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例重度ABO新生儿溶血病换血治疗结果分析
2010-06-15陈方祥
罗 梅,何 静,陈方祥
(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野战外科研究所输血科,重庆400042)
ABO系新生儿溶血病(HDN)是由于母婴 ABO血型不合,母体的IgG抗A或抗B经过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破坏胎儿红细胞所引起的免疫性溶血性疾病[1],一般以母亲为O型,胎儿为A型或B型比较常见。ABO新生儿溶血病通常发生在第1胎,严重者可发生胆红素脑病,危及患儿的生命。本院2004年以来对住院治疗99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中54例重度黄疸患儿进行了同步换血疗法,其治疗效果评价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04年以来住院治疗的99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其中,男婴45例,女婴54例。患儿平均住院时间为7d。其中换血治疗54例,家属拒绝换血治疗 11例,其他疗法34例。换血治疗患儿均为Coombs试验阳性。均查见免疫性抗A或抗B。
1.2 换血治疗方法 首先将患儿的血清与O型献血者的红细胞做交叉配型试验,结果必须为阴性,其后采用配型结果相符的O型红细胞悬液加AB型血浆混合由外周静脉缓慢输入,同时经动脉(首选桡动脉)缓慢抽出等量血液,操作过程中检测患儿血压、心率及血氧饱和度。
1.3 换血治疗适应证 生后第1周内婴儿有下列情况之一者:(1)血清胆红素大于342μ mol/L,或脐血清总胆红素大于85.5μ mol/L。(2)贫血伴充血性心力衰竭[1]。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配对t检验,检验换血前后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的均值有无差异。
2 结 果
换血前后患儿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的平均值变化情况,见表1。通过换血前后血清胆红素的结果分析,可见换血治疗后总胆红素与间接胆红素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直接胆红素也明显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 换血前后血胆红素结果比较(μ mol/L)
3 讨 论
ABO新生儿溶血病临床主要症状和体征有水肿、黄疸、贫血和肝脾肿大,其主要危害在于其神经毒性,可致胆红素脑病[2]。本院2004年以来住院治疗的99例ABO新生儿溶血病患儿中,临床表现有明显黄疸、贫血及水肿。治疗上一般给予暖箱保温、蓝光照射、抗感染退黄等对症治疗。对其中54例重度黄疸的高胆红素患儿,总胆红素大于(409.70±127.10)μ mol/L进行了换血治疗。
换血适应证,目前临床按照以下标准,生后第1周内婴儿有下列情况之一者:(1)血清胆红素大于342μ mol/L,或脐血清总胆红素大于85.5μ mol/L。(2)贫血伴充血性心力衰竭[1]。也有报道在出生后最初几小时脐血的血红蛋白和胆红素是换血的主要决定因素,当血红蛋白120~140g/L、胆红素大于51.3μ mol/L该做换血;或胆红素增加率大于15mg/h该换血[3]。
换血目的:(1)预防核黄疸而降低血清胆红素的浓度。(2)用带氧能力强的红细胞代替处于加速破坏的已包被的红细胞。(3)移出婴儿体内已包被的红细胞,因为当这些细胞破坏时会增加胆红素的量。(4)减少婴儿体内不相容的抗体含量[3]。本组病例换血后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直接胆红素与换血前比较虽然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但也有明显下降。说明换血疗法主要针对间接胆红素起显著作用。换血后患儿黄疸明显改善,临床上配合抗感染和蓝光治疗,疗效显著。
由于新生儿体内免疫机制未建立,在进行换血治疗时须严谨,输血本身也是一种异体移植,同时也可能发生包括低血钙症(枸橼酸钠的毒性)、酸中毒、钾的毒性和冷血所致的心律不齐等并发症。患儿体内本身存在溶血和感染,在进行新生儿换血治疗时应尽量选择新鲜血液。有文献报道换血治疗后患儿的白细胞和血小板均明显降低,其原因为换血所采用的血液库存时间长,换入的血液中所含的白细胞和血小板成分很少,血小板含量更少所致。
重度ABO新生儿溶血病在进行换血治疗时,可以同时配合使用人血清蛋白或静脉用丙种球蛋白治疗,这也是改善患儿临床症状的有效方法。国内研究表明,即使患儿出现黄疸,给予大剂量静注IgG仍能减轻溶血程度,缩短黄疸消退时间。在重度ABO新生儿溶血病治疗中,对比进行换血治疗的患儿和其他疗法的患儿,其优势在于见效快,早期的有效治疗降低了胆红素峰值、避免了胆红素脑病发生。高胆红素血症可对新生儿造成脑损伤,只有换血治疗才是最有效、最直接的方法。
[1]肖星甫.输血技术手册[M].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56.
[2]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应用新生儿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243.
[3]张蕾.输血治疗新生儿溶血病[J].中国社区医师,2008,10(17):152.