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乡村植物景观评价与设计研究
2010-06-15刘凯
刘 凯
(上海景瑞地产(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上海200041)
0 引言
近十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在城市化社会、经济结构和空间结构发生迅速、重大变化的同时,乡村景观遭受了巨大的冲击。许多乡村发展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管理,导致大量优质耕地被侵占,已被农转非的土地利用效率低下。而建设结果往往走向两个极端,一是轻绿化重硬化亮化,另一个则是在绿化树种的选择上贪大求洋,盲目选择珍奇树种[1]。这些做法显然违背新农村建设的初衷。由此,如何完善现有的乡村景观评价体系并以此为指导思想落实新农村的景观建设显得尤为紧迫而重要。
1 研究目的和意义
首先要明确乡村植物景观的相关概念。由于通常意义上所说的景观都是以城市为背景的,所以当背景改变时,就要先将所研究的对象进行界定,以便能以一种不同的态度和眼光看待乡村植物景观。
其次是对上海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评价因子的选择及其评价体系的建立。关于植物景观的评价体系在前文的综述中已有举例,而如何借鉴现有的对城市园林植物的评价体系构建乡村植物的评价体系是本文所要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三是要探索乡村植物景观改造设计的方法与手段。当评价体系构建完毕后,下面的工作便是如何经由这些结果对乡村景观进行改造。
最后,希望上述的努力能为项目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对此,在所调研的几个对象中选取了一处作为改造基地,以试图将研究结果应用到其中,讨论当地乡村景观的改造方法,并希望这种方法能给其他相关的乡村改造提供灵感与建议。
研究的意义在于,在理论上,明确乡村植物景观,建立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评价体系,并且总结乡村植物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与手段。在实践上,为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提供一种思路,使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既能满足生产实用性,又具备美学需求。而且这些景观规划设计的方法与手段可为其他乡村景观规划设计所参考。
2 乡村植物配置
传统意义上的植物配置是指按植物生态习性和园林布局要求,合理配置园林中各种植物 (乔木、灌木、花卉、草皮和地被植物等),以发挥它们的园林功能和观赏特性[2]。而本文中所讨论的应用对象是上海市郊的乡村。乡村里原本就长有一定数目的原生植被,所以如何调和好它们与周边其他要素(建筑,水体等)的关系成为所要研究的主要内容。因此在这个层面上的植物配置,比起“引种”和“栽植”,更多的是梳理和调和,从而达到营建一个适合人们居住的乡村的目的。
乡村植物配置形式整体来说是粗狂而和谐的,比起观赏性而言更侧重植物的经济价值。如宅前屋后小片的自留地、果树,田间的作物以及苗圃里排列整齐的苗木。与此同时对田间作物以及苗圃中林木进行规则式种植也是出于方便生产而非像城市里人们修剪树木那样出于美化的目的。正是由于这种独有的植物配置方式,加之与周围乡土树种的自然共生,构成了具有乡村特色的植物景观。
3 案例调研——上海乡村植物景观分析与评价
3.1 评价对象和内容
3.1.1 评价对象
评价对象为上海郊区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个村落:松江区卯港镇杨家浜村,松江区卯港镇曹家浜村,奉贤区庄行镇村落。这几处调研对象的特点各不相同,有改造完毕的新农村,有亟待改造的旧农村,有临湖的渔村,也有常见的以耕种为主产业的农村。其概况见表1所列。
表1 调研基地概况表
3.1.2 评价内容
评价内容包括村落总体布局与建筑类型、道路与场地、水体,以及植物景观。由于本文的研究重点在植物景观方面,所以在调研中对植物配置方面的属性观察得比较细致,包括:植物种类多样性、植物景观乡土性、植物配置形式多样性、植物景观色彩多样性与和谐性、植物景观与环境的协调性、经济类植物的景观性、植物生态性、植物安全性、植物景观质量综合指数等评价指标。
3.2 案例调研方法
