜地。因此,河西马铃薯地老虎危害期为春季和秋季,以春季危害较重。

2.2 细胸金针虫发生规律

越冬幼虫始于4月15日,多见于麦苗根部。马铃薯田5月15日见于5~10 cm根部,平均每平方米4.6头,5月24日进入危害盛期,多集中于5~10 cm处危害幼苗,随着田间植株增高,田间湿度增大,随第1次灌水,幼虫潜到20~50 cm土层活动。7月23日山丹霍城双湖村2 hm2费乌瑞它受金针虫危害,危害率达35.3%,幼虫多在20~30 cm处危害根部,并且也有种薯受幼虫危害。9月10日在土层10 cm处见幼虫分布。因此,河西冷凉地区金针虫以幼虫危害,危害盛期为5月下旬和7月下旬。

土壤温度是影响细胸金针虫在土层中的垂直移动和危害的关键因素。河西5月气温开始回升,土温达 7~15℃,7月气侯干燥,土温17~20℃,随气温逐渐升高,5~7月间,幼虫从0 cm开始,逐渐下潜至 20~25 cm处。

土壤湿度是影响其分布和发生量的因素。经调查,5月马铃薯 0~10 cm土层含水量为17.5%~20%,幼虫多集中于表土层,10~20 cm处土壤含水量在 20.7%~35.2%,5月间幼虫很少分布。7月土层10~15 cm处含水量 25.6%,20~30 cm土壤含水量35%~40%,幼虫分布于20 cm左右。其主要原因是该时气温高,0~10 cm虽含水量低,但土温超过20℃,因此,7月间幼虫下潜。

2008年7月23日调查,山丹霍城双湖费乌瑞它田间施入未腐熟的有机肥,幼虫多在羊粪、牛粪粒周围的土壤中,每平方米平均5头,因此,土壤有机质含量高,虫口密度大,危害严重。

2.3 黄地老虎与金针虫防治时期确定

经田间调查,黄地老虎在5月下旬至6月上旬每平方米平均7.5头,为重发生期,是重点防治时期。应每7 d施药1次,连续2~3次。

细胸金针虫,5月中旬,7月中旬,田间调查,每平方米平均7头幼虫,超过虫口密度3头的防治指标,应确定为重点防治时期。

2.4 不同药剂对马铃薯地下害虫的防效

从表1可以看出,供试6种药剂的不同处理对马铃薯出苗均无不利影响,出苗率均在93%以上。处理区活虫数量明显低于对照,其防虫效果在86.71%~94.56%,防效均低于轻度发生标准。从防治看,用供试药剂进行土壤处理,马铃薯黄地老虎被害率明显下降,防效在66.67%~86.75%,防效较好的是药剂B、E、F处理。进行种薯处理后,防效在 75.11%~87.42%,除药剂C和D处理外,防效均达到85%以上。从对金针虫的防治看,供试药剂土壤处理防效在69.28%~89.31%,种薯处理防效在70.36%~89.94%,除药剂C、D处理的防效较低外,其余4种药剂防效均很明显。

从增产效果分析看,供试药剂在土壤处理下增产效果在20.81%~31.50%之间,70%噻虫嗪和3%克百威增产效果明显,达30.04%、31.50%;在种薯处理下增产效果在19.37%~32.39%,增产效果25%以上的药剂为70%吡虫啉、70%噻虫嗪、3%克百威。

综上所述,供试6种药剂对马铃薯出苗无影响,防虫效果明显,均具有一定程度增产效果。其中以70%吡虫啉、70%噻虫嗪、3%克百威效果明显,防效较高,增产效果均在25%以上,具有大面积推广前景。

表1 不同药剂处理对马铃薯地下害虫防治试验Tablel The effect of different pesticides on soil insects of potato

3 讨论

从危害马铃薯地下害虫种类看,目前在河西灌区主要以黄地老虎与金针虫危害为主。国内云南、黑龙江、山东报道的小地老虎、蝼蛄还未见在河西加工型马铃薯生产基地[1-4],在生产上应注意监测。

从危害规律看,黄地老虎、金针虫在覆膜马铃薯田较露地田发育进程早,发生的世代数未增加,危害时间延长。同时2种地下害虫在制种玉米田的危害早且严重,故应提前作好制种玉米田防治工作,防止向马铃薯田迁移。

从防治角度分析,冷凉地区马铃薯以覆膜栽培为主,防治应以药剂种薯处理与土壤处理相结合,苗期药剂喷雾由于地膜阻隔,防效较差。在生产上应开发种薯包衣技术。

[1]陈斌,李正跃,桂富荣,等.云南省马铃薯害虫综合防治现状与展望[J].云南农业科技,2003(增刊):136-141.

[2]刘中波.中原春秋二季作区马铃薯病虫可持续治理技术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5:17-19.

[3]丁俊杰,聂文革,马淑梅,等.黑龙江省东部地区马铃薯有害生物调查[J].中国马铃薯,2002,16(3):182-185.

[4]赵林忠,李平,梅岩,等.黄地老虎发生期的中期预报研究[J].植物保护,1988,14(3):14-15.

[5]李刚,王新俊.1996年陇东冬麦区黄地老虎暴发为害的原因浅析[J].植保技术与推广,1996,16(6):32-33.

[6]韩召军,杜相革,徐志宏.园艺昆虫学[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270-296.

猜你喜欢

幼虫田间供试
强降雨过后 田间自救指南来了
田间地头“惠”果农
钩臀蚁蛉幼虫各龄期体征及筑穴习性研究
“码”上办理“田间一件事”
五种环保型农药防治杨干象幼虫试验
田间地头有了“新绿”
不同处方配比及提取工艺对银柴退热汤解热镇痛抗菌抗炎作用的影响
2015年版《中国药典》脑安胶囊项下阿魏酸供试品溶液制备方法的改进
柿树夏季咋防柿蒂虫
Flexible ureteroscopy:Technological advancements,current indications and outcomes in the treatment of urolithias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