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续夷坚志》的史学价值
2010-06-19李瑞
李 瑞
(安徽大学历史系 安徽 合肥 230039)
《续夷坚志》是在金末元初社会动荡的环境下产生的。其作者元好问是当时著名的文学家和诗人,并以保存史事为己任,所编《中州集》以及文集《遗山集》等文学作品以“借诗以存史”、“以词存史”闻名。其产生的年代金朝是少数民族统治的朝代,语言文字的差异给史料的保存带来困难、加之战乱和动荡造成资料的散佚,研究《续夷坚志》可以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史料的不足。
一、《续夷坚志》产生的背景
金末年,蒙古铁蹄横扫黄河南北。在蒙古与宋的夹击下,金朝于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灭亡。在此期间,政局动荡、战争频发、人们流离失所,有志人士力图在乱世中保全中原文化和历史,“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空,”[1]209元好问就是其中之一,他处于金元之际,目睹金朝的衰亡和蒙古灭金的全过程,又从政多年,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感,使他时刻关注着金国的命运和金国史迹的保存。清代赵翼也提到“其天禀本多豪健英杰之气,又值金源亡国,以宗社丘墟之感,发为慷慨悲歌,有不求而自工者。[2]202明代毛晋在《中州集跋》中说他“避兵南渡,悼金源氏亡,誓不更仕。晚岁以著作自任,曰:‘不可令一代之迹泯而不传。’乃筑亭于家,寒暑不出。有所闻见,随以寸楮细字记录之,名曰野史,不下百余万言。”[3]124
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中说“中国本信巫,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汉末又大唱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渐见流传。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异,故自晋迄隋,特多鬼神志怪之书。”[4]32金末元初是我国历史上第二次南北文化融合期,儒释道三教遇到了进一步圆融贯通的好机会,为小说的创造提供了大量的素材。《续夷坚志》正是在作者这种观念下和这种历史环境下产生,它上承洪迈的《夷坚志》,下启无名氏的《湖海新闻夷坚续志》使宋元之际的志怪小说成为一个体系。“字里行间体现了风起云涌的通俗文学对文言小说的影响、使长期处在唐人小说高峰下苦闷彷徨的宋金小说找到了突破口,开启了文言小说创作新风、在小说发展史和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5]《续夷坚志》中的许多故事为以后的志怪小说所引用,为以后的小说创作提供了素材。
《续夷坚志》共四卷,《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所纪皆金泰和、贞祐间神怪之事”。[6]该书是作者晚年继洪迈《夷坚志》而作,虽然没有《夷坚志》那样大的篇幅,内容也是比较丰富的。“夷坚志”三字取自《列子·汤问》中的“夷坚闻而志之”,意指记载传闻中的怪异之事。[7]“元好问曾为其《续夷坚志》作传,可惜已佚,清代荣誉在《续夷坚志序》中说‘有金元遗山先生……初尝以国史为己任,不幸未与纂修,乃筑野史亭于家,采掘故君臣遗言流行,以自论撰。为藏山传人计,又以其徐绪作此书。其名虽续洪氏,而所记皆中原陆沉之事,耳闻目见,纤细必录。可使善者劝而恶者惩,非齐谐志怪可比也。’这段话道出了元、洪二人之作的不同,可知《续夷坚志》决非侈谈鬼怪、以娱心性的作品。”[8]与作者同时代的石严在其跋语中说“《续夷坚志》乃遗山先生(元好问)当中原陆沉之时,皆耳闻自见之事,非若洪景庐演史寓言也”。[9]73其意是指《续夷坚志》所记的多为实事,较洪迈的《夷坚志》及其它志怪小说来说其史料价值更大一些。古代史学虽然重视“信史”的传统,但也时时采用演绎的手法以弥补史料的不足。《续夷坚志》正是通过志怪来表现历史。