基于上述确立的评价指标,案例的调查方法主要采用描述法,即在现场拍摄照片、通过测绘以及调查问卷等手段对调研点的景观特征按因子集做出定性的分析。
3.2.1 实地测绘与拍照
通过运用近期的卫星遥感地图(Google earth),以及现场测绘的方法,对部分调研地(特别是设计基地)的总平面图进行绘制。在测绘的同时进行图像的采集工作,对典型的景观要素如建筑、道路、绿化进行拍摄,特别着重于植物与这些空间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今后的分析研究和景观评价提供依据和支持。
3.2.2 问卷调查
因为城镇居民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同农村居民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仅仅通过主观的测绘和图样采集无法得到一个全面而可观的评价结果。基于上述原因,准备了一些调查问卷,并结合访谈的形式与所调研处的农村居民进行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他们对当地景观的看法,从而使该评价更具有可观和现实的意义。
3.3 上海乡村植物景观评价结果与分析
在前文指标评价标准的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上海乡村植物景观的评价标准,标准采用五个等级,即分别对应:4-5,3-4,2-3,1-2,0-1。并将该评分标准应用于对调研对象的植物景观单因素打分。
3.3.1 松江区泖港镇杨家浜村
杨家浜村地处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是个占地不大,人口仅100多人的小村。这是一处未改造的农村,道路与水渠平行,房屋呈排状分布在道路两旁。村子的布局比较简明和常见,与现在的小区布局类似。村中的建筑很大一部分已由村民自行改建,但建筑风格比较单一,且存在严重的空间闲置现象。房屋的占地面积过大,同时导致了相邻房屋间的间隔过小。村中的水体污染较严重,这主要是违规养殖活禽造成的。
由于没有经过统一改造,杨家浜村的植物除了农民栽植的农作物,便是一些原生的乡土树种和地被植物,如水杉、竹、香樟、石楠、枫杨、合欢等。这些植物一小丛一小簇地生长在田间与房前屋后,给人一种见缝插针的感觉,同时难免显得有些杂乱无章,但这些隐约透出一种乡野的情趣,这是在很多已改造完毕的“新农村”中难以找到的。
村子中的主要经济作物是水稻,同时在房前屋后农民们也不忘种植一些蔬菜瓜果,充分利用土地资源(这几乎是所有农村的特点)。橘树、柿树和枣树是当地比较有代表性的果树,它们通常是紧挨着房前屋后,很明显是出于人为意愿栽植的,只是数量不多,没有形成产业化的迹象。
村中河道两旁的植物种类比较单一,仅栽植了几株行道树,驳岸也没有经过处理,布满了一枝黄花的枯枝烂叶。而村内的水渠则因为养殖家禽的关系污染严重,河道淤塞现象也十分明显,水体富氧化使得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河道的整体景观只能用脏乱差来描述了。
杨家浜村的田间除了大片的水稻便很少有其他植物,颜色缺乏对比,空间上也少有起伏,显得比较死板。
总的来说,杨家浜村虽然保留了一定程度的原生植物,但由于人为因素的破坏和影响,使得整个植物景观显得杂乱无章。其各指标打分结果,见图1所示。
3.3.2 松江区泖港镇曹家浜村
曹家浜村同样位于上海市松江区泖港镇,但与前面所调研的杨家浜村相比,规划程度要高一些。村子沿着一条宽5 m的主河道建设。两岸房屋粉饰一新,河道在几年前做过改造,可见到硬质的驳岸,以及两岸有序栽植的一些植物。曹家浜村的房屋很多都保留了原来的上海农村建筑特点,排列也比较紧凑和无序,只是经由粉刷显得比较规整。
由于在几年前有过统一改造,曹家浜村的植物除了房前屋后的一些原生树种,还有一大特色便是沿着主河道的人工栽植的植物。村子的乡土树种与杨家浜村无异,但水杉林更为集中一些,房屋间每隔开一段便有一块野生植物生长的区域,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建筑物强烈而鲜明的色调带来的突兀感。沿着河道栽植的乔木主要是无患子和合欢,其间配有桂花、紫薇和鸡爪槭,最下面的地被有迎春和紫薇,这种配置初看没有什么问题,但在长达1 km的河道全都是如此的单一配置,且两岸一直保持一致,就难免显得生硬和呆板,再加上水泥砌的驳岸,全然一副旧城区的人工河道的感觉,完全丧失了乡村河道应有的风味。农田周边围有野生的水杉林,以及排列整齐的无患子等苗圃树木,与宅前屋后的植物没有太大区别。村委会内设有公共活动场地,其间配置的植物种类在城镇中比较常见,如红叶李、山茶、瓜子黄杨、小叶女贞、龙爪槐等。其各指标打分结果见图2所示。