二、《续夷坚志》的史料价值
在这部著作中,作者记录了他感到奇异和稀少罕见的奇人异事、珍宝偏方,从不同角度反映金元之际的社会百态。“《续夷坚志》中有70多篇反映宗教的内容。占全书三分之一,这些作品各具特点,令人目不暇接,深入研究这类作品,对于了解金末元初宗教特点和人们深层心理,以及宗教对小说艺术的影响是大有裨益的。”[10]全书共有207篇,其中只有“女真黄”、“日本国冠服”、“焦燧业报”、“孔孟之后”条目散失。多为金代和元初轶事,其中直接反映市民生活的有17篇,作者通过志怪的形式记录了奇人异事、珍宝、药方、以及稀少罕见的现象,在乱世的环境中保留了历史资料。
《续夷坚志》与作者辑录的诗词集《中州集》不同,它是一本志怪小说,所记录的人物多为奇人,相当于《中州集》诗人小传中的“异人”。如董文甫,字国华,潞州人,承安中进士,在《中州集》诗人小传“异人”这个分类中题为“无事道人董文甫”,对董国华进行简单叙述,并辑录其诗作;而在《续夷坚志》中题为“董国华”,叙述中侧重其奇闻异史,如“自知死期,作书与家人及同官,又与杞县令佐诗,多至三十余首。书毕坐化。”再如“麻神童”篇所云麻九畴,正是《金史·艺文志》中的麻知几,而在《中州集》诗人小传中也亦有介绍。关于麻九畴的祖籍问题,各书记载有分歧,“《金史·麻九畴本传》、《归潜志》小传记载为易州,《中州集》诗人小传作莫州,而《续夷坚志》中为献州,按《金地志》献、莫二州隶河北东路,易州隶中都路”。[11]1154此外还有许多人物如王云鹤等等可以弥补金朝史料不足的缺陷。
书中还有许多药方如“背疽方二”、“揩牙方”、“神人方”、“延寿丹”等,虽然这些药方的医学价值有待商榷,但每个药方讲解的十分详尽,作者在记录“神人方”之后表明自己的态度和观点:“此方本出普济加减方,其语简略,又不著所从来,而世人不甚敬信,故备论之。”[11]1170虽然这些药方无法考证,当时人即已不太相信其存在,但作者担心其失传,故而予以详备记载。正是这些记载,今天的人能够看到药方内容,了解当时人们的长生心态和以及种种疾病情况。同时作者记录这些罕见的药方,希望起到警戒教化的作用,“为人子不知医,其受祸乃如此!故并记之为戒。”[11]1172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许多珍贵文物,诸如镇库宝等,并介绍其时代背景:“赵王镕炼丹成,不及饵,藏之镇州库藏中者余三百年。贞祐初,真定元帅三喜弃城,取之以行。行及平阳,为胥莘公所劾,收之。丹入汴京,下丰衍库收,名色谓之镇库宝。京城变后,予同户部主事刘彦卿往观之……”。[11]1117《元史·史天倪传》中提到:“进兵真定,所属部邑无不款附,而真定武仙固守不下,遂移军围大名……天倪先登,遂破其城……远近响应。知中山李明,赵州李王禹,邢州武贵,威州武振,磁州李平,宁名州张立等,望风皆下。”[12]卷一百四十七,3481虽然作为小说不能将其中的人物直接作为历史人物看待,但是其中所折射的历史事件还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
志怪小说,当然少不了神仙鬼怪等奇闻怪事。古代社会科学知识的不发达,人们对一些自然现象无法解释,再加上人们的猎奇心理,一些细节夸张,才出现了灵异鬼怪之说。如卷三“驴腹异物”说“大腹内得物,非铁非石,形如枯楼而褊,色深褐,其坚若铁石”。[11]1201无独有偶,今天亦有类似的报道,如乡村某地,驴生下一卵,经科学家鉴定是驴长期噬咬自己颈下之毛,经年累月由胃液包裹积累而成,而在当时无法解释这种事件,所以作者将之加以神化,“掷之麦囤中,曰课麦皆取于此处而都不减耗,如是一年,乡人传以为神”,[11]1201而后“竟无神变”。还有如“暴雨落羊头”,“生子两头”等等许多当时无法解释的现象,虽然这些事是稀少罕见的,但却不可忽视其存在,从中亦能反映当时人们的宗教心理。
同样,《续夷坚志》记载许多巧合之事。如“诗谶”、“敏之兄诗谶”、“生死之数”等都是偶然巧合之事,在“生死之数”中提到“王右司仲泽,识归德一武弁奥里光禄者,淸州人,其子、孙、曾孙,男女俱以九月生,凡十六人。李昂霄同舍生刘远之,燕人,兄弟五人俱以七月生。高唐阎内翰子秀之子、之父及其母,后俱以六月二十九日物故,子秀亦然。岂偶然哉!”[11]1175正如作者所感叹的这些人的生死年月的确非常巧合,如果加以牵强附会就会使人觉得奇异古怪。
三、《续夷坚志》的材料来源
作者在记载奇闻异事之后,往往说明其获得的途径。从中可知,其材料来源包括两方面:一是得自传闻。如“张童入冥”讲张翁之子死而复生之事,作者在最后指出“赵长官亲见之”,[11]1123可见作者从赵长官处听闻得知。再如“雷氏节姑”讲雷氏守节而其夫未应承诺后再娶而导致失明之事,“从孙希颜常欲为文记之,竟不及也”。[11]1193作者与雷渊(雷希颜)是挚友,此事应是听闻雷渊之言。此外还有很多故事中写有“某某为予言”、“某某说”、“某某亲见”等等这些都表明这件事是由传闻得知。
另一方面是自己亲身经历或亲眼所见。诸如如开篇的“镇库宝”中所讲一枚赵王所炼后被称为“镇库宝”的丹药在战乱中的流转过程,作者“同户部主事刘彦卿往观之”,[11]1117接着详细记载丹药的保存情况,并在文章结束时强调“壬辰年亲见”。再如,“驴腹异物”讲的是驴腹内剖出坚如铁石的异物,“今在顺天张侯家,余亲见”。[11]1201顺天张侯,是指顺天(今河北保定)万户张柔。除上海图书馆藏吴抄本没有“余亲见”,其他版本都强调作者亲见此事。“王氏金马”最后也提到“予曾见之,濬州清卿房约为赋《金马辞》也”。[11]1133
作为志怪小说,其中迷信、因果报应之处不可避免。破除其中的迷信成分,对了解金末元初的社会史有着较高的价值。当然,该书体例方面也直接受魏晋志怪小说的影响。如“京娘墓”讲述前任杨令女死后离魂的故事,显然是模拟“搜神记”、“列异传”的有关记述。“张童入冥”、“天魔祟”等条,是《宣验记》、《冥祥记》中佛教戒杀的翻版。但是,不能否认该书的史学价值,它保存了金末元初的史料,把当时人们的生活信仰情况展现出来,在一定程度上补充史料的不足。
[1]赵翼.题元遗山集[A].孔凡礼.元好问资料汇编[G].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2]赵翼.元遗山诗[A].孔凡礼.元好问资料汇编[G].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3]毛晋.中州集跋[A].孔凡礼.元好问资料汇编[G].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4]鲁迅.中国小说史略[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5]李献芳.语体与文体创新中的《续夷坚志》[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4,(7)
[6]永瑢等.四库全书总目[M].北京:中华书局,1965.
[7](宋)洪迈.夷坚志[M].北京:中华书局,2006.
[8]李献芳.试说元好问的《续夷坚志》[J].中国典籍与文化,2002,(4)
[9]石严.续夷坚志跋[A].孔凡礼.元好问资料汇编[G].北京:学苑出版社,2008.
[10]李献芳.元好问《续夷坚志》与金末元初宗教[J].中国文学研究,2002,(3)
[11]姚奠中,李正民.元好问全集[G].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2004.
[12](明)宋濂等.元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