3.3.3 奉贤区庄行镇村落
奉贤区庄行镇占地面积较大,且由于其间的很多区域已经城市化或半城市化,所以这些部分不在调研范围内,仅绕行到庄行镇里的几处比较典型的农村,并对当地的植物配置等情况作了调研与分析。
庄行镇的村庄有一个比较典型的特征是其间的农舍与周围环境的结合度比较高,在一大片农田中经常可见十几幢房屋组合成的一个个小村落,建筑类型还是很典型的上海农村住宅类型,因此整个乡村看起来是一个很和谐的整体。可是,美中不足的是很多建筑物由于年久失修显得十分破败,大大降低了当地景观的视觉质量。
村里的原生树种依然是以水杉、竹与香樟作为代表,它们通常成一小片地分布在房前屋后与农田相交的区域中。村里的作物以水稻为主,结合一些油菜花等辅助作物。但与杨家浜村相比,农田不再是那么单一,因为散布其间的房屋和树木使得整个景观更富动感,且不同的作物也使农田的色彩对比变得丰富起来。道路间的植物除了在主干道上有列植的水杉以外,便很少有其他树种。水体的驳岸也是未经修整的自然式驳岸,点缀有几棵水杉和香樟等乔木。
总的来说庄行镇的几处村落的景观比较原生态,虽然人为因素的影响仍然对当地的景观质量造成了较大的破坏。但他们的规划模式和建筑风格还是比较有乡村气息的。其各指标打分结果见图3所示。
4 上海乡村植物景观存在的问题
根据上述的评价结果,笔者总结出上海乡村植物景观存在的比较具代表性的一些问题。
(1)在未改造的农村中,“脏乱差”现象在植物景观上也有所体现,禽类的非法养殖、建筑垃圾的四处堆放污染了环境的同时,也对当地原生植物的生长造成了巨大影响,许多原本的乡土植物因为人类活动(砍伐、污染)而在村中消失。与此同时,现有的原生植物被随意浇注的混凝土场地所分割,而场地上原有的植物被连根挖走,剩下的植物种类丰富度降低,无法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同时也无法展现出多层次、多色彩的景观美感。还有便是村民不加规划的乱种植果树,见缝插针地在房前屋后搭菜园,使原本可以成为美好景观的经济类作物失去利用价值(见图4)。
(2)改造中和改造完的农村,按其改造范围大致可分为两种。其一是只对道路场地建筑进行了质量提升的改造;其二则是将植物景观一并考虑进去的改造。前者不关心植物景观的重要性,而其原生植物由于未经梳理,和上述未改造农村具有类似的问题,只是脏乱差情况得到了比较好的控制(见图 5)。
(3)改造完的农村,虽然注意到了对植物景观的营建,却几乎都喜欢模仿小城镇的植物配置模式:修砌花坛,植入修剪整齐的树木;搞小游园,给亭台廊榭佐以异常鲜亮的色调;建别墅洋房,在宅前屋后栽植奇花异草进口乔灌。唯一能标志着农村身份的仅余一片片作物单一、缺乏变化的农田。植物种类虽然多了却没有了乡土气息,颜色丰富多彩了却与周围环境失去了协调感;注重对城镇和国外元素的借鉴却抛弃了曾经赖以为生的经济作物;把规整的修剪视作文明的象征却把充满野趣的曲线鄙夷为落后与闭塞(见图6)。
5 结语
通过调研,分析了上海乡村植物景观存在的若干问题。笔者认为:在这些问题中间,观念问题固然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人们的观念也正是经由环境一点点反馈而形成的,倘若不修花坛、不引入外来树种,同样能把乡村植物景观提升到较高的水平,那小投入大收益的结果是人人都乐意去接纳、去享受享受的。这也正是本文所想追求的实际意义,即通过对上海乡村植物景观的评价与分析,寻找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
[1]刘黎明.乡村景观规划的发展历史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前景[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1).
[2]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19(3).
[3]周心琴.西方国家乡村景观研究新进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7,(6).
[4]王云才,刘滨谊.论中国乡村景观及乡村景观规[J].中国园林,2003,19(1).
[5]谢花林.乡村景观功能评价[J].生态学报,2004,24(9).
[6]谢花林,刘黎明,李蕾.乡村景观规划设计的相关问题探讨[J].中国园林,2003,19(3).
[7]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1,17.
[8]翁有志,丁绍刚.国内乡村景观规划文献研究分析与评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